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中印邊境衝突會否釀成亞洲大戰?

2020-06-19 17:21:38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中印邊境西線地區(阿克塞欽 / 中控喀什米爾地區)的Google 地圖。(網絡圖片)

 

自上月5日中班公湖區域發生中印邊防軍隊對峙事件以來,中印邊界西段一直持續緊張,至上月底緊張局勢一直向北伸延至班公湖西北面100公里左右的加勒萬河谷地區中印勢力分界線上。消息指原本兩國皆沒有軍隊定期駐守的加勒萬河谷地區(長約5公里的地段,當中部分為中印實際控制線交界),以避免衝突。然而4月初時印度開始修築一條簡易公路沿河口深處挺進,達到2公里深並抵近兩國實際控制分界線,被視為改變該地的勢力平衡。為抗議這次行動,中方巡邏隊前出至公路盡頭處,與印軍對峙起來。經過多翻談判,雙方於6月6日後各自後撤至指定範圍。然而雙方卻於本星期一入黑後,在該區爆發自1962年來最血腥的武裝衝突。事態的發展,與及會否讓近期已相當醫張的中印、尼(泊爾)印及印巴邊境衝突演變成一場地區戰爭,這些都是國際十分關注的。

混戰中不幸殉職的桑托什·巴布上校。(網絡圖片)

事態究竟是怎樣的?

衝突至今發生接近三天(當地時間星期一晚上發生),消息仍很混亂,對於解放軍的傷亡人數更完全是個謎(註1),只知雙方沒有交火,但綜合中印軍方公報、衛報、CNN及部分印度媒體的說法,同時根據印軍20-23人死(當中竟包括一名上校)與百多人受傷(當中24人情況危殆),並至少有10名軍人被俘(當中竟然有四名校級軍官)消息,可見形勢也頗為一面倒且有很多印軍士兵似乎是在前半夜無月色的環境下被擊潰,在潰退途中甚至誤滾下山坡或被迫跳進河裏。

據所知是6月初兩軍於加勒萬河谷地區對峙的情況。圖中可見只有河谷是平地,攻擊方向幾乎是可以預知的。(網絡圖片)

 

根據部分資深軍迷把過程嘗試重組,指出事發時有可能是印軍發現中印控制區交界早前的營區工地上有復工跡像(註2),故有高級軍官(比哈爾邦第16團團長桑托什·巴布上校)帶了可能一個連的士兵(大約100-150人)前來興師問罪並趕跑工人,然不久後解放軍更多的邊防部隊帶備棍棒武器(部分相信纏了倒刺鐵絲網以加強攻擊力)或石頭前來,雙方發生混戰,亂戰中上校被石頭擊中而死(有另一說是混戰中墜河而亡),其餘則潰散或投降;第二批聞訊趕來支援的印軍也被另一批增援的解放軍攻擊,承受一定損傷後也不得不後撤。由於沒有月光,先前部隊潰散未能滙合,印軍也難以搜索到所有傷者,部分受傷者跌下山坡、跳河溺死或被迫躲在谷地,最後嚴重凍傷甚至凍死......

衛星地圖立體化後加勒萬河谷地區的地形,只能說險要程度也實在難以想像……(網絡圖片)

 

衝突的實際情況及最終的死傷數字可能要幾日後才能搞清楚,然而這次是1987年桑多河谷事件以來傷亡最嚴重的衝突。上次桑多河谷衛突差點引發中印戰爭,今次更為血腥的衝突是否會引發真正的中印戰爭?

左圖是成都飛機公司的生產線,右圖是「著名的」印度斯坦飛機公司的生產線。中國航空工業體系中至少有8間較大型的飛機公司與相應的設計所(設計所與飛機廠有長期合作關係,但各自獨立運作),且一類飛行器通常有兩間設計所 / 公司在競爭;印度卻是幾乎所有飛機的研發與生產都擠在印度斯坦飛機公司,不但缺乏競爭,而且產能及效率長期為人疚病(據所知連生產質素都是)……(網絡圖片)

以運8改/運9為基礎的KJ-200與KJ-500預警機(圖示),加起來「至少」有27架,加上早期4架KJ-2000,已達31架……(網絡圖片)

 

地理及雙方戰略形勢看來,事態似乎難以擴大

必須指出,單就軍備與軍事生產能力而言,中國在系統優勢、生產及後勤上是勝過印度的(這裏不會討論海軍的問題,因為不見得雙方海軍會發生衝突):軍工而言中國的自給率已超過90%以上,而且系統統一,相比於印方的「萬國牌」、整備能力及武器 / 彈葯 / 零備件的供應上會好得多;另方面,解放軍各軍種在操作UAV的能力上也較印軍優勝不少。

