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沈旭暉﹕「黃色經濟圈」的十字路口

2019-12-16 13:39:32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中大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沈旭暉12月16日於《明報》撰文表示,近年全球都興起無大台、去中心化,這完全是可取的,也是「時代革命」一部分。然而在經濟層面,即使無大台,黃色經濟也不可能沒平台;目前出現的黃色經濟體規模甚小,內容重疊之處卻甚多,「炒車」不斷,資源已有限,要是還有不必要的浪費、錯配,情況令人憂心。

社會要出現真正範式轉移

中大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沈旭暉12月16日於《明報》撰文表示,日前舉辦的一個關於「黃色經濟圈」的學術論壇,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eorge Akerlof關於「身分認同經濟學」的理論,以及有關「顏色經濟學」的第一手數據,使「黃色經濟圈的討論不夠學術,只是政治宣示」的論點不攻自破,可以預期「黃色經濟圈」在未來成為顯學。

沈旭暉指,「黃色經濟圈」正處十字路口,「假如往小圈子圍爐取暖老路走,只會無疾而終」,而要釋放「黃色經濟圈」應有的千億經濟潛能,「必須社會出現真正的範式轉移」;首先,「支持『黃色經濟』的朋友都是理念主導,才願意以消費模式『懲罰黃店』,但同時卻傾向以道德高地審視『黃店』的商業模式,這是先天矛盾的;一旦出現員工失職被炒,「利用光環賺錢」、「人血饅頭論」就立刻出現,又或被評為「不夠黃」,理念支撐的品牌效應也會崩潰,「假如不以商業方式營運,連生存也成問題」,難以成為「經濟圈」。

恐成為拖散運動的催化劑

沈旭暉表示,沒有「撐黃罷藍」的積極性就沒有「IdentityEconomy」,然而在方法論上卻沒有絕對公平的「黃店」定義,就如早前台灣一芳水果茶的香港代理被「錯誤裝修」,加上其他「黃店」的飲食貨源大部分來自中國,是否都是「扮黃」?一些「深黃店東」忽然被列為「藍店」而申訴無門,心灰意冷,假如依靠網絡評分和舉報,難以避免商業打手主導,當運動膠着分化成風,稍一不慎,「淪為網絡批鬥場,就前功盡棄」。

不少發起「黃色經濟」的有心人,正職都在「藍色企業」工作,內地淵源深厚;他們認為只要官方職責不突破道德底線,善用對家資源、壯大己方陣營,天經地義;沒有了這批雙面人,「黃色經濟」可能瞬間崩潰;假如社會對上述基本經濟原理不接受,「黃藍教條主義」必然在運動緩和時,變成內耗、批鬥、紛爭的泉源,變成拖散運動的催化劑。

黃色經濟圈不可能沒平台

近年全球在政治上興起無大台、去中心化,沈旭暉表示,「這完全是可取的」,也是「時代革命」一部分;惟在「經濟層面,即使無大台,黃色經濟也不可能沒平台」,「目前出現的黃色經濟體規模甚小,內容重疊之處卻甚多,『炒車』不斷,資源已有限,要是還有不必要的浪費、錯配,令人憂心」;「現在有多個大同小異的『黃藍App』,最寶貴的資產就是各自千多個database,是否願意分享出來合併,除涉及根本利益,還有對理念不同理解」。

沈旭暉指,「黃色左翼傾向認為存在體現價值更重要,黃色右翼則強調必須盡快壯大、達到經濟效益,兩者並非互相排斥,但前者其實已成功,後者才是未來關鍵」;「目前『黃店』標籤成為一時風尚,但不少發起人都是根據現有社會規則行事,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威權打壓,並沒充分準備」,例如在殖民時代最高壓的時候,「政府以衛生條例勒索不聽話店舖、消防條例人為阻撓營運」,假如未來香港政府淪落至此,會不會出現「黃店變藍潮」,尚未可知。

下一步涉及具體現實問題

目前的「黃店」一方面希望脫離建制、大企業掌控,但另一方面,「使用的工具、中介、貨幣、通訊,卻不得不完全依賴現有制度的一切,起碼在思想上,這是早晚要理順的」;不少人對「黃色經濟圈」興致勃勃,都是情感主導的;「到了討論專業操作時,需要很專門的經濟、金融知識,熱情卻往往冷卻」;「前者思想是封閉、防禦性的,後者方向是開放、進取性的,必然涉及金融、資訊科技、貨幣、土地(境內/境外)等範疇」。

沈旭暉認為,「黃色經濟圈」自然不能一蹴而成,「但起碼需要在食肆黃藍店外,逐步開拓不同想像,否則就跌入死胡同」;「而這些想像,又不能是空想主義,需要高質專才加盟,但這些人大部分在大企業內『表藍內黃』,怎樣走下一步,涉及很具體的現實問題」;「究竟繼續團結走下去打持久戰,爭取最後勝利,還是因為操作問題,歸於內耗,無疾而終,正是考驗真香港人的時候」。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19-12-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