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05式兩棲裝甲車族-一試即沉還是世界最強?

2020-08-22 10:52:24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裏海賽馬」競速賽中剛上岸然後狂奔的05式步兵戰車。(網絡圖片)

近日網上流出一段影片及照片,指解放車最新坦克在浮渡時沉沒,當即在軍迷小圈子內引起哄動,恥笑之聲此起彼落。不過沒有多有人留意到照片似乎取自較舊的紀錄片,且圖中測試人員的制服樣式已有十多年歷史。後來才發現片段是取自中央電視台新近放上Youtube的高清軍事紀錄片《軍工記憶II》(2018年)第三集,片段是18年前05式兩棲裝甲車族一號原型樣車試航時的沉江事故。

事實上,軍事裝備在原型試驗階段出意外十分正常,畢竟試驗除了測試是否達到設計要求外,更要測試設計上是否有「bug」,以作改進。很多裝備在原型階段都發生過嚴重事故,小至斷履帶或發動機燒毀,大至墜機或全船動力盡失,不一而足,更重要的是日後如何解決問題及進行改良;而且歷經意外及之後針對性的改良,05型兩棲裝甲車族在陰差陽錯的情況下竟成同類裝備中的世界最快、最強,這恐怕是恥笑者不敢面對的事。

 

《軍工記憶》系列是中央電視台2017-18年製作的軍事紀錄片,講述解放軍多種武器的發展歷程。2002年試車事故片段及後續改良,可於28分鐘開始看起。

兩棲履帶載具的前世今生

嚴格來說,現時各類兩棲屐帶車輛都是源自二戰中美軍的履帶登陸車(LTV),可視為有履帶的登陸艇,能把一至兩個班的士兵連同重兵器直接送上岸,以減少傷亡。及後這些兩棲運輸車除加裝機槍,還配備了小型反坦克砲及榴彈砲,能於上岸後壓制如防禦工事等的硬目標,可說是灘頭利器。除此以外,LVT也負責協助部隊跨越沼澤地帶,所以陸戰隊與陸軍都有使用。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二戰後期比較常用的LVT-4,車門改在後方,步兵下車可以車身作掩護。(網絡圖片)

前稱LVTP-7的AAV7-A1水陸兩用裝甲運兵車。(網絡圖片)

後美國先後發展兩型只供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水陸兩用載具,當中LVTP-5只有運輸兩個班及灘頭登陸功能;而AAV-7就配備了12.7MM機槍及MK-19榴彈發射器的砲塔,開始具備步兵戰車的功能。然而登陸載具渡速度及裝甲薄弱的缺點,到此時還未有真正解決。

BTR-50(左)與BTR-80(左)的浮渡推進系統。留意的是,BTR-50的噴水推進系統雖然創新,但比BTR或BMP快一點而已。(網絡圖片)

相對的,前蘇聯走「通用化」路線,大部分步兵裝甲載具都具備浮渡能力。這原意是希望機械化部隊進一步減少對舟橋的依賴,但這亦讓它們具備近距搶灘登陸的能力。值得留意的是,諸如BTR-60/70/80等這類輪式人員輸送車及BMP系步兵戰車,都有可以接駁引擎大軸的螺槳,而不是早期LVT那種用特殊構造履帶在水上推進;而蘇聯初代專業水陸兩用載具BTR-50履帶人員輸送車,更採用早期噴水推進系統

EFV高速滑行三大板斧:2700匹超大馬力引擎及噴水推進統、前進時可提供一定車體升力的擋浪板,以及負重輪可縮到與車底齊平、大幅減少阻力的懸掛系統。這個形態的EFV,更像一條水上滑行艇。(網絡圖片)

快速登陸的需求        

浮渡能力沒能突破12公里/時,是當時兩棲載具的共通弱點。事實上,美國軍方在70年代開始就考慮提高登陸載具渡海速度、並讓兩棲作戰群盡可能遠離海岸投放部隊(即所謂水平線投放),方法就是今天見到的LCAC及高速機隊MV-22傾旋翼機,其機動速度比直升機更高)。然而,前兩者均無法協助已登陸的士兵進行灘頭區機動與攻堅 / 掃蕩作戰,美軍當時仍需要一種登陸後能協助陸戰隊機動及攻堅火力支援載具,同時掩護後續的LCAC安全卸下各類車輛。結果他們構思出一架類似滑行艇設計、並擁有47公里/時的速度的運兵車,這即是日後通用動力公司的AAAV(2003年後改名EFV)

EFV比較大的弱點,是高度達3.27 米 (和AAV-7A1一樣),但車身更長。雖然多使用陶瓷複合裝甲與凱夫勒來作為主裝甲,但只是減重,防護能力比起AAV-7A1並沒有本質提高。(美國海軍圖片)

