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蘇蘭斯:讀懂《六國論》時代背景 錯用借古諷今可禍國害民

2020-08-27 12:00:07
蘇蘭斯

2015 年起於「香港輕新聞」開博評論時事。
2019 年成為香港電台一台「講東講西」節目招才計劃「才雋」,「哈林奭失眠」主持,在後不惑之年在多媒體界開展 Slasher 事業。
正職於航運物流公司總部,曾派駐國內工作五年,有豐富的商業機構管理經驗。善用案例類比,數據作理性持平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士、香港公開大學電子商貿碩士、美國麻省理工(MIT)供應鏈管理碩士。

https://www.facebook.com/lanceso
 

香港考評局早前宣布,文憑試中文科不再將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的《六國論》納入考評的範文。筆者當年中學會考的中文範文中也有這篇出色的議論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相信是幾代香港莘莘學子的共同回憶之一,但也令很多人誤會這真是六國敗亡的主因。

在中學中文科的教學中,對作者及寫作背景不可能作太深入教授,但讀書不能只看表面,須知道《六國論》乃蘇洵借古諷「今」,反對當時北宋對遼的外交政策(北宋一直有主戰派主張用軍事手段取回燕雲十六州),所以,這正正是一篇支持開戰的政治文章。宋人用戰國史比喻時局亦非只蘇洵一人,他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亦各有一篇《六國論》存世。

以蘇洵的文化修養,當然不可能未熟讀《史記》,對當中各篇六國「世家」理應有深入認識,蘇轍的《六國論》就以「 愚讀六國世家」一句開始,所以學生要知道蘇洵《六國論》中所講的賂「秦」其實是賂「遼」,「六國」則實指北宋朝庭。論點當中所引的並不是歷史事實,反而是作者為增強自己論點,多有誇大賂秦之害,而忽略六國軍事失利之實。

「作史」為證,在北宋時期並非什麼大事,事關士大夫階層都通史事,大家也知道什麼是「作大」。其子蘇軾在考科舉那篇議論文經典《刑賞忠厚之至論》,亦「老作」了一個有關堯帝、皋陶的「典故」增強自己的論點。

要真正讀明《六國論》要明白晚唐五代到宋建國的一段時期的歷史背景,只可惜中文科只教修詞,議論,對比;歷史科集中講大皇朝,不多講分裂時期歷史。學生可能不知燕雲十六州乃五代後晋自願送予遼國,宋、遼其實無仇。當宋、遼簽訂和約後,北宋用少少歲金換百年太平,成為當時全球經濟第一大國亦不吃虧。以中國歷史規律,中原皇朝連年用兵必定引致財政問題,皇朝外強中乾,輕則中衰,重則亡國。漢武帝,隋煬帝,明神宗,清乾隆都係例子。

簽訂澶淵之盟以後,宋、遼一百多年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

蘇洵主戰的論點,我們可以作事後孔明,從兩宋後來的歷史證明是大錯特錯。《孫子兵法》之中有「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作為最高戰略指導,即時機未到不能開戰。蘇洵的百年之後北宋放棄和平政策,聯金㓕遼,不知己不知彼,終亡於女真人,自取其辱。百多年後南宋重來一次聯蒙滅金,自毀長城,終至亡國。

《六國論》作為議論文經典,行文流暢,論點有力,但歷史證明論點禍國害民。我們看時事評論也不應對作者論點照單全收。真正的獨立思考,要建立在對時局的正確認識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識時務者才能成為俊傑。(諸葛亮傳正解)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8-2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