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再論中印邊境遭遇戰

2020-06-29 13:05:34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由於雙方均非在自己 / 對方已預設之戰線上進行攻防作戰,軍事定義上這還是一場遭遇戰。圖為之前在阿勒曼河谷中印兩國對峙。留意印軍已持有IAR-21步槍。由於該步槍是印軍特戰隊專用武器之一,故不排除早已有特戰隊已進駐該處。(網絡圖片)

上週筆者於香港輕新聞撰稿分析中印邊境衝突,獲得諸多讀者回應與評論,現僅就前次稿件刊出後,檢討相關要素,找出尚且值得與讀者朋友分享心得,撰寫本稿件提供作為有興趣讀者後續發想起點,祈請先進不吝指教。

就本次中印邊境衝突來說,不論雙方是否持用正式制式兵器,抑或是運用棍棒等替代性武器,但就整個過程與性質來說,應當是屬於地面部隊戰術上之遭遇戰。原則上印軍是越過實際控制線,到達共軍所控制地域;亦就是從什約克河(Shyok River)前哨據點,依據地形實施運動深入加勒萬河(Galwan River)河谷,越境進入共軍正在施工地點,預備進行破壞行動。

編按:由印軍近年在克什米爾與伊斯蘭教武裝份子發生衝突的經驗來看,印軍處理遭遇戰的表現似乎不太好。(網絡圖片)

依據遭遇戰之定義,係指“敵我對進狀態中,與敵預期或不期而遇所產生之戰鬥。但有時狀況不明,一方運動,一方靜止,亦可產生遭遇戰。”所以當共軍接獲通報,動員前往印軍正在進行破壞之施工地點現場馳援,由於該處並非印軍原先就經營建設之防禦陣地,所以並非傳統攻擊與防禦作戰;因此雙方在接觸後,發生衝突進行戰鬥,自然就屬於遭遇戰之範疇

在小部隊戰鬥所面臨遭遇戰中,部隊長最重要關鍵決心就是選擇兵力展開方式;所謂「展開」是指部隊兵力“由密集隊形或縱隊展開為戰鬥隊形,以擴展或加寬其正面,而完成攻擊部署。”其實同樣概念不光是適用於地面部隊,甚至在海軍編隊作戰上,“由巡航、接敵或接觸序列改變為戰鬥序列”亦是稱為「展開」。

編按:圖示是二戰時一個美軍加強排由巡邏行軍奬態展開成接戰狀態的「走位」。(網絡圖片)

 

在中印邊境遭遇戰此種案例上,由於都是持用棍棒鈍器等替代性武器,算是屬於冷兵器之範疇,因此不必考慮近程與遠程火力發揚相互干擾問題,單兵戰鬥員之戰力涵蓋範圍非常確定,儘管近身戰鬥、搏擊與纏鬥時,仍然會有可能產生誤擊誤傷情事,但兵力展開基本上還是較為單純;只要考慮整體敵我態勢與敵情狀況,部隊指揮官就可以明智選擇兵力展開方式。

原則上,遭遇戰兵力展開方式計有統一、逐次以及隔離等三種方式;當敵情明瞭,狀況許可時,為能集中發揮統合戰力,自然就可以採取統一展開,將所有兵力投入戰鬥,取得絕對優勢,徹底掌握戰局。

編按:有印軍證言指潰退途中有解放軍小分隊由山上投下石塊,令撤退士兵進一步陷入混亂,由此可見解放軍至少已有預案,同時在印軍進入山谷時已收到預警,方能進行隔離投入的戰術動作。(中國廣播網圖片)

但若是敵情不明,但在作戰上又是時機急迫,為能儘速捕捉與運用敵方弱點,確保前衛或是擴展前衛兵力已獲戰果時,就須果斷發起攻擊,就不能等待所有兵力都抵達預期戰鬥地點,而必須讓分成梯次逐次到達之部隊兵力,在到達後就立即展開加入戰鬥,這就是逐次展開。