不過,發展超過15年的EFV最終於2011年取消研發,其失敗的原因眾說紛紜,有指美國海軍陸戰隊基於岸基反艦導彈射程愈來愈遠,兩棲作戰群即使在水平線外投放部隊都不安全,認為該車的高速失去意義;有指馬力引擎在有限的空間中散熱不佳,加上系統複雜,原型車。不過致命傷其實是……太貴,單價在2007年預估是2200萬美元一架(四架M1A2),整個研究計劃耗費竟達150億美元!加上2008年金融海嘯,採購價格實在沒人能負擔(這已不提陸戰隊通常是預算上「可被犧牲」的首要對像),最後被迫於2011年取消。

正在放出05式突擊車的071型船塢登陸艦。有了氣墊船及高速的兩棲裝甲車輛,大型登陸艦可撤到離海岸10-15公里卸下部隊與裝備,避免進入敵方砲火與反坦克導彈的射程範圍。(網絡圖片)

指標合理化後的產物?

05式水陸兩用步兵戰車車族是2000年開始設計的,設計方為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主任設計師為王立祥。作為兩棲作戰載具,加上計劃開始時間,這車明顯是針對台海局勢、尤其是民進黨首次執政的產物。當時解放軍陸戰隊幾乎全是靠登陸艇及多艘0725000噸級登陸艦進行運輸及兩棲作戰,載具是77式水陸兩用輸送車(BTR-50國產版)63式水陸兩用坦克,相當老舊且渡航速度低。

 在這種情況下要成功登陸,解放軍必須提高登陸量及登陸速度,以確保更多部隊成功登陸及控制灘頭。解放軍的手段也和美軍類似,就是發展大型船塢登陸艦(即後來的071)以及大型裝備運輸式氣墊艇(後來的野馬級),並在離岸更遠的海上放下部隊,以防範大型載具受敵方砲火或反坦克飛彈攻擊,不過上述兩種裝備差不多10-15年後才形成戰鬥力;而作為運兵、第一線衝灘及壓制登陸場的載具,就是速度更快且多樣化的搶灘載具平台。

05式兩棲突擊車型(左)和試驗樣車(右,亦即是沉了那架)。單就車身前部而言,已有很多不同。(網絡圖片)

05式裝甲車族的駕駛艙及方向盤。其大量使用液晶顯示屏,切換模式亦高度自動化,在2000年代初解放軍戰甲車中是僅見的。(網絡圖片)

2000年的技術而言,解放軍仍只屬急起直追的一類,而當年幾乎所有兩棲載具的速度都是半斤八兩,只有剛剛推出的通用動力AAAV的概念車與公開的技術說明可作參考。老解的作法顯然是大幅度參照EFV的滑行艇滑水推進原理(大馬力引擎、噴水推進及擋浪板滑水構型),但就以自身戰術需求及早以得到的技術為設計基礎,特色如下:

 

1. 選上自身所能生產的最大馬力引擎(在水冷卻的情況下可達1500匹馬力,陸上行走時會變回600匹馬力空冷模式,相信是主戰坦克用的柴油機修改而成),從而減低車高與減重(本車連砲塔高度只有3.04米);

2.減少運兵能力,由完整班改成一個戰鬥小隊(8-9人),從而減少車的體積並減少一旦中彈時的損失;

3. 高度自動化,減低操控難度以及減少在水中航行時可能造成的意外;

4. 車族化及陸軍部分單位採用,從而進一步提高產量,並加強任務適應性與後勤維修能力。

 

05式車族提高浮力、增加浮渡速度的主要方法:1. 量產型的車首中空裝甲箱;2. 比EFV大得多且呈機翼構形的壓浪板;3. 可收起履帶與負重輪至與車底齊平的液壓縣掛系統,以減少水中阻力。前兩者算是獨創,後者絕對是參考EFV,不過當時解放軍早已有類近功能的底盤,根本不用抄EFV的結構。(圖片主要來自軍武狂人夢網站)

本車設計上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引擎仍未足以在最大輸出時進一步抬升車身、減少水中阻力,同時車身浮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前述事故除人為操作失誤,也有部分和前部浮力不夠有關)在修改過程中,本車的尾壓浪板加入水中翼設計,而車頭的外形也加入減阻設計及中空、內部充塞聚乙烯類物質的裝甲箱,以增加升力 / 浮力。借助以上設計,05式最終達到軍方要求的25-30公里水上時速(車輛已突破兩棲突擊車型原來要求的25公里及步戰型的28公里指標)。

07B型122MM兩棲自走榴彈砲,其實是將07式的砲塔直接塞到05式的車族上。(網絡圖片)

現時除步兵戰車型、105MM砲突擊型及122MM榴彈砲型外,05型車族至少還有五種型號,分別是:1. 裝甲維修車、2. 破障及掃雷車、3. 裝甲救護車、4. 指揮車及5. 裝甲拖救車。影片曾出現過只裝機槍塔的運兵車型,估計速度更快,不過未有量產。(網絡圖片)

