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075型首艦火災事故淺釋

2020-04-13 15:25:33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4月12日早上拍得的075首艦,被煄黑的地方已抹去煙跡,甚至連船尾煄得最黑的部分都已抺得乾乾淨淨,舷牆只有少量痕跡可見。後面的桅杆屬於仍未出塢的二號艦。(圖片來自超大)

 

4月11日上午,滬東中華造船廠仍然舾裝中的075型兩棲登陸艦首艦發生火災並噴發大量濃煙,據現場目擊所知,火災在半小時至1小時內已被撲熄。雖然這新聞成為內地各軍事論壇的熱話(有部分媒體指內地封鎖消息,不過軍事論壇卻又不見任何封鎖,本文大部分075近照都是來自內地超級大本營軍事論壇(下稱超大)),但直至此時,由於船廠方沒有公報(而對海軍來說,由於此船還未交貨,當然也難有公報了),現時還很難確定細節,若要大概了解意外情況或影響,需要由現場環境與前人經驗來考量了。

(右圖)紅色箭嘴是主要噴煙位置,包括第一升降機。由通風道及船尾噴出的煙較濃黑,顯示火警主要在塢艙內發生。(左圖)11日下午的照片,時大火早已被救熄,可看到主要的噴煙地方都和塢艙的艙門及通風口有關(1-3),反而機庫並沒有任何燻黑痕跡(4)。照片來自超大)

火災發生在哪個位置?

由照片判斷,主要冒煙位置是第一升降機、船尾塢艙出口以及左右兩邊的艦載艇庫位置。除此之外,船身其他排氣口就沒有任何煙霧噴出。當火勢結束後,由照片判斷,後機庫門也沒有任何煙勳痕跡。這證明火災應是發生在塢艙內。至於為何第一升降機會濃煙冒出?這可能是由於塢艙是與車庫相連,而這個升降機不但可通機庫,還應可再下降一層到車庫那裏,這有助將甲板上的車輛裝備運往車庫,再自力行駛到塢艙中的登陸載具上。至為為何相連的機庫卻沒有冒煙,稍後再述。

1962年12月19日,仍在建中的美國星座號航母發生嚴重火災。意外始於機庫一個大汽油桶的閥門被意外撞破,汽油沿洞口流落下甲板,再經工人的高溫工作而點燃。火災足足在下層甲板悶燒17小時,並燒死、焗死50名工人及令339名工人受傷。為進行維修,星座號延遲服役一年。星座號最終服役了43年。(網絡圖片)

火勢會否影響船體結構?

這首先要考慮溫度、時間、結構強度及燃燒位置問題,而結構強度又與燃燒溫度有關。今次意外不像是油料起火,因為這階段艦內似乎不會有什麼油料,只會有油漆之類。不過另外一種較為易燃且具危險性的就是燒焊用的氧氣和乙炔氣樽,雖然船艦以電氣焊接為主,但部份內部管道可能還需使用氣焊。除此以外還有艦內的電線梱或較易燃的內裝之類(註1)。由於沒聽聞發生爆炸,有大量濃煙但未見明火,估計即使有油漆或氣樽參與燃燒,規模也不大,估計可能是電焊時有東西點著了電綫、塑膠物料、包裝或待裝而較易燃的家俱之類,從而產生大量濃煙。

實驗顯示,在密閉空間中發生火警,溫度可於5分鏡內飇升至800度以上並發生閃燃。

 

好了,這類火警實際上可達到多少溫度?本人不是消防專家,不好評論,不過如果是密閉環境中發生的大火,那由於熱能無法有效散去,很快溫度會升得很高,從而令周圍的東西過熱並閃燃。然而塢艙長度達100公尺闊20公尺左右,且有三層高,是個不小的空間,要儲積熱能並令溫度快速上升並不是易事。這不但能有效減緩災場溫度持續升高,也較有效阻止火勢快速擴散,為損管系統及廠內消防隊爭取更多時間。

美國巡洋艦貝克拿普號,1975年6月30日與約翰․甘迺迪號航母的斜向甲板發生碰撞,原本貝艦只是部分上構及主桅嚴重受損,但不幸的是其主桅剛好撞破航母的航空燃料管道,大量航空燃油傾瀉下來,成為最佳的助燒劑。結果經過七個小時的灌救,才免於沉沒,不過其鋁合金上構幾乎完全融毀。(網絡圖片)

 

艦內結構方面,現時軍艦主要還是鋼及鋁合金結構-事實上除了阿里伯克級以及英國42型(註1)外,世上大部分軍艦仍是鋼與鋁合金結構混著用,例如提康德列嘉級的上構就是;金剛級的主桅、煙囪亦是。通常鋼主要用在船身結構,而鋁合金多用在上層建築上,以避免上構結構重量過大,影響穩性。鋼的溶點為1100度,但超過600度就會開始急劇軟化;相對地,鋁合金溶點可以在500-2000度之間,但普遍在300度以上就開始軟化,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鋁合金上構的船,遇烈火後會嚴重軟化,結構甚至會倒塌成一堆東西。