和美軍當然沒法比,但和印軍相比,無論在長程攻擊能力和電子戰力上,中國空軍都有極大優勢。以有超過260架產量的殲轟7系列為例,雖已是開始退役的舊式機,但有超過1400公里的作戰半徑,還有大量空對地彈械可選擇,更可視乎情況帶備大型電戰夾艙,進行有限電子攻擊及反輻射作戰,這點幾乎是印軍所不具備的……(網絡圖片)

 

空軍方面,中國不但有較完整的預警機作戰體系,且連數量上都處於絕對優勢(超過30架 VS 5架);空軍具有的長程空中打擊力量也有巨大優勢,打擊飛機與彈種也超越印度甚多;而在電戰機上解放軍的優勢也同樣巨大-專用電戰 / 電子偵察機方面,印度只有8架,且大部分不是大型長程飛機,而中國這方面至少有大型電戰機30架以上,另外解放軍雖未有專用中小型電子戰轟機,但殲轟七等卻可以使用大型電子戰夾艙,權充電子戰機用;而印度空軍就只有俄製戰鬥機擁有自衛用電子夾艙。

據傳解放軍現在已將相當數量的15式輕坦(左)及18式車載155MM榴彈砲(右)調到日額則與阿里地區,準備應對前線情況。這兩者都是較輕但威力強大的戰甲車輛,當中15式雖然只用長倍徑105MM砲,但因為車身及主砲軸線較高,可以有更大的負角度射擊射界,可更容易的躲在掩體後方向山下射擊;18式車載砲重量較輕,但仍保持新式長射程155MM 52倍徑榴彈砲,且更有半自動裝彈系統,穿越山間小公路其實更容易。(網絡圖片)

 

陸軍方面,除後勤性及生產性上解放軍有很大的優勢外,雙方戰車及步兵戰車上沒有明顯差距,但在現代化自走砲及陸航的直升機上(無論是運輸直升機、戰搜直升機或戰鬥直升機上)都有數量上及國產化上的明顯優勢;更有甚者,解放軍有更適合於高原作戰的武裝,例如15式輕戰車及18式車載榴彈砲;不過最大的差距似乎出現在陸軍防空能力上:解放軍野戰防空能力在這20年內進展神速,擁有多種中程及短程先進防空導彈,垂直發射技術及主動相控陣雷達亦已大量引進;相對地,印軍現有防空主力還是SA-6防空彈及國產改進型,以及SA-13短程防空彈(真正最先進的只有俄製通古斯卡,但那只是防禦範圍只有數公里的機動防空系統)……這根本已是70年代的東西,數量也不足夠,直接導致印軍的防空能力頗成疑問!

中印兩國陸軍防空體系雖皆師承俄國,但中國則強很多,例如在中程區域防空導彈上,中國已使用新式的紅旗16/16C型防空彈,射程達80公里,很可能是全球最遠程的陸軍中程防空彈(圖左);但印度仍在用蘇製SA-6型防空導彈及其改進型(圖右),技術已是70年代的了。印度的新式中程防空彈至少要兩至四年後才能服役。(網絡圖片)

 

不過,質與量上解放軍的優勢,若落實到這區邊界衝突上,就似乎難以顯現了。事實上,不管雙方是否想一戰定勝負,兩國的在該區的對峙形勢其實還受很多條件所限制:

相對於中印邊境衝突,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及朝鮮半島核危機 / 軍事對峙問題,對中國沿海政經穩定與繁榮其實更為重要。(網絡圖片)

1. 戰略形勢上,雙方一旦衝突,均會陷入麻煩

中國在軍事體系上雖對印度有優勢,但戰略對手全都在向東方向,尤其是朝鮮半島、台海及南海問題日益吃緊,只要任一方有事,中國也難以調動大量部隊前往中印邊境。由於東部戰區及南部戰區仍面對巨大的國防壓力,中國的國防重點仍會集中在東部沿海,實在不能分出大量部隊前往中印邊境,故之前提到的軍事優勢可能給可動用部隊數量所抵銷;再講,若中印發生戰爭級別的武裝衝突,也可能給予其他與中國國土 / 領海糾紛的國家提供機會。

另一邊廂,據所知尼泊爾亦已展開奪回多年來受印度蠶食與控制的300多平方公里爭議地區行動,甚至曾與印軍發生小衝突,導致印方一死兩傷。事實上印度和鄰近多國都有領土糾紛,且不少都有領土被印度蠶食的經驗,若中印爆發大型衝突,這些國家有可能乘勢而起,奪回有糾紛的土地。(網絡圖片)

