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中印邊境班公湖 風雲再起

2020-06-17 14:47:06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編按:編按:筆者寫本文時間是星期日左右,並不包括昨天發生的班公湖中印兩軍群毆事件。筆者稍後會對最新局勢作進一步分析。)

 

這段時間,中印邊境又陷入緊張形勢。自5月初始,不斷有媒體爆料,中印部隊在兩國邊境的東段,阿克賽欽地區出現了對峙局面,期間還發生了打鬥事件。網上對此出現各種說法:先是有視頻說中國軍人被抓,後來又有照片說中國軍隊抓了一批印度軍人,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那麼,這段時間中印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今次又是班公湖

先看各方媒體的報道:印度媒體《The Print》5月30日報道稱,中方軍隊正在拉達克(Ladakh)班公湖附近的公路上鋪瀝青,又指中方一直在邊境地區進行修建活動,鋪設瀝青是修機動車道路的最後階段。在較早前還用一個新的掩體、兩臺推土機和護城河般的防禦工事擋住了印度巡邏隊的路。歐美等外國媒體,基本是以印度的報道為基調,然後加點他們自己的想像力,毫無新意。

班公湖中段地區可說是中印兩國的天然勢力交界線,過往多次糾紛都是圍繞這區發生的。(網絡視頻擷圖)

 

對此,中國方面的報道並不多,基本就是以中印在班公湖附近有糾紛的說法一筆帶過。反而中國自媒體各種消息滿天飛,有好事者從衛星圖片發現,中國在班公湖上修了一條大壩。從中印兩國的媒體報道我們看得出,這次邊境糾紛主要是在中印邊境的西段,中方的阿克賽欽-班公湖附近的加勒萬河谷。這幾年中印在這個位置已不止一次出現這種情況,2017年有段在網上爆紅的中國軍人飛踹印度軍人的視頻,就是發生在班公湖地區。

 又是中印邊境西段,又是班公湖,又是加勒萬河谷!為何這幾年中印兩軍頻頻在這個地方出現糾紛?

印度次大陸北部雖有兩大高原地區作為屏障,但中間有一條名為「喀什米爾走廊」的河谷地,西伯利亞大草原經土庫曼方向及阿富汗北部突入,即可比較容易的翻越兩大高原而進入印度河流域,公元前1900年左右,今天印度人的祖先亞利安人即經這條走廊入侵印度次大陸,並一舉消滅了已呈衰落的古印度河文明。(網絡圖片)

 

是屏障還是走廊

先來看看印度的地形:印度整個國家北靠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南邊深入印度洋的懷抱,而且境內還有印度河和恒河兩大水系滋養,地理環境應該是挺優越的。但是若從軍事條件上分析,似乎並非如此:整個印度北面就是高高在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不客氣說,這兩大高原對於印度呈現碾壓的態勢。

一幅突出了高度比的印度次大陸立體圖,箭嘴所示的「喀什米爾走廊」河谷地剛好位於兩大高原之間,該區基本上是印度次大陸"險要中之險要"。(網絡圖片)

 

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印度這個在地圖上呈現倒三角的國家都有一個重要命門,那就是西北角的克什米爾,歷史上多少外來入侵者都是從克什米爾山谷南下,占據被印度河養的肥沃富饒的旁遮普地區農業資源,而後一舉南下控制整個印度的。

雅利安人曾走過這條路而建立統治,波斯帝國的大流士曾在印度河流域收稅,亞歷山大大帝曾從這裏走進過印度的雨季,蒙古人也從這裏騎馬而入,建立統治,還有一人滅國的王玄策,當年也是從這直下恒河平原滅了中天竺國。所以,印度北方邊境的兩大高原,既是屏障又是走廊。

從衛星地圖可清晰看見,列城的確是印度最後的防線。(網絡圖片)

 

鮮有人知的約翰遜線

1962年,中國對印反擊戰的起因,是東段藏南地區的一條麥克馬洪線,殊不知在中印邊境西段,還有一條「約翰遜線」也是戰爭的起因。「約翰遜線」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期間,一個叫約翰遜的英國人認為沙俄當時必然會占領新疆的西部地區,為了與沙俄爭奪中亞的勢力範圍,約翰遜在地圖上越過喀喇崑崙山,將中印的邊界線往北畫到了崑崙山脈,這條線即「約翰遜線」。位於崑崙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之間的阿克賽欽地區,就被畫到了英屬印度克什米爾地區。