最後就是當敵方部隊已經比我方部隊先行展開兵力,並已控制重要地形,為免陷於不利,就必須於我掩護部隊後方,選定有利地形,在不受敵方影響與干擾下,而展開主力部隊,再投入與敵方接觸戰鬥,此種方式就稱為隔離展開。由於雙方部隊是在加勒萬河谷接觸後進行戰鬥,當印軍於下午越界時,共軍早就獲得預警開始動員進行馳援,此時影響共軍指揮官選擇遭遇戰兵力展開方案最重要因素,其實就在於進行破壞任務之印軍後方,是否還有集結待命之策應支援部隊兵力。

編按:必須指出的是,解放軍在發展及使用UCAV上非常進取,可說是近年發展UCAV最迅速的軍隊,在小至連、排的戰鬥中,也投入多種UCAV進行近距偵察任務。(網絡圖片)

因此共軍之所以儘速派出分遣兵力,貼緊河谷或是攀爬山丘,繞過施工地點,在其後方佈設前進哨戒線,以超越方式前進偵察敵情,甚至運用無人空拍機沿加勒萬河谷實施即時偵照,或是要求上級派出空中偵察兵力,針對印軍什約克河(Shyok River)前哨據點至加勒萬河谷工地,亦就是預定遭遇戰戰鬥地點進行情報蒐集,就是要決定兵力展開方式;而前述有力之一部除擔任前進哨戒線兵力,後續就要負責阻斷印軍退卻運動路線,策應主力遂行遭遇戰。

編按:解放軍早年三三制戰術最大優點,其實是更容易分派人力,在一個戰鬥群正面攻擊時,還有足夠人手進行各種戰術動作,例如迀迴到側翼,或者預先趕到對手可能撤退 / 增援必然出現的路上,進行前出偵察 / 埋伏,或者突襲追擊潰退的敵兵。(網絡圖片)

儘管共軍最後掌握印軍動態到何種程度,到目前並無人知曉,因此共軍指揮官最後以何種方式展開其兵力,吾人亦僅能大體推估,並無法有所定論,但前述分析仍值得讀者作為思考本次雙方衝突時,深入探討之起點。但下列要點,更是在評斷整個事件時,在軍事作為上值得推敲所在之處。

首先是要注意到當日氣象,不但到目前為止,各方報導都未曾提到此點,甚至月齡與月出時間都無人加以計算,這對於地面部隊可能在戰況不利時進行夜戰,所必須完成事前準備作業來說相當關鍵。特別是加勒萬河谷所在經緯度與高度,都是計算月出時間與預期光度所必要修正條件,這是夜間戰鬥整備須知ABC,軍事評論者未曾提及,其實是令人非常訝異。

編按:必須指出,歐美陸軍步兵自冷戰後裁減得相當厲害,夜視設備才得以在陸軍普通戰鬥步兵中普及(事實上美軍也沒法做到人手一部,要到對外部署時集中配發,才能保持較高密度);然而亞洲地區陸軍編制仍然龐大的國家(如中、印、韓,甚至日本陸自)仍然維持平均一個班兩至三部的水平,而印軍據所知密度更低,所以夜晚月出時間對以上軍隊進行夜間行動也十分重要。(網絡圖片)

其次就是要指出,由於施工地點是在河谷底部鄰近山壁,雙方接觸戰鬥後就算印軍潰散,往高處竄逃可能性其實不高,因此媒體報導指稱印軍跌落山谷令人存疑,真實程度恐怕不高。但印軍在撤退逃亡時墜入河中溺斃,確實是有此可能,而且衣物潮濕,失溫狀況就會更加嚴重,因此凍斃身亡當然不令人意外。

編按:由Google地圖的立體地形圖作參考,可見只有河谷底是平地,而現時確定戰鬥是在河谷發生,逃跑的印軍跑上山崖(印媒卻又聲稱山上有解放軍丟石頭下來)又由山上跌下來,似乎很不合理。(網絡圖片)

