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俄國新兩棲登陸艦有著落 兩棲戰術萬年不變?

2020-01-02 14:01:16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可能是俄國歷史上首次建成的兩棲登陸艦,甲板明顯放棄操作垂直起降戰機的能力,但全艦設計可說相當"另類"。(網絡圖片)

 

經過超過28年的等待,俄國人可能等到了他們久等的新萬噸級軍艦。剛剛過去的12月,俄國國防部決定購買新的兩棲登陸艦Priboy(雪崩級)。這是一種噸位和法國西北風級兩棲登陸艦(下稱LHD)近似的登陸用艦隻,而且俄國當初就指明是用來代10年前向法國訂購,卻因禁運而無法赴運的西北風級。俄羅斯國防部上星期向TASS記者指出,俄國海軍已與裏海刻赤半島上的Zaliv造船廠簽約,於2020年開始建造這種綜合登陸艦。不過就設計而言,這艘LHD卻有著很多西方海軍同類型艦隻沒有的特色和能力,設計甚至稱得上怪異。

前言:蘇聯海軍兩棲戰術特點

蘇聯的兩棲戰術和盟軍一樣,都是發展自二戰時期,當時海軍步兵隊(成員主要來自各港口被擊沉或封鎖的艦上人員)的主要作用是支援陸軍對軸心國的反擊作戰,其中黑海與波羅的海沿岸的反擊作戰尤具代表性。不過與盟軍不同,蘇軍登陸部隊發動的主要是在己方陸基航空兵力掩護下發動的側翼作戰,規模較細,而且主要圍繞陸軍作戰而行動。根據NFAC 2012年才解密的研究文章Soviet Amphibious Forces: Tasks and Capabilities in General War and Peacetime (寫於1979年)所指,蘇聯海軍陸戰隊/海軍步兵旅主要是以小規模/旅團級的登陸方式,協助分散守軍注意力並掩護陸軍主力的進攻方向,必要時亦可截斷其退路。

蘇聯的海軍部兵部隊受到德國陸軍較高評價,認為他們無論在進攻還是防守都非常堅強,而且在防線上也不肯退一步。(網絡圖片)

 

全二戰時期蘇軍共進行了114次登陸作戰,其中1944年底的西愛沙尼亞群島攻略戰是較為重要的蘇軍海兵部隊登陸作戰,作用是清除列寧格勒出海口的障礙,並保護正在發動波羅的海攻勢的蘇軍右翼。行動總算完滿成功,不過之後除小規模登陸外,1945年整場東線戰役都甚少見到蘇聯海兵部隊的大規模攻勢。

戰後海軍步兵部隊多解編,成員回到原有海軍單位繼續服役。至六十年代早期,海軍步兵隊再次重組並成為海軍陸戰隊,人數大約15000至20000人,並陸續配備大量八百噸及五千噸級坦克登陸艦,同時亦裝備諸如Lebed、Tsaplya等中型及Aist與歐洲野牛級重型氣墊艇,作為重要的高速登陸載具;另外蘇聯商船隊中部份特殊船隻亦可參與登陸作戰。

Tsaplya氣墊登陸艦,計劃代號Project 1206.1,是80年代蘇聯一種與LCAC同級的登陸艇,無論航速還是噸位都與LCAC相約,但搭載量只有後者75%。這種登陸艇在俄國已退役,但韓國還有三艘在役。(網絡圖片)

然而,相較同期美國及歐洲海軍,蘇聯海軍卻缺乏了一些重要裝備,例如遠洋兩棲登陸艦與船塢登陸艦、大量大型運輸直升機等,這除了是以反潛、反航母及保護水下艦隊為第一優先的蘇聯海軍,無暇搞大型登陸艦隊外,也和蘇聯海軍陸戰隊的傳統定位有關:冷戰最高峰時期,蘇聯對北約發動攻擊的作戰機動群戰術中,蘇聯各艦隊的海軍陸戰隊都有其司職,分別攻取挪威北部沿海(破壞北約的反潛機基地)、攻擊波羅的海內德國港口或丹麥的日德蘭半島,以及土耳其的博斯普露斯半島。除打開重要的通海口,以及分散北約注意力外,更重要的是支援正在西德境內進攻的作戰機動群。

左圖相信是西方81演習時於東德登陸的蘇聯海軍陸戰隊,載具是Aist級氣墊登陸艇。為解決快速/隱秘登陸的問題,蘇聯甚至設計過大型潛水登陸艦,如右圖的Project 717。有趣的是,717亦是後來颱風級的重要參考對像。(網絡圖片)

