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瀕海戰鬥艦——美軍中的「短命侍衛」?

2020-02-22 16:48:55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現時美軍仍然為其他LCS"轉業"構思方向,例如加裝反艦導彈,以加入美軍建構中的艦隊分佈式殺傷概念(Distributed Lethality Concept)作戰模式。科羅拉多號近年都在測試LCS發射較長射程反艦導彈的可能性。(美國海軍圖片)

 

近日,美國海軍正式宣布,希望讓首批4艘瀕海戰鬥艦退役。這4艘戰艦分別為:首艦自由號(LCS-1),次艦獨立號(LCS-2),三號艦沃思堡號(LCS-3)和四號艦科羅納多號(LCS-4)。也就是說,「自由」級瀕海戰鬥艦的首艦及二號艦,「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首艦及二號艦,均成為了即將退役的艦船。然而,這幾艘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與新世紀打造的全新艦種,其中服役最長的僅在12年前服役,而最年輕的僅在6年前服役。

LCS的各種戰模組亦很依靠UUV(無人水上載具 / 潛航器)來進一步延伸武力,同時也十分依重直升機作為中繼導引及目標指示工作,所以強大的直升機操作能力就成為其原始需求。(網絡圖片)

 

濱海戰鬥艦的作戰對象是誰?

按照水面艦艇一般服役25-30年的時間看,上述艦船的生命周期才不過一半甚至四份之一。要知道幾年前,瀕海戰鬥艦還是美軍的寵兒,被宣傳為美國海軍21世紀的戰艦,為何現在美國海軍會做出如此「衝動」的決定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清楚瀕海戰鬥艦是為何而生的。

瀕海戰鬥艦(英語:Littoral Combat Ship,縮寫:LCS),當中包括自由級及獨立級兩種,原本是美國海軍在90年代初期進行的SC-21水面戰鬥艦艇計劃一部分(嚴格來說衍生自SC-21 COEA 3C項目)。當時恰逢冷戰結束,龐大的前蘇聯海軍一夜之間消失了,美軍失去了原本在大洋上旗鼓相當的對手,美海軍的驅逐艦和航母等等艦只沒有了目標。

SC-21是1994年為籌劃21世紀美國海軍水面作戰艦而開始的研究方案,不過當中只有LCS及阿里伯克II型才成形,其他諸如武庫艦、DD-21、CG-X以至其後續再後續的LSC(提康德列嘉代艦),不是落得稀少的產量,就是計劃不斷拖延與改頭換面,甚至直接取消了事。圖中的是非常著名的武庫艦設計,計劃最後淪為由彈道導彈潛艇改裝的巡航導彈陸攻潛艇。(網絡圖片)

 

美軍突然發現他們的對手從航母、驅逐艦、巡洋艦和核潛艇等大型遠洋目標,變成了各種快艇、常規潛艇等小型近海目標。而這類目標共同的特點,就是速度快、火力強,它們依托己方的岸基飛機作掩護,可以在己方海岸1-200海浬的海域來去縱橫,而在這海域美軍並沒有很好的應對手段。

LCS水面戰模組的配套設施,包括AGM-176格里芬小型火力支援導彈、30MM機砲與有人+無人直升機系統。另外還有支援海上搜索及特戰部隊的臨時貨櫃設施。(網絡圖片)

 

並不是說美軍沒辦法摧毀這類目標,而是在低烈度或者雙方沒有正式宣戰的情況下,美軍礙於面子無法大展手腳。因此,美軍別出心裁推出了瀕海戰鬥艦,該艦主要著眼於在敵國沿岸水域的各種低強度作戰需求,包括:對付敵方沿岸比較可能出現的威脅(例如:在近距離與敵方水面船艇交戰、淺水海域反潛作戰、清除敵國在沿海布設的水雷等);特別是美軍由海向陸地投送武器與兵力的時候,作為登陸部隊的貼身保鏢出現。

自由號(LCS-1)與獨立號(LCS-2)合影。(維基百科圖片)