再者當晚印軍遭到共軍釋放,在返回通過印方實際控制線時,是在共軍全程監管下進行,並非印軍自行成功脫逃。當時印軍人員早就被解除武裝,用於打鬥各項器具亦被共軍沒收,如今不斷提及共軍使用狼牙棒進行攻擊,但所提出照片上尖銳器具又顯然過於笨重,完全不適合用於近身格鬥,(編按:而且只是焊接的刺,拔出來時有機會甩開的)假若共軍真是使用如此利器進行搏鬥,恐怕印軍戰士早無活口,顯然就是印度方面用於宣傳所偽造假貨。

編按:若真的要用上狼牙棒,老解的邊防隊也不需臨時製作,武警早已裝備鎮暴用的狼牙棒,公開資料顯示棒身為金屬,尖鋒則是硬膠,但不排除可換成未開鋒的尖銳金屬。不過在格鬥戰時,只要力度足夠,硬膠一樣可造成嚴重的傷口。(網絡圖片)

最後必須指出,印軍之所以不斷要在加勒萬河谷挑臖生事,其實是因為加勒萬河匯入什約克河處,第三步兵師所轄負責駐防錫亞琴冰川之第102山地步兵旅是通往錫亞琴冰川唯一重要戰略通道所經地點。而印軍第十四軍團第102山地步兵旅,其主力對外唯一聯絡道路,就是沿著什約克河所建之SSN Road (又稱Darbuk–Shyok–DBO 公路)。

編按:瑟亞琴冰川及附近一帶是2003年印巴衝突中印軍佔領的地區,而建設了接近20年的SSN公路,也是連接當地一帶幾乎唯一的公路。該公路由什約克鎮開始幾乎就是沿什約克河而上(藍箭嘴所示)。照片中為錫亞琴冰川上巡邏的第102山地步兵團。(網絡圖片)

中印要是再度開戰,共軍只要從加勒萬河谷順流突破印軍防線,掌握此條戰略要道,就可以切斷印軍駐錫亞琴冰川地區步兵第102旅對外補給線,該旅就成為孤立無援,只能坐以待斃完全無法發揮任何戰力。但印度軍方在此戰略要地建立據點多年,卻僅只建有單純之簡易營舍,完全未曾認真經營相關陣地,舉凡運用地形配置兵力,構建防禦工事、聯絡道路、火力射擊掩體、偽裝以及阻絕設施,其實都並不及格,因此從陣地經營跡象來看,印軍作戰思維與具體戰力並不理想。

編按:現時得知加勒曼河谷中方控制線後方3-4公里左右至少有一個臨時營區,至少有一個營兵力,估計當日能投入戰鬥的大約也是一個營或兩個連左右。(網絡圖片)

但是從共軍在加勒萬河谷底部鄰近行水區處建設道路,作為日常巡邏與戰時兵力戰場機動實施防衛作戰之交通線來看,其實亦並不理想,未來此等基礎設施遭受自然環境變遷,必須不斷投入資金加以維護來說,恐怕亦存在有相當多困擾。

但加勒萬河谷此種窮山惡水,所有軍事戰略價值其實是受到雙方軍事駐防狀況所左右,只要雙方不斷加碼,到頭來雙方會在某個不毛之地互拚生死,講來就是因為雙方在該處較勁互別苗頭,才讓其成為攻者所必取守者所必固之戰略要地,自古以來人類爭戰不就是依著此種規律嗎?

編按:雖然SSN公路已開通,而且加勒曼河谷之戰後已有數萬部隊經此路進入該區,當這條路不少路段都建在乾河床上,易受洪水或落石所干擾阻礙,加上路質參差,沿路守備工事亦不足,若遭遇特戰小組滲入埋伏,甚或只是天然災害,數萬部隊的補給也可能受影響。該區惡劣的山勢,其實對兩邊旳交通補給都是很大考驗。(網絡圖片)

 

作者張競先生簡介: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軍事博評】張競:中印邊界衝突 曝露印軍水準低劣

【軍事博評】張競:中印邊界衝突 曝露印軍水準低劣

編按:張競老師為海軍戰鬥兵科軍官,但在25年前於海軍指揮參謀學院服務期間,因為職務需求,奉命隨同陸戰隊指揮參...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6-2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