 

另方面,印度的形勢其實甚至比中國更為麻煩。首先,地理位置上,戰區離首都區不足500公里,缺乏戰略縱深,且各大城市也在解放軍巡航導彈和戰術飛機的打擊範圍,就算僅是威嚇,前線一旦失利,首都區等更容易陷入恐慌之中。

去年八月起印軍在喀什米爾的鎮壓行動已造成過百傷亡,而巴基斯坦軍日前赴中印邊界衝突又向喀什米爾境內印軍發動砲擊,令當地形勢進一步緊張。(網絡圖片)

 

但最大問題其實在喀什米爾地區。去年印度收回該區的自治權並大舉鎮壓伊斯蘭教徒,本來已令長年不穩定的形勢更加不穩,而且作為與中國擁有最大共同利益的盟友-巴基斯坦亦早想收復這區域,若西線地區的衝突進一步演變成地區戰爭,喀什米爾地區幾乎肯定會發生大動亂,巴方亦十分願意乘機進行支援,或至少進一步騷擾印軍在區內的行動/為盟友提供各種情報支援,在喀什米爾的印軍很可能陷入三面夾擊的危險,甚至有被切斷本土的聯繫,這對印度來說幾乎是傷不起的。

數日前網傳在日額則往阿里地區公路上所拍到的解放軍軍屬自走砲團轉移情況。較完善及運輸能力較佳的公路是中國保障中印邊境西線安全的重要保障,不過是否能給予大量部隊有力的後勤支持,甚至能支持他們翻過喜馬拉雅山脈向山下發動攻擊,似乎又是另一回事。(網絡圖片)

2. 補給路線太少 / 地形限制太大,限制能容納的部隊規模

即使雙方的交通如何發展,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度及山脈地形對補給物資的運送仍會造成很大障礙,從而直接限制部隊的規模:以西藏一側為例,雖然阿里地區兩邊有由新疆額什及日額則地區接過來的公路,但沒有鐵路,公路較靠近前線也易受襲擊。更重要的是由阿里地區到班公湖中印實質控制區那邊就只有小型公路,其他都是險要山嶺(而且路線不多,也容易受攻擊);加上高原氣壓較低,對於車輛引擎的長距離運作性能也受影響。更重要的是,這種路況代表所能容納的部隊受很大限制,很難指望數個師的部隊能在這些地區展開,以發動更大攻勢。

1962年與2020年的列城附近路路。60年後,路雖然多了不少,但中印邊界印度那側的交通仍非常差,部分甚至被指為全印度最危險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機械化部隊上山也相當困難,但解放軍即使突破中印邊境,要這樣攻下山也同樣困難......過少的部隊即使能衝到山腳喀什米爾地區,除非該區發生大動亂,否則面對印度的優勢兵力,也難有勝算。(網絡圖片)

 

相對而言,印軍由額什米爾的都市區轉運物資到列城前線可更困難:中方那邊由高原到高原還好,而且公路基建較好(雖然路不多),但印方那邊是由低地到高原,且同樣面對道路少、路況不佳的問題,同樣也無法進行大部隊的展開。更有甚者,由於印軍的戰甲車引擎的高原增壓能力似乎較弱,對於機動性而言影響更大。同樣的是,由於補給困難、道路通行情況差,部隊規模亦同樣受限,就算在班公湖地區取得勝利,要擴大戰果並「奪回」整個阿克塞欽中方控制區也非常困難,而且進入高原區後較平緩的山勢及幾乎數百公里外都是無人區,加上解放軍可依靠416國道更易得到物資補充,其實更有利解放軍機械化部隊的反攻。

五月底時,已有民用偵照衛星發現阿里地區的昆莎軍民兩用機場進駐了包括殲16、殲11B、殲8F及至少兩架預警機在內的機隊,以應付200公里外班公湖地區的形勢。不過那區只有這個機場,若想在該地投入更多機隊,只能興建緊急戰備跑道應付了。(網絡圖片)

3. 戰區全是山間小徑,部隊難以展開,攻守雙方均很痛苦:

雖說高度機械化及各種航空載具令地理對於陸軍的限制進一步減少,但只要地面機動仍然存在,地理對軍隊迀迴運動的限制就仍然存在。事實上,就算是山地部隊,當地仍然是不太適宜戰鬥的地方,因為位處喜瑪拉雅山脈地區,高度比一般高原還高,地理形勢更險要,能通過的路線少。這代表雙方根本沒有什麼戰術迀迴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由於氣壓更低,就算是健壯士兵其行軍的能力及速度都無可避免會減低。

