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話題】拆了又再建?新海水化淡廠2023投入使用?

2019-12-20 17:03:20
諾文

香港輕新聞編輯

圖為已拆卸的樂安排(小欖)海水化淡廠(網絡圖片)

【香港輕新聞】水務署11日公布,將軍澳擬建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合約已經批出,建造工程將在本月展開,預計2023年投入運作。因應香港用水問題,1970年代港英政府曾於屯門樂安排建設海水化淡廠並投入運作,其後於1982年停用,1992年更將廠房拆卸。為何在東江水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政府為何再度執意興建海水化淡廠?新海水化淡廠運用甚麼新技術?提供的食水佔現時用水量的比例是多少?

預計於2023年投入運作

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的第一階段設計及建造費撥款,已於11月1日獲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涉及的工程包括為第一階段的擬議海水化淡廠興建每日食水產量達13.5萬立方米的海水化淡組件及相關設施,並會預留空間於日後將每日食水產量提高至最終27萬立方米,預計平整8公頃土地,用以海水化淡廠及相關設施等。

香港水務署12月11日公布,經過招標程序後,已批出將軍澳擬建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的設計、建造及運作合約,由Acciona Agua SA、怡和機器有限公司和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組成的「AJC聯營」負責施工,90.189億元,運作期10年,可按合約條文延長5年。Acciona Agua SA是西班牙海水化淡承建商,是專門設計、建造和營運的海水化淡廠的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參與同類工程,包括西班牙、澳洲和中東地區。

 

新海水化淡廠將選址於將軍澳137區(佛堂澳附近)(香港水務署圖片)

 

新海水化淡廠將選址於將軍澳137區(佛堂澳附近),將採用新「逆滲透技術」,每日生產最多13.5萬立方米食水,以提供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策略性水資源,該技術在早前的先導研究中已證實可生產符合《香港食水標準》的食水;並將會鋪設約10公里長的水管,輸送由擬議的海水化淡廠生產食水至現有食水配水庫。建造工程將在本月展開,預計2023年投入運作。

港英曾建樂安排海水化淡廠

早於1960年代初,香港發生嚴重旱災,港英政府1965年向廣東省政府從東江購入每日6,200萬加侖(23.4萬立方米)食水;由於國內當地正值文化大革命,中英關係緊張,港英政府為免過於過於依賴中國的輸水,1972年7月31日宣布於屯門樂安排興建海水化淡廠,並採用燃燒石油作為海水加熱蒸餾技術化淡海水,於1975年10月15日建成,1977年9月全面投產,每日生產18萬立方米淡水。

 

樂安排海水化淡廠(網絡圖片)

 

踏入1980年代,於石油危機導致原油油價上升,海水化淡成本亦從而上揚。港英政府有鑑中國因改革開放而雙方關係改善,而廣東省的供水量大幅增加,結果海水化淡廠需求日益減低,加上成本的考量,在1982年正式關閉,原本海水化淡廠土地於1991年被3,000萬收購,廠房則於1992年進行爆破拆卸。

水務署重啟海水化淡研究

2004年水務署重啟海水化淡的研究,並於屯門及小西灣試驗逆滲透濾膜技術過濾海水的技術,屯門海水抽水站的海水化淡試驗廠日產水量為240立方米;在《2011 至2012年施政報告》提及,已在將軍澳預留約10公頃用地興建一所中型海水化淡廠;《2013至2014年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提及由於中國淡水資源有限,政府準備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希望透過海水化淡獲得另一淡水來源,以減低本港對東江水源的依賴。

 

新海水化淡廠的選址鳥瞰(香港水務署圖片)

水務署於2012年12月聘請顧問公司為擬建的海水化淡廠進行策劃及勘查研究。研究範圍包括詳細的經濟效益評估、制定工程實施策略及時間表,以及該工程導致對鄰近地區的影響進行各項技術評估。環境保護署於2015年11月4日同意有關環境影響評估,並於2015年12月4日批出環境許可證。

 

(香港水務署圖片)

 

水務署指出,海水化淡是一種水處理技術,原理是利用能源把存在於海水中的鹽份及雜質隔離,從而將海水轉化為可飲用的淡水。現時有多種海水化淡的技術,包括「逆滲透技術」、「多級閃化法」(MSF)、「多效蒸餾法」(MED),根據水務署的研究,「逆滲透技術」過程是具有最低的生命週期成本,因此比起其他技術是更為經濟可行;而有關技術亦證實能產生符合世衛指引的飲用水品質。

「逆滲透技術」海水化淡流程圖(香港水務署圖片)

 

合理運用水資源的彈性空間

現時本港水源除本身的水庫及水塘以外,主要是向廣東省購買東江水。根據港府與廣東省政府簽訂的《關於從東江取水供給香港的協議》,水源的長遠供應得到保證,每3年重新檢討協議內容一次。然而由2006年開始供水協議採用統包總額方式,即港府每年向廣東省支付一筆款額,然後廣東省按議定的供水量供應東江水予香港。根據協議,港府每年向廣東省購買東江水的花費,由2018年47.9億港元、2019年48億港元、2020年48.2億港元,每年間水費上升0.3%,惟每年供水量不變,維持每年11億立方米。

1965年東江深圳水利工程圖(圖擷自維基百科)

由於協議不能因應香港實際的用水量而作出彈性的調整,即使香港未用盡供水配額,廣東省都保證8.2億立方米的供水,而香港亦付足款項,因此未能靈活、有效和合理運用水資源,甚至造成浪費。按照水務署的統計資料,在2018至2019年度,本港平均每日的食水耗用量達277萬立方米,現時約70至80%水是與廣東當局安排輸入的東江水。

以新海水化淡廠每日最高產量27萬立方米計算,大約為現時每日用水量的10%,對於香港擺脫東江水供水依賴的成效仍需觀望。鑑於近年極端天氣的狀況增加,一旦地區出現旱災,亦難保鄰近地區的東江水源供應的正常;重新興建不受氣候條件影響的海水化淡廠,相信可為合理運用水資源提供更具彈性的空間。

發佈於 特稿
By 2019-12-2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