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談談美艦平日遭擊事件

2020-09-06 11:46:31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北京與華盛頓關係日趨緊張,雙方軍事對峙態勢逐漸浮上檯面,尤其美軍機艦在中國大陸周邊活動頻密,究竟可不可能擦槍走火,已經成為各方關切重點所在,但緊接著軍事意外事件所會產生疑問,其實就是導致雙方全面開打機率究竟會有多高,確實是所有政治評論家與軍事觀察者聚焦之處。

讀者只要在網路認真搜尋一下,就可以發現相關統計列表資料並不缺乏,其中包括遠在19世紀期間,1807年6月22日在美國維吉妮亞州諾福克海岸,英國皇家海軍HMS Leopard 為追尋逃兵,因此追逐、攻擊並登上USS Chesapeake,最後美軍艦長放棄抵抗,被迫向英國皇家海軍投降。英美雙方幾乎要為此開戰,最後雖未真正交鋒,但卻迫使美國採取經濟報復手段,在國會通過抵制英國法案,希望藉此迫使英國尊重美國主權地位。

編按:美國海軍USS President與英國皇家海軍HMS Little Belt 1811年衝突的事件,又稱小貝爾特海峽號事件(Little Belt affair)。(網絡圖片)

但隨後在1811年5月16日美國海軍USS President又與英國皇家海軍HMS Little Belt在北卡羅萊納州沿岸海域交鋒,此次事件就戰損而言,美國顯然取得上風贏得勝績。儘管此事導火線原來是當年5月1日英國皇家海軍HMS Guerriere在紐澤西海岸Sandy Hook沙洲附近,攔截美國海軍USS Spitfire捉捕海軍人員所致,並且亦為承平時期雙方單一軍艦交戰,但最後還是讓英美兩國在1812年正式為此等不斷摩擦而開啟戰端。因此吾人得以確認,儘管是平日未曾宣戰所發生軍事衝突,假若未能解決雙方矛盾與歧見,到最後就會逐漸累積而爆發出全面衝突。

但在1855年2月美國海軍砲艇USS Water Witch在巴拉圭拉布拉他平原(Río de la Plata Basin)亦就是拉布拉他河谷地進行測繪任務時,該艦曾經遭致巴拉圭意塔皮如堡(Fort Itapirú)駐軍砲擊,造成人員傷亡並被迫中止其任務,但美國自知理虧不應在他國內河進行測繪,因此最後亦就未採取任何報復行動。

編按:美國史上另一宗著名的被攻擊事件是1898年發生的緬因號事件,當年USS Maine駛入時仍屬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夏灣拿港,至2月15日忽然發生爆炸並沉沒。當年美國政府及傳媒很快便一口咬定是西班牙人所為,最後一舉發動了侵奪西班牙海外殖民地的「美西戰爭」。事實上經過多年調查,這條船究竟是火葯庫失火、煤火還是受人攻擊破壞,其實還未有統一的答案。(網絡圖片)

但當進入20世紀後,美國國力逐漸增強,美國海軍亦派艦在長江內駐防活動;1937年12月12日美國海軍USS Panay在南京附近長江水域受到日本戰機攻擊,由於雙方並未處於戰時狀態,日軍聲稱未能識別出美艦旗幟,因此道歉並賠款認錯。但在兩個月後,1938年1月26日美國駐南京外交官John M. Allison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受到日軍攻擊,更引起軒然大波,儘管東京最後為此認錯道歉,但仍然讓美國輿情產生重大轉變,並在外交上封鎖抵制日本,最後雙方在珍珠港事變後走上全面開戰之途。

USS Panay在南京被攻擊後下沉的情況。USS Panay是艘內河砲艇,主要是為長江沿河城市的美國租界提供保護。時空回到1937年,莫講美國,連日本自身軍力也未達到能夠和美軍開戰的條件,最後雙方和解也是可以預期的事。(網絡圖片)

編按:1941年下半年開始,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就向大西洋的盟軍船團提供至少半程的船團護衛服務,甚至出動戰列艦與航空母艦護航。圖為12月4日為開往蘇聯的船團提供護航服務的遊騎兵號航母,4日後,美國正式向軸心國宣戰。(網絡圖片)

但約莫在相同年代,1941年9月4日USS Greer受到德國潛艦U-952魚雷攻擊但未命中受損;1941年10月17日USS Kearny在冰島附近海域,與德國潛艦U-568交鋒,遭致魚雷命中右舷,造成人員傷亡;再加上1941年10月31日美國海軍USS Reuben James在冰島海域遭到德國海軍潛艦U-552發射魚雷擊沉,人員傷亡更是嚴重。但在此必須指出,此時美國尚未對德國宣戰,但美國海軍業已派遣艦艇實質參與運補英國船運護航行動。此時與德國潛艦交戰,儘管是各持己見互有說辭,但實際敵對開火行動證明美國與德國早就進入戰爭狀態,只是在等待適當時機,雙方正式撕破那張偽裝仍在平時並未開戰之假面具而已。

