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藝術反映政治 政治騎劫藝術?

2016-04-05 12:56:40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電影《十年》劇照 電影《十年》劇照

【香港輕新聞】反映一國兩制遭破壞、港人生存環境受壓的小成本製作的電影《十年》獲得今屆金像獎「最佳電影」,引發爭議,今日本港多間傳媒刊登評論文章,討論《十年》作為藝術作品因反映現實民意而得獎,是否有「政治騎劫藝術」之嫌。

《十年》在今屆金像獎中只獲得「最佳電影」一項提名,並最終得獎,與各大電影獎的「最佳電影」網羅「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其他獎項的慣例不同,多名電影人及創作者本人都承認影片製作有欠佳之處,引發政治綁架專業的質疑。《經濟日報》、《蘋果日報》及《成報》今日社論均認同,《十年》專業性不足,最終得獎是民意反彈的結果。

《經濟》社論指,《十年》引起的社會迴響極大程度上反映人心憂慮,而今次有投票權的電影人中不少與內地有生意聯繫,在暗票之下投出《十年》,更加反映社會對香港政治及電影受打壓的不滿。《成報》社論就以「時勢造英雄」作結,指與去年區選及新東補選結果爆冷一樣,《十年》獲獎由打壓越大、反彈越大的社會政治氣氛造就。

《蘋果》評論則引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以能否「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作為評判文藝作品價值的講話,指電影為港人抒懷,而中共對影片的態度才能真正決定《十年》的影響力,一味封殺多激發起的抗爭只會令北京更加恐懼。

至於電影藝術是否被政治騎劫,《東方日報》「雪地鴻爪」刊登的香桐仁評論文章認為,《十年》獲獎在另一種意義上亦值得警惕,「誰不支持本土派電影,誰就有可能被貼上不愛香港、取媚權貴、阿諛朝廷的標籤」,又指內地的藝術創作為政治服務已飽受詬病,而香港電影也出現政治凌駕藝術,可謂是「殊途同歸」。

《蘋果》的李慧玲「壹錘定音」專欄文章則指,在香港,政治綁架良心已久,現在《十年》得獎是「負負得正、撥亂反正」的結果,「剛剛好」。

《經濟》社論最後指,在現時緊張的社會氛圍下,中央對港及港府施政都「宜軟不宜硬」,市民在維護本港核心價值的同時,亦應顧及中央對港獨意識的憂慮。雙方理解《十年》的警號意義,將其作為雙方相互理解的起點,相互讓步,才能緩和中港矛盾,為香港尋得出路。

By 2016-04-0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