考慮到節省費用,美軍在設計瀕海戰鬥艦時,引入了模塊化設計概念:濱海戰鬥艦可以根據不同的作戰角色而重新配置,包括反潛、反水雷、反水面艦艇、情報、監控和偵察,國土防禦、海上攔截、特種作戰、後勤保障。基於這一設計思想,瀕海戰鬥艦與「佩里」級等傳統護航艦艇相比較,其打擊火力減弱不少,使用一種能兼顧高速、耐波能力與隱身性的艦體構型,以輕量化的高科技材料建造,以便能在充滿變數與威脅的敵國近海,執行任務並確保生存。簡單地說,美軍為了對付想象中的弱小對手,特意設計、建造了一種大型的隱身高速快艇,這在以往的美國海軍裏並不多見。

雖然美軍沒有明確說明瀕海戰鬥艦的作戰對象是誰,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地球上,能在近海對美軍造成威脅的國家屈指可數,無非俄羅斯、中國、伊朗和朝鮮等幾個國家。而這幾個國家中,俄羅斯的近海並不太適合瀕海戰鬥艦發揮,而處於狹窄的霍爾木茲海峽和波斯灣的伊朗,也不太適合瀕海戰鬥艦。至於朝鮮,在美國的日韓盟友海軍的夾擊下,也不需要瀕海戰鬥艦親自出馬。而中國的沿海圍繞著釣魚島、台灣和南海問題,給美國發揮瀕海戰鬥艦隱身和速度優勢,留下足夠空間。所以,瀕海戰鬥艦自誕生起,主要目標就是針對中國海軍。

當配備中長程防空導彈的護衛艦開始向小國海軍擴散時,LCS的處境就愈發尷尬。圖為埃及海軍的法製追風級護衛艦,可裝備ESSM及紫苑15/30等中程艦載防空導彈。(網絡圖片)

 

「貼身侍衛」有何致命缺陷?

自第一艘LCS濱海戰鬥艦「自由」號下水服役以來,期間雖狀況頻出,但仍很好地完成了美軍原本賦予它的使命。根據中國海軍的報告顯示,自從瀕海戰鬥艦進入南海海域以來,憑借著其速度快、操作靈活和自持力久的優勢,多次在中國的領海來回打擦邊球,確實讓中國海軍頭痛。

軍隊有人這樣形容瀕海戰鬥艦:它好比晚上睡覺時的蚊子,你關燈了,它就出來在你耳邊嗡嗡作響;你一開燈要打它時,它又飛得找不到,它能來來回回地擾人清眠。這麼來看,應該說瀕海戰鬥艦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但它為何仍被美軍撤掉?這又因為:

事實上,最早四艦在結構上由於太多用鋁合金,船身有不少裂痕與結構弱化,這也是美軍想提早退役的次要原因。(網絡圖片)

 

第一,戰鬥力不足。作為一艘排水量僅僅3000噸的「巨型快艇」,瀕海戰鬥艦從一開始就沒被賦予太多的戰鬥力。設計之初,考慮它只是作為美軍近海作戰時的「先鋒」,它的作戰對象都是對方的小艇,因此,瀕海戰鬥艦並沒有很強大的火力。而當作戰對手變成了一支擁有大型艦艇編隊和航空兵的海軍時,它就毫無用武之處了。

停泊在船廠栖裝碼頭的兩艘獨立級LSC。其飛行甲板仍是保持美軍水面作戰艦隻的最大紀錄。甲板甚至可以繫留巨大的MH-53E海龍式重型掃雷直升機作除雷用,這可是其他美軍水面作戰艦無法做到的。(美國海軍圖片擷圖)

 

第二,多功能障礙症。當初為節省經費,瀕海戰鬥艦的艦體采用可組合的系統結構,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根據任務的變化換裝不同的模塊。艦體主要由核心系統和任務模塊包兩部分組成,核心系統就是船體和動力系統;而任務模塊包括艦炮、無人水下航行器、聲呐和其他設備等。這種結構方式可保證瀕海戰鬥艦具備水面艦艇的基本防禦能力和執行某一種重要任務的能力,在執行不同的任務時,可以換裝不同的模塊。

