【特稿】一年三現官媒 「權威人士」究竟是誰?

2016-05-10 16:53:47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0510 權威人士.

【香港輕新聞】《人民日報》昨日刊登「權威人士」的經濟教路意見,言語間隱有看淡中國經濟之意,指中國經濟將保持L型走勢,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點擊查看 《人民日報》刊經濟專家訪問穩定人心

《人民日報》刊經濟專家訪問穩定人心

    【香港輕新聞】面對今年世界經濟變幻莫測,官媒人民日報在頭版刊載權威人士,對中國當前經濟的看法...

" target="_blank">相關報導)。這已是繼去年5月以來,第三次有不具名人士在官媒為中國經濟「把脈」,此前兩次表態都帶來股市強烈波動。

有分析指這位「權威人士」的意見與國務院政策相違,亦有評論指出其表態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觀點相近,引人猜測這位「權威人士」就是習近平本人。這位「權威人士」究竟是何方神聖,有能力在官媒上發表意見?三次談經濟又釋放出何種信號?

「權威人士」次次發聲 股市反映強烈

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權威人士」的《五問中國經濟》的文章。 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權威人士」的《五問中國經濟》的文章。

去年5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了「權威人士」的《五問中國經濟》的文章,這是「權威人士」首次就經濟問題發聲,談及結構改革與經濟分化等問題。據報,報道一經發表,多個地方及機構召開專題學習會議,學習這篇文章的含義。

而「權威人士」第二次現身是今年1月4日,發表《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提到首次提到「L型經濟形勢」,指「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形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形增長階段。」不過,與今次論斷的語氣相比,當時其表態更像是預告、提醒。

不過,「權威人士」的兩次現身都為股市帶來強烈震盪。去年5月的《五問》發表後,上證綜指在當日大漲3.35%站上4800點後的半個月便遭遇股災,滬指在約兩個月內暴跌2240點,幾乎遭遇「腰斬」;而《七問》發表當日是熔斷機制開始實施的首個交易日,2016年首個交易日A股就觸發熔斷,滬指亦難敵頹勢,在一個月內跌入谷底。

教路時機敏感 恰逢經濟會議召開

「權威人士」的《五問》刊登時,恰逢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有關經濟發展的會議,國家開發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懷邦指,該訪談文章體現了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宏觀經濟大勢的分析和判斷,反映了宏觀調控政策的思路和導向;而二次現身背景,則是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近年來,每逢4月末,就是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及經濟工作,今年的會議在4月29日召開,而「權威人士」今次現身可謂延續這一傳統。

在今年的會議上,中央政治局罕見談及股市,強調「要保持股市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加強市場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權威人士」在今次文章中就指,「我們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內地財經評論員劉戈認為,「權威人士」的講話給市場了一個清晰的信號:否定了「開門紅」說,再次強調不要抱幻想,強調中央對去杠杆、去產能有「戰略定力」,應當看作是對前一階段經濟政策猶豫搖擺的修正。

反駁國務院論調 卻與習近平一致?!

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最新的「權威人士」文章。 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的最新的「權威人士」文章。

《南華早報》就指,對「開門紅」的反駁,反映「權威人士」的觀點與總理李克強領導下的國務院所定論調不一致,亦對許多官員此前的意見進行了反駁。兩個月前,身為政治局常委之一的副總理張高麗向來自全球的企業高管表示,中國今年的經濟將實現「開門紅」,並要攻堅克難,踏入2017年就「海闊天空」。

除此以外,「權威人士」亦批評政府不應以大舉舉債推動增長,就像樹「長到天上」,而房子是給人住的,不該拿來炒賣;又指,政府部門不應在半夜公佈政策決定,令民眾措手不及;而其最重要的論斷就是,中國經濟運行將遵循L型走勢,而不會呈現V型或U型反彈,並強調「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這一說法的與習近平在2015年11月的一次講話相呼應,「我國目前經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我國經濟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因此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此,有人猜測這位神秘的「權威人士」就是習近平本人。

「權威人士」指路延續毛傳統 近期風格大變

其實,《人民日報》創刊至今,有超過1600篇文章發表「權威人士」的意見,均反映中央高層態度,當中有具名引述,多數則為不具名。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此前曾分析過權威人士的身份,指幾十年前的《中共權威人士評論目前時局》一文中,「中共權威人士」發表了一段縱論時局的評論,與《毛澤東選集》中的段落高度雷同。

「俠客島」稱,「自此以後,這個權威人士多次出鏡,寫作風格一如既往。即便未必出自毛澤東本人的手筆,也無疑體現著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意圖,甚至個性與風格。」又指,用「權威人士」這個詞,事實上可視為一種鬥爭策略。他們出現的基本語境是,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級別領導人來發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說。

以往「權威人士」主要就政治局勢、戰爭、外交發表意見,亦曾涉獵房價、文化、工業,甚至圍棋,而近期「權威人士」的出現逐漸減少,並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

「權威人士」的語言色彩有所演變,「俠客島」指,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之前「權威人士」的話語具有濃烈的鬥爭色彩,之後則溫和得多。而近期三篇更極具個人色彩,使用「樹不能長上天」、「甘蔗沒有兩頭甜」、「保人不保企」、「不搞半夜雞叫」等較為活潑的語言方式,甚至出現了「我要強調的是」、「依我看」等第一人稱的說法。

財經評論員劉戈認為,這種帶有人格情緒的表達方式,比公文式表達,更接近於政策決策者的真實意圖。

真身或為習近平首席智囊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發改委副主任劉鶴。 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發改委副主任劉鶴。

儘管近年「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的發聲次數減少,但程度卻愈發重要,其「權威」的姿態被市場解讀為「為中國經濟定調」。以往《人民日報》過去引述過的具名「權威人士」,一般都是直接參與決策的官員,包括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發改委主任、發改委分管宏觀政策研究的副主任等級別的官員和專家,人行行長周小川曾以「權威人士」身份發表觀點。

有內地媒體分析指,習近平的首席經濟智囊劉鶴或符合「權威人士」身份。劉鶴現為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也是發改委副主任。《華爾街日報》曾刊文介紹劉鶴,指2013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參加中美高層會晤時,習近平曾「指著自己身邊一位身材高大、有著學者風度的助手對多尼倫說,『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

劉鶴作為國家發改委排名第一的副主任,曾參與多項國家改革方略設計,被外界認為是中國經濟政策的核心智囊,「頂層設計」一詞,即出於劉鶴的構想。劉鶴2012年發表的論文《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獲中國經濟學界最高獎,被評價為準確判斷危機後走勢。

By 2016-05-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