印度聲稱的基本上涵蓋整個阿克賽欽地區(Aksai Chin),但1962年後中國及巴基斯坦已控制了大部分,另外巴基斯坦亦透過北部另一些地區的領土交換(巴基斯坦得到坎巨堤地區,喀喇崑崙走廊則歸中國),已拉直了中巴雙方的國界。現時班公湖所在的阿克賽欽地區南部為主要的領土糾紛區,雙方暫時以班公湖中段的班公錯地區為交界。(網絡圖片)

 

但這只是畫在地圖上的一道線,沒有起過實際作用,印度也從未在此派駐一兵一卒。但是到了1949年中國建立,特別是1950年代,解放軍開始向西藏和新疆進軍以後,印度開始有點坐不住了。也難怪印度對這個地區如此的緊張,因為印度的西北角的克什米爾地區太過關鍵,向北是今天中國的新疆和塔吉克斯坦的山口地區,西邊是印度死敵——巴基斯坦以及另一個伊斯蘭教國家阿富汗,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恩怨情仇持續數年,這幾年莫迪政府還因為穆斯林的問題,在印度國內搞出了一個宗教甄別政策,可見印度對於巴基斯坦這個從自己內部分出去的伊斯蘭教國家有多緊張和警惕。

當年的尼赫魯政府,把這條從來沒得到承認的「約翰遜線」翻了出來,箇中原因也很正常,就是擔心自己的北方一旦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又會沿著這條老路威脅自己的安全。印度的這種想法有點像莊子《惠子相梁》裏的鴟:「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1962年列城縣楚舒勒地區,印軍為阻擊可能由山上「衝下山」的解放軍的攻擊,印軍快速空運了20多輛AMX-13輕戰車作為防禦。列楚舒勒地區地勢比較平坦,故建有一個前進空降場。若這區被攻下,那不但有可能切斷印度與喀什米爾的聯繫,只要部隊與給養足夠,更可直接衝下印度河平原地區……(網絡圖片)

 

1962年的標杆

大家都知道,1962年解放軍的對印作戰在東段藏南地區打得很漂亮。解放軍54軍120師的「瓦弄大捷」,成了印度軍隊心中的痛,時至今日,印度軍校的軍事考核中,模擬假想敵的番號仍然是「54」。當年的對印反擊戰,讓印度軍方刻骨銘心的是東段,但是讓印度政府朝野震驚的戰事卻是發生在西段。

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西段作戰,解放軍新疆軍區的部隊就是在加勒萬河谷、以及班公湖地區,打垮了印軍精銳第114旅,然後兵鋒直指拉達克地區的列城,這一仗的結果導致印度朝野震驚。因為在印度看來,解放軍繼續前進將是一馬平川,整個克什米爾已經無險可守了。而一旦克什米爾和旁遮普有難,那麼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會怎樣?一個字——危。一旦德里地區「危」,那麼印度北方的恒河流域也會「危」,要知道恒河流域今天可是有4億以上的人口。一旦恒河平原「危」,那麼向南進發,跨過溫迪亞山脈,進入德干高原,整個南亞次大陸也只剩一個字——「危」!

 

列城附近的山路當年路沿相當差,連軍用卡車行走都有困難,更何沿重裝備。若當年解放軍由山上衝下來,印軍除了數量不足也沒什麼準確度的火砲,中途幾可沒有能阻檔的重火力。(網絡圖片)

 

當時,印度全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政府部門和一些有錢人已經開始准備向南逃亡,印度當局也通知各國駐印大使館南遷。印度一直視克什米爾為印度國家的戰略安全的重點,而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阿克賽欽。對於印度來說,阿克賽欽就是高懸在他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最後,講一則網絡上關於中印沖突的笑話:一個來中國不到一個月就回去的印度留學生,深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敵意,他向父親匯報:「中國每一個城市幾乎每一條街道都明目張膽的貼著標語——列印、專業列印、鐳射列印、快速列印、雙面列印。」是杯弓蛇影還是十年井繩,且由看客各自言表。

據傳解放軍現在已將相當數量的15式輕坦(左)及18式車載155MM榴彈砲(右)調到日額則與阿里地區,準備應對前線情況。這兩者都是較輕但威力強大的戰甲車輛,當中15式雖然只用長倍徑105MM砲,但因為車身及主砲軸線較高,可以有更大的負角度射擊射界,可更容易的躲在掩體後方向山下射擊;18式車載砲重量較輕,但仍保持新式長射程155MM 52倍徑榴彈砲,且更有半自動裝彈系統,穿越山間小公路其實更容易。(網絡圖片)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6-1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