獨立級所採用的反水雷模組,最大外觀特點是裝有自律型除雷具及直升機用掃雷套件。(美國海軍圖片)

 

按照美軍的原設想,瀕海戰鬥艦能夠快速轉換模塊化任務包,比如:在單次部署的過程中,就能夠很容易地從掃雷艦轉換成反潛艦等。但是研究後發現,實踐中這種轉換根本無法在幾天內完成,原因是由於要求多功能化,使得該艦大部分空間都被各種機械化設備占據,例如:掃雷機械設備、載人方艙等。因此,多功能看起來很誘人,實際上這些功能在一個小艦艇上互相沖突,很難融合。

LCS由於強調航速與淺海作戰能力,吃水不但較淺(甚至用吃水更淺的三船體構造),且動力系統空間要求更大,結果特化至吃水淺、重心高,而儲備浮力亦不足,改裝空間更不足。這對於外銷及進行進一步升級改造都造成困難。洛馬雖推出過護衛艦版本的MMSC作為外銷用,但成績遠遠不是法國追風級或德國MEKO系列的對手,目前只爭取到沙特四艘的訂單。當美國提出新世代護衛艦SSC時,LCS更陷入難以改裝到符合美軍要求的地步,結果洛馬推出的自由級改良型SSC方案在不久前就靜靜退出該計劃.......(網絡圖片)

 

第三,只有點防空能力。如果說,以上兩點美軍還能勉強接受的話,那麼瀕海戰鬥艦的另一個致命缺陷—只有點防空能力,則是美軍無法接受的。LCS只配備RAM這種趾近近迫防空系統的東西,也就意味著無法有效防禦敵方數枚以上的反艦巡航導彈,而這類武器是幾乎所有潛在敵軍的小型快速攻擊艦都能夠攜帶的。

可能有人要問:這不是多功能戰艦嗎?給它加一個防空模塊任務包不就可以嗎?實際上,這並不能做到。首先,瀕海戰鬥艦一開始就沒有專用防空雷達(只有一部金牛座型小型相控陣多功能雷達),換雷達的話費時費力還費錢。其次,由於艦艇內部空間已經被其它任務模組占據,要加裝防空導彈就只能加裝長度至少為5米的垂發模組/或者外掛式的MK-48垂直發射系統,這只會讓原本不足的空間更為緊張,而且會進一步提高LCS的重心,令航洋性能進一步降低(這點在獨立級尤為嚴重)。況且,加裝在甲板上的防空導彈無非「RAM」之類的點防禦導彈,這類導彈對於現代化反艦導彈的多枚攻擊,抵抗力實非常低。

LCS早期艦提早退役的另一原因在於2021財年的國防經費削減,經費不足令採購及研發工作出現一定停滯,例如作為提康德列嘉級代艦的大型水面艦計劃(LSC)要推遲到2025年才開始採購、SSC訂購要延遲一年且暫只訂購一艘,甚至連阿里伯克級3型的採購工作要進一步放慢,大量資金要用來發展於2030年初服役的哥倫比亞級SSBN及基本性能進一步強化的次世代核攻擊潛艇SSN(X),結果艦齡較大的提康德列嘉級早期艦及四艘LSC都要作犧牲了。圖為LSC設計原型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號。單就計劃而言,DDG-1000也算是美國一個不成功的艦型。(美國海軍圖片)

 

作為特定時代下誕生的東西,瀕海戰鬥艦已經逐漸無法適應未來的作戰需要。早在去年5月份美國《國家利益》雜誌(The National Interest)以「官方: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完全是個錯誤」為題,批評過瀕海戰鬥艦計劃。該文章最後認為:美軍會認識到繼續采購這艘不斷變更任務、設計與裝備的戰鬥艦是得不償失的,美軍應該重新招標建造新一代的護衛艦。因此,瀕海戰鬥艦「短命」的結果不可避免。

現時獨立級SSC改良型方案還堅持參與競標,但由於仍然承繼LCS的缺點,現時的贏面似乎比不過另外三個方案的設計。(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2-2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