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考生答「利多於弊」楊潤雄﹕取消試題無政治考慮

2020-05-25 16:00:45
諾文

香港輕新聞編輯

【香港輕新聞】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關於中日關係的試題引起爭議,考評局22日宣布正式取消該題。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25日召開特別會議,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及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出席會議。楊潤雄再次強調,取消爭議題目只有專業考慮,並無任何政治考慮;蘇國生指,考評局已初步檢閱考生答卷,該爭議試題,經統計有57.1%考生的答案為「弊多於利」,有38%答案結論為「利多於弊」。

考評局已正式取消該分題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25日召開特別會議,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及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出席會議。對於考評局22日宣布正式取消該分題,楊潤雄再次強調,取消題目只有專業考慮,並無任何政治考慮,指題目有引導性,沒有考慮題目會造成傷害及含有冒犯,而且亦不能討論利弊,因此建議取消試題;又批評有人未了解試題性質,便指教育局進行干預;強調教育局是本港教育制度的領導機構,對於有問題的試題,當局有責任指出及糾正。

委員會認同考生會被引導

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表示,考評局已初步檢閱考生答卷,經統計有38%考生得出「利多於弊」結論,有17%考生僅提及利處,51.7%考生得出「弊多於利」結論,而有4.9%考生是完全沒立場的、最後結論;考評局委員會覺得考生在作答過程中可能被引導,尤其是那得出「利多於弊」38%考生。

 

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香港電台影片擷圖)

特首作指示局方不得不從

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19日就中學文憑試歷史科爭議試題事件回應表示,根據《考評局條例》特首可對考評局的工作作出指示及要求配合,委員會當然要依照條例而行,承認如果特首作出指示,考評局不得不從。蘇國生強調,委員會將繼續以專業問責的態度討論該試題的問題,秉持專業的態度為學生帶來公平、公正評核,但專業意見亦可以有不同看法,要考慮評核及質素保證的機制。

考評局未有題目存廢定案

《星島日報》18日報道,考評局委員會18日下午就中學文憑試歷史科爭議試題舉行會議,考評局在會上承認試題確有問題,評卷參考更列明考生作答「利多於弊」有所得分,必須糾正。考評局表示同意全力配合教育局檢視擬題機制,惟爭議考題之廢存,由於涉及的因素較多,局方需詳細探討​處理方案,作出審慎和適當安排,若有定案將盡快公布。

會上有代表表示,尤其考生如作答「利多於弊」仍會斟量獲得分數,意味考生面對日本多次發動對華侵略,大是大非的題目,即使辨識不到偏頗的觀點,仍可憑藉似是而非的答案得分,不符合課程指引要求學生須掌握技巧之餘,勢會產生「倒流效應」,對日後教學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批評題目要求考生在約二十分鐘內「就自己所知」,處理上半個二十世紀複雜的中日關係,是超越他們能力,「完全不合理,也沒有意義」;重申取消題目合理、負責任及符合學生利益。

教育局早前要求考評局取消該條爭議試題,並指根據法例,行政長官可就對公眾利益有影響的事項,向考評局發出一般指示:有中學生行動籌備平台反對教育局的意見,又指考評局若取消試題,將入稟提出司法覆核,申請禁制令禁止考評局改動試題。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爭議試題是是專業失誤,不是政治干預教育。(香港電台影片擷圖)

林鄭指事件乃是專業失誤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9日上午出席行政會議前在記者會上回應事件表示,文憑試歷史科出現爭議試題,令人遺憾和非常失望,事件乃是專業失誤,不是政治干預教育。林鄭月娥表示,教育是樹德立人的事業,需要把關維護教育的質素,保證學生接受全人教育;又引述南非已故總統曼德拉所言,指「教育崩潰足以摧毀一個國家」,重視教育不等於只提供資源,教育部門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貫徹教育制度,若然公開試完全不用理會教育宗旨,不接受當局的意見,是很大的問題。

林鄭月娥稱,至今沒有干預過此事,亦沒有教過考評局如何做,沒有行使過相關條例下賦予特首的權力,但如果有朝一日為了保護教育的質素、目的及學生,她不會迴避這樣做;她表示,自己很關心學生,尤其考生多年苦讀參加考試,當然不想節外生枝,反問是誰在節外生枝,以及出題不適當及引發爭議。

歷史科爭議試題應予取消

教育局長楊潤雄15日舉行記者會指出,該爭議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亦嚴重傷害在日本侵華戰爭造成大量喪生的國民感情與尊嚴,加上不能配合課程目標,因此決定取消這條試題;又否認向考評局施壓,亦不擔心在考試後取消該試題,會影響中學文憑試在國際的認受性;教育局下周一會派員到考評局了解出題及審批機制,是否嚴謹按照機制進行。

楊潤雄指,日本發動侵華,題目本身沒有討論空間,只有弊,不會有利,因此不適合作為試題去因別學生的用途;若學生以考卷所提供的資料,極可能引導回答傾向利大於弊,得出與歷史民族不符合的結論;而資料僅提及1905年至1912年,而試題問及1900年至1945年,利用有限資料作評論,並不適合,亦不能作為分析。

嚴重傷害國民感情和尊嚴

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於14日開考,考卷中有試題要考生根據試卷資料及自己所學,解釋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題目引起社會極大關注。教育局14日晚上發表聲明,對有關試題予以譴責,「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及交代,並全面檢討出題機制。

2020年DSE歷史科引起爭議的題目(網絡圖片)

 

要高度重視國家意識教育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在社交媒體發文,引述特首林鄭月娥早前言論,指教育不可以成為「無掩雞籠」,出了問題必須要處理;公署又引述香港教聯會聲明,質疑考評局人員的政治立場影響試題的設置。公署聲明強調,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已於去年9月指出,「香港的國民教育,特別是國家意識的培養,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的時候」。

考評局﹕對事件深感遺憾

考評局15日凌晨發聲明回應,對該科試題可能嚴重傷害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深感遺憾;認為考試剛完,閱卷程序仍未開始,「目前實不宜就試題作出評論,恐會影響閲卷的公平公正,有損考生利益」。考評局指重視教育界的專業意見,每年文憑試後各科目會進行不同形式的檢討,包括教師問卷調查、科目委員會的試後檢討等:科目委員會成員包括科目教師,大學教授及教育局的課程專家,檢討結果會提交負責來年考試的審題委員會跟進,讓他們擬題時作參考,以確保試卷的質素及持續改進。

 

 

發佈於 時事政治
By 2020-05-2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