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邱世卿:從伊朗經濟制裁到混和式戰爭(Hybrid warfare)

2019-12-02 13:57:04
伊朗首都德克蘭因石油價格而爆發的示威。無論結果如何,最受害的還是現時受內(民眾與保守派)外(美國制裁)夾擊的伊朗溫和改革派。(網絡圖片)

 

我今天在稍早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伊朗此刻正因為美國的經濟制裁,造成國內經濟的嚴重退縮,使得政府不得不降低補貼,提高油價。然而油價對於人民的影響是全面的,因此在伊朗境內數個城市爆發了嚴重的反政府示威。

而伊朗國內動亂這樣的結果,正是美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所希望達到的效果。

在核武器已經不是獨家專門的時候,大國間的對抗形式就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軍事衝突所伴隨的核戰危機,對於任何政治人物來說都不是一個容易承擔的風險,但是將對抗轉換......另一種更隱晦的方式,則更容易接受。

如果我們攤開當前的國際衝突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有許多國家仍然在承受美國的經濟制裁,其中比較受到注意的主體是俄羅斯、北韓、土耳其、伊朗以及中國(貿易戰本身就是一種制裁)。

基於美國對土耳其的制裁,土耳其現時偏向與俄國加強合作的路線,以強化自己在近東的地位與政權的穩固性。(網絡圖片)

 

事實上,我們本來就應該將金融、貿易與科技視為是一種大國間戰爭的形式,因為戰爭就是一種政治目的延伸的手段,套用在經濟制裁上亦然。經濟制裁只是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比較文明,然而因其而來的貧窮、動亂以及藥物短缺所殺死的無辜性命,不會比一場大規模的純軍事衝突更低,所波及的非戰鬥人員與範圍甚至更廣泛,更殘忍

單我們在看待美軍在全球區域衝突所派遣的軍力時,有一個概念要非常清晰 - 所謂的經濟制裁,必須是可被執行。那麼美國的經濟制裁是由誰來執行呢?

一是跨國多邊的合作組織,另一則是派駐各地的美軍。包括國多邊合作組織從源頭上掌控了資源的分配,比如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美洲國家組織OAS、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美洲國家組織是以美國牽頭的美洲國家合作組織,同時在冷戰期間及之後成為壓制美洲大陸上左翼政權及各會員國對西方不滿的"美國附庸"。(網絡圖片)

 

不論是何種經濟制裁,其目的最終都是希望強迫被制裁國家接受美國的條件。理所當然的,被制裁國家當然會抗拒這種外力強加的制裁,比如貨物禁運。而此時美軍就會扮演制裁命令執行者的角色,透過監控、封鎖、檢查、扣押等手段,貫徹制裁命令可以切實執行。然而,就真正的情況來看,有些美國的制裁命令天然的不具備被執行的效果,比如對一個大陸型的國家,要完全切斷對外貿易或陸上的貨運通道,基本上是完全做不到的。因此,美國的經濟制裁通常都會非常謹慎地挑選目標。

最後,我們可以粗略的理解,經濟制裁的目的是希望強迫被制裁國家接受美國的條件,那麼經濟制裁可以達到那些目標呢?

美國為首的美洲國家透過承認反對派領袖的地位以取代現任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然而由於策略錯誤,軍方不支持、俄國介入及民眾意見分歧,令局勢變得膠著,誰也得不到全國的控制權。(網絡圖片)

 

首先是對該國在國際貨幣市場的評價,直接反應就是幣值的大幅縮水。當一個國家法幣的幣值大量貶值,對於進口依賴程度高的國家來說,就等於是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急遽升高,對於整個國家與社會的穩定馬上就會造成衝擊,如果這時候再搭配其他混和式戰爭的戰術與手段,就可能在對方國家內部造成一股動亂的力量,此時不管是對外姿態多麼強硬的政府,在面對外部與內部危機時,就算是不想接受美國的條件,也要評估自己政府能不能扛住被推翻的風險,這也是近年來在中東或拉丁美洲不斷上演的模式。

由於受到制裁影響,伊朗的石油生產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並暴跌100萬桶/日。(網絡圖片)

 

這種模式的戰爭,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做 Regime change war。美國在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直接投入的軍費高達二兆美元,但是推翻包含利比亞在內的幾個中東國家,可能花費都還不到一億美金,這種戰略簡直是物超所值。

Regime change war是由美國民主黨籍夏威夷眾議員圖茜·加伯德所提出的。承襲自過去的不干預主義,她認為美國應停止所謂"改朝換代"的戰爭,因為這只會讓形勢愈來愈糟,而且會令該國成為恐怖主義的溫床,對美國威脅更大。(網絡圖片)

 

結合軍事力量、經濟力量以及媒體與反對團體的運作,大部分小國家都很難抵擋這種新型態的戰爭。

那麼俄羅斯與中國,她們是如何應對這樣的戰爭? 這部分我先保留,等我有比較多的時間時,在寫一篇我對這二個國家應對混和式戰爭的一些看法。

 

文章刊載於作者面書專頁,輕新聞獲授權轉載。轉載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

發佈於 博評
By 2019-12-0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