一名解放軍戰士在中印邊境東線的藏南地區乃堆拉山口站崗,照片攝於2010年,山勢雖已沒那麼險要了,但仍難讓步兵部隊自由機動,戰甲車在這裏進行機動作戰也幾無可能。(網絡圖片)

 

結果大部分攻防都要集中在幾個「隘口」上,部隊幾乎都需要正面強攻,或以火砲向對方陣地濫轟(然而能讓砲兵建立射擊陣地的地區也很少,容易被反制)。由於需搶奪大量隘口,其實有點像天然的「戰壕戰」,雙方也被迫要向同一戰線不斷添油式增兵。無論如何,對攻方還是守方而言都十分痛苦。

中印邊境中國勢力範圍內班公湖附近的築路工程。可見這區所能建的公路,運輸能力也只是一般,而且山勢險要得絕大部分部隊都只能靠道路進行機動。(網絡圖片)

兩國均有高原飛行性能強的直升機,例如印度的CH-47(左)、中國的直20(右)、仍在試飛中的直8L中重型直升機(中)、部分直8改進型及原有的S-70黑鷹直升機。不過山谷地形與氣候、相當高的高度、缺乏合適降落場等都是大規模運用直升機的障礙,而且大部分運輸直升機的運貨效率還不如一架中型卡車……(網絡圖片)

 

有指可機降到指定位置包抄對手的,必須留意那地方實在太險要,能給安全機降的地方其實很少,而且部隊的給養與火力裝備又不能帶太多,機動能力也有限(因為路實在太少),牽制作用大,但作為主攻力量,那就很成疑問了。

烈火五型遠程彈道導彈,雖然TEL相對簡陋,資櫃拖架型機動速度相對較低,射程只有5500公里級但還用上三節火箭,且亦只有單彈頭,但要威懾京津塘都市圈已孌足夠有餘了。(網絡圖片)

4. 雙方都擁有核威懾能力,難以有進一步動作

這種死局單純由戰略層面上解決並不難,就是開闢其他戰線而已,例如攻擊機隊深入對方後方的運輸中樞進行大規模攻擊,或者向對方重要後方城市 / 據點發動巡航導彈甚至常規彈道導彈攻擊,以令對方屈服,從而徹底解決問題。然而,由於兩國均是核武擁有國,任一方擴大戰線甚至攻擊對方境內目標均可令事態急劇惡化,甚至演變成核對峙局面,就會十分容易失控,這就不是講笑的了;而且若發展成局部性的核戰爭,不但會重創國內人口、環境與經濟,得益的只是任一方的戰略對手(如美國、巴基斯坦等)。基於現時雙方都未形成高水平的反彈道導彈防禦水平,對於彈道導彈核攻擊仍然相當脆弱,演變成丟核彈的局面大家都不想。這條件其實令這場邊境地區衝突難以演變成區域大戰。

解放軍的巡航導彈即使是常規精確導引武器,若要攻擊印度的戰略設施,其實也會有相當顧忌。當然,這種顧忌同樣也制約了印度的長程武器(如布拉莫斯巡航導彈陸攻型)對中國後方的攻擊。(網絡圖片)

總結:

事實上,自星期三以來,雖面對印方嚴重傷亡,印度國內群情激憤,但中印雙方似乎都有意不讓局面再惡化下去,甚至已準備好進行對話,而俄國亦準備從中斡施,可見大家似乎也意識到「鬥而不破」總好過現在立即「撕破臉」,如果軍中沒有進一步的「盲動」,至少可以讓雙方冷靜下來。當然,雙方關係也可能要冰封好幾年,但既然貿然擴大戰線對雙方都只會百害而無一利,這種「鬥而不破」的方式也只是無可奈何而已。

順帶提一下:這個世代那些沒有經歷戰爭的農業覺青、大憤老或KOL,核子國家間的戰爭絕非茶餘飯後的新聞或抽水的話題,畢竟核彈無眼,核子落塵也是沒有國界的。

 

註1:之前說解放軍有43名傷亡的報道,完全查不到原始出處,至於5死11傷的報道,數字和1987年桑多河谷事件的數據很接近,有可能是誤傳

註2:6月6日談判前,巡邏隊在對峙線後方建了一些營帳,作為前進部隊對峙期間的休息處(解放軍自己的臨時基地在該河谷勢力分界線後1至2公里)。該營帳區實質位置在什麼地方、有否越過原有勢力分界線,現時並不知道,事實上6月6日的後撤協議範圍是否包括這營帳區也是未知的;甚至乎工人在該地究竟是續建還是拆走東西也是未知的。而事實上,中印在這區的實際控制線有很多更是未分清楚的,有時只是靠雙方尊重與默契維持而已。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6-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