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升學路向出現改變 職專教育成新趨勢

2020-06-06 08:00:09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職業訓練局大樓(網絡圖片)

近年坊間不斷討論香港年輕人缺乏社會向上流的機會,有分析指由於本港的升大學率偏低,同時副學位的認受性不足,因此在知識型經濟體系下,年輕人長期難以在職場穩佔一席位。然而,隨著社經發展轉變,中學畢業生對升讀大學的盼望,有減少的趨勢。相反,以提供職業主導課程的教育機構,卻成為他們升學的目標,顯示出職專教育或成港生升學的新趨勢。

青年入八大的願望減退

自九七回歸不久後,港府提出高等教育普及化,訂下六成青年接受專上教育的理念。不過,香港的資助學位學額長年沒有增加,導致副學位成為他們主要升學踏腳石。但據調查所悉,持副學位的畢業生收入中位數,不及持文憑或證書的就業人士,顯然今天職場的發展,使升讀大學能增加競爭力的觀念,值得年輕人懷疑。有見及此,他們對「入八大」的願望減退。根據大學聯招網的統計數字,申請人總數由46,346人 (2018年),減少至44,054人(2019年),直至去年更降至41,238人。可見,傳統透過大學教育提高進入職場競爭力的觀念,有改變的跡象。

曾有報道指,多年來港生及其父母皆抱「讀書不成的人才去念職訓局」的觀念,顯示公開試的成績足以限制了未來的出路,只有入大學才可保證穩持踏足社會的入場券。不過,參考上月由教育局有份主辦的教育國際研討會,多位講者指出在人工智能廣泛被應用下,不少僱主期望新一代畢業生,能平衡在數碼技能,行業技術,以及個人溝通的能力。可見,傳統文化學校主打灌輸專業理論,並非唯一進入職場的需要,反而重視對學生內外訓練 (Learning Integrated work)。參考2019年放榜前,職業訓練局旗下的院校共提供約1.7萬個學額,但吸引3萬名學生報讀,顯示當中的競爭不假於昔日大學學位般激烈。同時,年輕人對升學的新觀念,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須要加強推廣職業教育

確實,在現行的中學教育當中,「一試定生死」經常惹來外界詬病。儘管自2005年,教育局推出「商校合作計劃」,劃分九個網絡,遍及不同區域的公司和工種,扮演中間人的角色拉攏商校合作,為學生走出課室,預早在職場吸收工作經驗的機會。然而,計劃不足以充分擔當職業導向教育的功能,有學者因而建議教育局參考新加坡的做法 (ITE Work-study diploma),提供如學習津貼等,增加學生在課餘時間到不同公司進行不少於一年實習的誘因,從而讓學生在求學時期已經不但可以尋找未來工作路向,也可吸收職場上的工作經驗,學科的理論和工作的實踐並駕齊驅。

筆者認為,增加線上和線下對於職業教育的推廣是必須,並且需要持續的工作。在現時的學制,初中至高中各級班數相同,意味在中學生涯中不論學術能力高低,大部分要待中六時才面對升學及就業的選擇,因此改變大學與職專教育對立的概念,尤其重要。讓學生和父母了解公開試的成績不是唯一影響前路的因素,只是選擇在深入研究學術範疇外,還有一條非學術研究培訓的路徑,供即將成為成人的學生考慮。

綜觀而言,香港的職業教育雖然有八十年的發展經驗,但宏觀下看目前社會的發展,筆者認為當前正好讓職業教育成為主要升學階梯之一的好時機,教育局、職訓局和中學界應積極合作,以改變年輕一代「工字不出頭」的觀念,同時也可替本港勞工市場挽留人才,舒緩勞工不足的現況。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6-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