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胡貞山:DSE考題事件的根本問題 豈在試題內容? (上)

2020-05-18 14:16:52

DSE出題事件引起身邊朋友討論,有支持有批評,我認為光就題目本身,站在思辨批判來說,我認為是無問題的。但問題是各位別忘了,這既不是一條公開給廣大公眾和專業治史者的討論題,而是考試制度和歷史教育下的出題,面向的是對相關史事了解不深的高中考生,而且問題具有誘導性,難免讓人感覺此地無銀,對出題意圖作出猜測和批評。

必須理解的是,在任何國家地區的歷史教育裡,都有底線和一定的既定立場,這是再不想認可也必須承認的事實,你去要求以色列出題考國人是否肯定猶太被害史、朝韓人論朝鮮半島被殖民地是利多於弊,再叫日本學子在考試時論日本被轟原子彈結束敗局已定的侵略戰爭是好事,云云。我再強調一次,題目本身無對錯,但考慮到場合和影響,那就是另一回事

編按:真的要考究題目的話,題目只視日本作為一個整體,是否太空泛?須知貫穿整個時代,日本不少民眾、志士、知識份子、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革命者、組織、企業等均與中國有所往來,目的及所產生影響各異,日本政府與軍方對中國態度也變化幾回,不去分開並深究其實也非常困難。圖左為孫中山的摰友及革命熱烈支持者宮崎滔天,中圖為興中會1900年惠州起義中犠牲的、也是第一個為革命而犧牲的日本人山田良政。(網絡圖片)

 

一方面樂見學子踩紅線,但一方面在上課時卻不敢踩紅線,這種老師和歷史教育不太妥當之餘,也不負責任的。那句所謂「言之成理,即可給分」的「理」誰來斷?改卷老師?憑什麼?在考試制度下,何曾容許考生在交卷後上訴反駁?既然沒有,這就不是「理不理」的問題,更不是純粹的歷史討論,而是拿分數來影響學生了。

的確,結果上我相信大部分求分數多於求學的考生會以反對設問的方式作答,即使有學生真的贊成利多於弊,也似乎不足以說香港歷史教育和公民教育就此完蛋。然而,問題不是學生怎樣作答,而是這題既超出普遍學生歷史知識水平,設問背後的政治觸角和意圖,在如此時期出現(非要誅出題者之心,而是針對他的時事、政治觸覺堪憂),情況更為敏感。設題中的兩份資料都沒有必然導出「日本對中國利多於弊」,或者更基本的問「何為利何為弊」?「利弊只能選一嗎」?出題者考慮在設問時,要求考生去思考這種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是他思考跳躍,還是無心插柳,又還是別有用心,只有他本人知道了,我不欲妄加揣度。

編按:根據考評局的文件,歷史科甲部共四大題,兩小時內完成,每題總分12至15分。單就考卷計算,每題約只有半小時至40分鐘的作答時間,其中長題目可能要分30-35分鐘。試問如此「宏大」的題目,一個對歷史只有基本認識的考生究竟可以如何在35分鐘內作答完且有「史識」?圖為歷史科練習卷卷一某題。(圖片來自考評局網站)

 

另外,認為可以考驗考生思考,或考驗其史識的人又是否搞錯了? 諸君當年考試時在分數至上主義和時間壓迫下,還有時間想這些嗎?又,覺得這樣有益者,是否稍微太傲慢?

我想有人看到這會說,不應硬性規定一面的答案方向,但撫心一問 : 香港近年的情況何時容許過多元答案、多元思考?任何一方都在爭取話語權最大化和絕對化,還敢說這只是時事討論,歷史思辨題而已嗎?

哪個陣營都在上綱上線,因為只要能爭取到話語權,就足以帶來影響。這次出題風波題目內容是小,所帶來影響既不應(也不可能)分割處理,國家教育向來如此,這是現實,請任何一方不要再自欺欺人的說「求同存異」,香港這數年的情況何曾對得起,做得到這四字? 既然如此,何苦再次將學子化作板上魚肉呢?說到底,錯不在題目,而是錯在在不合適的時間出現在不合適的對象面前,然後要求作不合理的動作

編按:試想想,近年多少事件,任一方的說法一經出籠,即成鐵一般的「事實」,任疑點有幾多,都不容許質疑、不容許解釋?甚至到後來質疑「事實」的證據愈來愈多,都拒絕面對,生怕原有「好像已經到手」的話語權消失呢......(網絡圖片)

 

待續......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5-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