裝甲方面,本車和AAV-7P一樣使用鋁合金裝甲,防護能力沒有特別出眾,這也是絕大部分水陸兩用載具的通病。不過本車正前方及後方伸縮的擋浪板與前方為增強浮力而設置的中空裝甲箱,可提供理論上更高的防護力。

經過以上修改,本車於2005年正式定型及量產,並命名為05式步兵戰車及兩棲突擊車,隨後各種衍生型亦陸續服役,其性能比起AAAV削弱不少,但已遠遠超越戰後各類型兩棲載具,可說是近代解放軍其中一種最成功的戰甲車類型。

2015年「裏海賽馬」競速賽的實況,畫面由「今日俄羅斯」電視台提供。

指標成各國的仿效?

有趣的是,05式車族早就曝光,但直到2015年俄羅斯國際軍事比賽裏海賽馬競速賽中,在「讓賽」4分鐘的情況下仍能後來居上並勇奪冠軍,才引起足夠的注意,部分國家更開始參照05式步兵戰車的「理念」,設計自己的高速兩棲裝甲車族。

BMMP水陸兩用車內構及衍生的車族。特別之處是它可使用多種衍生自阿馬塔系列戰甲車的多種武器塔,包括57MM速射砲(125MM驅逐戰車的砲塔則來自章魚驅逐戰車)。(網絡圖片)

首先跟進的竟然是身為裝甲兵大國的俄國,他們大約在2016年就向外界BMMP,至17年推出了更詳細的計劃內容,其是以BMD-4空降步兵戰車的底盤為基礎,加入1500匹水冷式柴油引擎,號稱有37公里的航速(存疑,因為其體積雖然更小但比05式重8-9噸,水上應該無法達到這航速),其模組化及火力更為強大,甚至包括反戰車導彈突擊車型。

左為2017年公報的三個車型。2019年ADEX 展銷會上公報的車型較接近EFV但更小型,同時性能其實更接近第一部曲車型的性能要求。(網絡圖片)

韓國隨後亦跟隨:韓國發表的KAAV-II計劃,有趣的是雖然第二、三選型方案和美國EFV在性能指標上幾近一樣,但第一選型就是弄一個和05式相近性能的兩棲步兵車,同樣使用1500匹引擎,唯航速降至20公里 / 時,換來一個完整戰鬥班的搭載量(17-20)。有趣的是,土耳其軍方亦對這種登陸載具亦有興趣,廠方正在籌劃類似計劃,只是詳情還未公報。

外形比較怪異的三菱MAV輸送車,以及MAST 2019上的性能介紹展板。留意的是,其3000匹級引擎有一個人那麼高,加上排氣管道及水冷系統,難怪全車高度接近3.5米。(網絡圖片)

日本同樣在2017年開始開發水陸兩用軍用車輛,名為MAV(三菱水陸兩用車輛),暫時仍是三菱重工的私案。其目標明顯參照美國EFV,不過更高、比EFV6噸且馬力還大300匹。其標準是搭載17名步兵並可輕易越過珊瑚礁,但未有任何武裝。現時只推出了外形不太像的樣車1:4的縮尺試驗模型。這車在最近一年都未有任何新消息,發展進程還是問號,更不知道陸自水陸機動團有沒有興趣購買。

由片段29:28可見,原型樣車收起了擋浪板,然後江水就漸漸涌上來。節目所指的人為操作失誤,可能指有人在測試中途收起擋浪板,令車首向上力矩減少,間接導致車首下沉及讓水涌上各進氣道中。(網絡圖片)

後記:只知恥笑,不知改進?

現代水陸兩棲車輛其實不容易設計,因為防護力、水上速度、搭載量、重量、妥善率與價格各大指標往往互相矛盾。作為武器設計者,要在現有技術水平上平衡這幾項指標並不容易。美軍的EFV雖有超強性能,但可靠性差且價格貴到購買者「懷疑人生」,都是該車量產失敗的原因。單就各大指標平衡而言,05式水陸兩棲車族其實是一種「平衡設計」的成功典範,且由於EFV發展失敗及早期各國未有跟進發展,最終成為地上最強的兩棲裝甲車族。

回過頭來,部份論者只以恥笑的方式取笑設計所公開的陳年試車意外片段,沒有興趣看完該節目中提及的改善方法,更有個別「X登客」及Facebook專頁以「造謠」的方式,向不明白者提供經過PS掉片名的照片與影片,並稱最新型戰車翻沉,這除了自欺欺人、為自己注射更多另類「精神葯物」之外,有什麼好處?不要忘記,之前某位粘姓人士以顛倒歷史時序與創作數據炮製「黎巴嫩大爆炸中國責任論」,結果被香港記者徹底「打臉」,自取其辱而已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8-2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