即使福島戰爭後已有要求船艙採用不可燃性物質,但船員生活設施完全做到低可燃性仍非常困難。圖為英軍航母伊利莎伯女王號水手卧室的印度製夾板木床及衣櫃。這些物料最多在製作前浸過減低可燃性的液體而已

 

一般而言,由於船身以鋼結構為主,尤其是塢艙這類需載重且面積廣大而難以安裝柱子的空間,更會以鋼為主。由於大火只持續半小時,而且並非有燃料助燃的大火,單就過去經驗而言,影響會小很多。最大問題是,不知道濃煙會對塢艙及機庫中已裝好的設施及已裝好的電子設備 / 管線有什麼影響而已。

由煙煄痕跡其實也可以看到火勢大概範圍,因為如果煙的溫度不太高,原塗裝基本不會變色,清洗也更容易,然而溫度足夠高,油漆可能會烤成焦黑,更難清理,只能刮掉再上漆。由這點判斷,著火位置應該更接近艇庫(左圖)下方的通風位。另外也要留意,灌水及排水的軟管基本上集中在塢艙的後半部。另外,由於艇庫和機庫在同一層,有通道相庫,由這圖可進一步得知機庫沒有受波及。(照片來自超大)

部分損管已在運作中?

不過,在下認為今次事故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解決,也可能和部份損管系統已能運作有關。雖然還有相當時間才接艦,艦內有很大機會沒有海軍人員,但由噴煙情況可見,艦內部份損管可能已經開始運作,由以下情況已可看到:

1. 火勢在一小時就已完全救熄(甚至有指半小時內已沒有冒煙),由於未見任何消防員進入救援,也沒有見到上海市的滅火輪,明顯是由船廠自己的救火隊完成灌救工作,甚至可能在發火後,部分已能作用的消防系統(或者是臨時鋪設的消防灑水系統)就開始灑水(此時電力可能由岸上提供),要不也不會只燃燒這麼短的時間。

航母艾森豪威爾號的機庫,可看到至少兩個呈開啟狀的防火閘。(網絡圖片)

 

2. 由火災救熄後的照片可見,後機庫電梯的周圍並沒有被燻黑,可見沒有煙由機庫中飄出,可為何前升降機的電梯井又有煙?這有可能因為機庫中的防火門已及時關上,令前升降機口的濃煙無法在機庫擴散所致。

由圖可見,075首艦中部至前部幾乎所有的通氣口都沒有煙燻痕跡,甚至連車庫都沒有,不排除車庫也有防火閘,阻隔煙氣。(圖片來自超大)

 

3. 煙霧與大火沒有大幅擴散到其他艙室,所以其他通風口並沒有噴出煙霧,顯然主要水密艙門已經及時關閉。

事實上,可能已有部分能運作的損管措施,剛剛好協助控制火勢,才能令大火被快速撲滅;若是有火苗竄入前方艙室,造成長時間的悶燒,那問題就大了。屆時有可能要切掉部分已經因悶燒而結構嚴重弱化的甲板或艙室重造。

土耳其兩棲登陸艦阿納多號(TCG Anadolu)2019年4月30日仍在建時,發生火災,5至6小時後才完全撲滅。由於火勢集中在前方的人員與設備艙,形同悶燒,加上該艦採取部分民用標準的設計,可能令問題更為嚴重。(網絡圖片)

總結:

關於事故如何發生,若這只是小火一個,又涉軍事裝備,官媒也未必會報道,大概只會在滬東中華船廠的年報中提及。然而,今次事故並不排除與停工過久有關,一位任職工程界的軍事迷友人看到此事,曾有感而發的指出:長時間停工後復工,相對更容易發生工業意外,而船廠高溫工作由於容易導致火警,往往應先由主管檢查才批准工作,但工人復工後可能因為追趕進度而掉以輕心,或者檢查批核制度未完全恢復,部分檢查可能跳過。故此復工後安全管理工作反而要「捉得更緊」,以免意外發生......事實上,今年復工以來,航天發射就有兩次失敗事故,雖然其中一次似乎和試驗新技術有關,但也不排除是和工程監管工作因為急於追趕進度而有所放寬有關。還是那句:「小心駛得萬年船」。

(註1) 必須指出,42型驅逐艦是全鋼艦,福島戰爭後英軍針對鋁質上構船殼易燃的調查報告,原是針對21型護衛艦,但長久以來一直被華語界的軍事圈所誤會。

 

 

後話:有陰謀暗指今次火災是滲透破壞行動。然而若真的要破壞,絕對不會在塢艙這個容易救熄的空間放火,要知道若果極端一點,可以直接向塢艙放水淹沒火勢啊!要放火破壞當然在前艙那些灌救困難的密閉艙室進行了,美軍核潛艇邁亞密號可是一例:2012年5月邁亞密號維修期間,一名工人被懷疑利用吸塵機吸入熱源,點燃機內垃圾而縱火,火災悶燒12小時後才救熄,由於火勢對結構造成大損害,估計需7億美元才能修復,美軍最後放棄維修,將潛艇直接退役。破壞者最終被判監17年。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4-1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