不過由於這時蘇聯海軍大部分艦艇應該忙於和北約海軍對峙,基輔級反潛載機巡洋艦難以分身作為直升機機降的登陸平台,支援作戰的對地攻擊機或戰轟也未必夠用,所以蘇軍的海軍陸戰隊也以短距離的高速登陸為主(所以蘇聯海軍陸戰隊在70年代其實配備世上最大規模氣墊登陸載具的部隊),並與空降軍的士兵配合作戰,同時務求盡量得到空軍與海航的配合。

蘇聯於80年代中期以基輔級為基礎設計的11780型 LHD,不過因為蘇聯航母的建造而不斷延宕。有趣的是,這也應是世上第一個船頭有車輛登陸跳板的LHD設計。(網絡圖片)

 

由於務求快速登岸,雖然也配備不少氣墊登陸艦船,但普遍艦隻都是可以直接衝灘、由船頭車輛跳板登陸的,甚至後來連具備船塢登陸艦性質的15000噸伊曼.羅格夫級亦可直接衝灘,成為海軍史上最巨大的登陸艦。不過伊曼.羅格夫級亦成絕唱,蘇聯海軍雖有興趣進一步與建LHD,但因經費所限,蘇軍需優先完成庫茲里索夫號,最後蘇聯解體,計劃亦自然無疾而終。

Priboy級的水中線型圖及後視圖,激進程度堪比獨立級LCS,而塢艙的位置也相當"莫名其妙";要知道這個設計犧牲了差不多二至三隻高速突擊登陸艇或10架戰甲車輛的搭載能力。現時只能說可能與減重及增加航速有關。(網絡圖片)

 

令人費解的設計 還是具俄國特色的兩棲戰需求?

若只就現時公開的模型而言,雪崩級的設計十分奇特:輕排水量16000噸,滿排23000,甲板長200米但船身大約只長160米,採用罕見的水下三體船設計,貨艙只能運載最多50台車輛或10台坦克,外加500名士兵,和只有6000噸級的伊凡格林級差不多;除一個只能載9架直升機的船身小機庫外,艦島第一層還有兩個機庫,空間足夠搭載六台直升機;另外更奇特的是,本艦船頭還有一個車輛登陸跳板,就像過去的登陸艦一樣,估計有直接搶灘的能力,而這點無論是西方的LHD還是中國在建的075型都是沒有的。

雪崩級的內部草圖,可見吃水較淺,而且機庫太小,沒能作為車庫使用。(網絡圖片)

 

雖然外觀不同,但很多性能指標都與西北風級LHD相仿,如船身大小、噸位、載機數目等,推進系統雖未有資料,但配置也很像西北風的柴油發動機加電推裝置。由於西北風級頗慢,連19節也沒有,為確保有20節以上的航速及容許戰車經船艏跳板搶灘,採用了特異且吃水不統一的水下三船身設計,目的似乎是減少水阻及讓船艏有更淺的吃水。當然,這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本艦的重心。

70年-80年代垂直起降戰機開始大行其道,刺激各國海軍在中小型艦艇上想盡辦法,增加航空運用能力。由於機庫會加大船體空間及排水量,部分設計人員開始向艦橋建築埋首,右為美國的CSGN-2核動力打擊巡洋艦的設計;中圖及左圖則為蘇聯萬噸級小型航空運用艦的設計"水星型"兩個方案,為提高航速,兩者都採用多船體的設計,排水量只有16000噸,長度為140-170米。(網絡圖片)

 

其另一特色是採用了二戰後一直只存在設計圖上的艦橋機庫設計。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美蘇都出現了一些比較小型但期望運用更多戰機及直升機的航空運用艦設計,避免建設更大型的發行甲板下機庫,增加建造困難度。這些方案因為航空運用效率問題及冷戰結束而束之高閣。然而,可能出於讓反潛直升機的維護作業不受干擾,這個設計又重新出現了。

11770型和21820型登陸艇,兩者都有艇底氣泡裝置,減少航行阻力並增加速度,兩者時速可達30節或以上。(網絡圖片)

 

就搭載武力方面,出於較小的車庫及機庫,本艦能搭載的陸軍裝備較少,而直升機也不能操作更大型的運輸直升機如MI-38,不過16架數的直升機,以及乾塢攜帶的滑水高速突擊登陸艇,卻令本艦足以媲美使用氣墊艇的西方LHD,突擊登陸能力不容小覻。

已退役的伊曼.羅格夫級船塢/坦克登陸艦,以及服役只有4年且是1993年後俄國第一艘大型兩棲艦(6000噸級)的伊凡格林級登陸艦。即使已具備操作大型氣墊艇及高速登陸艇的能力,俄國人仍然執拗地保持船艏登陸跳板的搶灘戰術。(網絡圖片)

活躍於敘利亞俄軍運補工作的黑海艦隊鱷魚級尼古拉.菲爾琴科夫號及羅普佳級亞速號。阿速號好歹也只有30年艦齡,但菲爾琴科夫號已有44年艦齡了。(網絡圖片)

違反既有戰略的愚行,還是另有他圖?

在近海防禦戰略下造20000噸級的LHD,其實好像有些違反原有戰略需求,不過在今天的俄國而言其實並不奇怪:一來俄國的兩棲登陸力量已經急劇老化,現在的羅普佳級及鱷魚級登陸艦只有19艘在役,而且艦齡最輕的都有29年艦齡(最老是53年),且也不是每艘都能出動,再過10年恐怕大半都必須退役,而能代替的11711/11711M型暫時只會造四艘(已完成兩艘),若沒有更多兩棲投送載具,屆時俄國甚至連遠一點的海上兵力投送都有嚴重困難;

黑海艦隊登陸演習。俄格戰爭中格軍聲稱有4000俄國海軍陸戰隊登陸,不過當時俄國艦隊只派出三艘大型登陸艦,可運載人數只有1000人左右,不過有證據指海軍陸戰隊在阿布哈茲的攻擊,配合了俄軍在南奧賽梯的東西夾擊,是格軍決定全面撤出南奧賽梯的主因。(網絡圖片)

 

其次,經歷2008年俄格戰爭後,俄國人認識到周邊地區的軍事衝突仍有必要以海軍投送陸上兵力,而且更需要進行高速的兵力運輸(如以直升機及滑行高速登陸艇進行),以支援陸上部隊進攻(這點和二戰時沒有分別)與海外維和任務。事實上這也是2010年俄國向法國訂購西北風的原因。雪崩級其實只是西北風採購失敗後,以已退還的建造費及從中得到的技術繼續計劃而已。

已建成的西北風級第四及五號艦(分別名為海參威及塞瓦斯托波爾),不過由於美國壓力,法國人最後只能向俄國賠償,並把兩艦轉售埃及。(網絡圖片)

還有一項對於俄國海上安全更重要的事,才講本艦出現搭載大量反潛直升機KA-27的設計:俄國海軍早已沒有反潛母艦,而水下核潛艇反潛力量亦因為軍費問題變得異常薄弱,令美軍對俄水下力量幾乎處於絕對優勢,若有一種可作為反潛直升機流動平台的直升機母艦,對於必要出任務的遠洋艦隊或近海地區(如黑海或日本海)反潛也有相當大的作用。

新世代的反潛及運輸兩用直升機KA-65,去年正處於等比例模型組裝階段。不過若要代指KA-27/29,恐怕要到2030年後的事了。(網絡圖片)

當然,雖然LHD造價往往比較便宜,若是用民規建造,造價更低,如西北風級3號艦造價只有3.5億美元不到,但對未正式造過LHD的俄國而言,可能仍有難度,計劃也難免像其他俄國軍事計劃一樣不斷延宕。然而對俄國海軍今後任務而言,能運兵、兩棲登陸又能反潛、而且價格相宜的多功能艦,絕對比新航母或核動力驅逐艦來得現實得多。

結語:

看上去,LHD對俄國今日的戰略環境而言好像大而無當,但作為一個有廣大海岸線與領海的國家,很難想像連一條萬噸級的新軍艦也沒有。俄國一方面仍有強大的快速運輸兵員及在武裝衝突中進行登陸的需要,另一方面亦要大塊大甲板作為反潛平台,而且在庫艦出勤率極低的情況下,俄國海軍還需要一定的海上航空力量作為遠洋任務及預警的需要(註,本艦可搭載KA-31預警直升機機)。故此,即使俄軍不需要重型軍艦,具備航空運用能力的LHD也是有不可替代的需要的。這也是當初俄國堅持購買法國西北風級的主要原因。

 

【軍事博評】William:洞穿與火燒的庫兹里索夫 俄國海軍的未來

【軍事博評】William:洞穿與火燒的庫兹里索夫 俄國海軍的未來

於2017年底開始維修的庫茲里索夫號航母再遭災厄,繼去年10月浮船塢坐底導致一台大型起重機砸穿甲板,本月12日又發生...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1-0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