編按:以色列對情報收集艦USS Liberty的攻擊,仍是軍事史上一大懸案。以色列事後道歉並指誤以為該艦是埃及船(而美方接受該說法),但翻查當時紀錄,埃及海軍根本沒有如此大及裝滿電偵設備的船。有指以色列擔心美國的抵近偵聽可能讓正在進行六日戰爭中的以軍動向洩漏,從而「痛下殺手」。無論如何,在國家生存與地緣戰略利益上,兩國都高度互相依賴,最終令事件徹底淡化。

至於在1967年6月8日六日戰爭期間,美國軍艦USS Liberty在西奈半島外海國際水域進行情報蒐集活動時,遭致以色列空軍以及海軍攻擊,造成重大傷亡,則是因為美國與以色列雙方外交關係基本上算是盟友,因此經過以色列政府道歉與賠款補償人員傷亡與艦艇損害後,順利平息事端。

編按:現時仍停在普通江邊作為戰爭勝利紀念館的USS Pueblo。該艦被擄後,美軍曾派出強大艦隊及多達200架空軍戰機陳兵三八線及日本海北韓 / 朝鮮沿海展示武力,最後甚至演變成美蘇海軍部隊對峙局面。由於美朝雙方及後談判成功,北韓 / 朝鮮於同年底遣返船員,事件才得以解決。(網絡圖片)

但在1968年1月23號美國海軍情報偵蒐作業艦USS Pueblo被北韓攻擊並俘獲該艦與海軍人員,平壤與華盛頓就立刻展開外交協商。雙方互不相讓,直到當年12月23日美方依據北韓要求簽署文件後,才順利將遭致俘獲人員營救回來。直到今日美國海軍仍拒絕將該艦除役,而該艦2012年起在平壤市區旁普通江(Pothong River)邊戰爭勝利博物館繫泊展示,成為雙方關係尚未打開之死結。

編按:中彈後駛回巴林的USS Stark。事後調查發現該艦被命中兩枚AM-39飛魚反艦導彈,當中一枚爆炸,另一枚沒爆炸但其燃料引發艦內大火,造成37名官兵殉職。當時雖然靠近兩伊戰區,但因在沙特水域內,而且當時氣氛不是十分緊張且伊拉克還是盟友,美軍預警機事實上探測到伊拉克一架戰機起飛並飛向該艦區域,但他們戒備比較鬆懈,未能及時預警,艦員事實上是探測到飛魚的搜索雷達波才開始準備對抗措施,惜已太遲。有趣的是,伊拉克的飛彈載機事實上是一架經過改裝的法製獵鷹50型公務機,主要用在油輪戰攻擊伊朗油輪用。(維基百科圖片)

1980年代當美國海軍逐漸提高涉入中東地區海域活動後,首先是在1987年5月17日兩伊戰爭期間內,美國海軍USS Stark遭致伊拉克戰機發射兩枚攻船飛彈攻擊,造成37名海軍官兵陣亡。儘管當時伊拉克海珊政權對此曾經致歉,不過因為雷根政府仍視伊拉克為友好政權,並且必須藉助其對抗伊朗,因此在當時並未積極求償。

此事直到2011年6月21日美國與伊拉克政府才簽訂協議,由伊拉克政府提供基金補償美國對抗海珊政權所犧牲人員,而此基金補償對象亦包括1987年USS Stark遭受攻擊傷亡人員在內。但此項攻擊事件卻讓美國海軍在波斯灣內服勤時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整個艦艇交戰規則與戒備態勢亦因此修訂。直到今日仍有軍事評論者認為,日後在1988年7月3日USS Vincennes誤擊伊拉克655號班機事件,其實就是當初USS Stark遭受攻擊所產生後遺症所致。

編按:Operation Praying Mantis 中,正在向伊朗霍煥穆茲海峽薩珊鑽油台發動砲擊的美軍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USS Merrill (DD-976) 。(網絡圖片)

至於1988年4月14日USS Samuel B. Roberts受到伊朗水雷攻擊事件,美國則就是毫不客氣就在四天後,4月18日以作戰代名Operation Praying Mantis展開報復還以顏色,共計擊沉伊朗海軍一艘巡防艦、一艘砲艇以及三艘快艇,再加上重傷另艘巡防艦,並摧毀兩座用以作戰指揮之鑽油平臺以及擊傷一架戰機。而2000年10月12日美國海軍USS Cole在葉門亞丁港加油時,遭致凱達組織恐怖份子攻擊,但事後美國法院認為蘇丹政府亦應當對此負責,因此從所凍結蘇丹政府財產中直接撥款支付陣亡人員親屬;但日後直到今(2020)年2月13日,經過外交斡旋後,蘇丹政府才同意補償在該攻擊爆炸事件美軍傷亡人員。

USS Mason發射攔截導彈攔截反政府胡希運動的岸防反艦導彈的照片。(美國海軍圖片)

而最近一次美國軍艦在平時所受攻擊行動,則是2016年10月9日、12日以及15日,USS Mason三度在葉門周邊曼德海峽(Bab-el-Mandeb)附近不同海域,受到葉門反政府胡希(Houthi)運動或稱真主虔信者武裝組織所發射之導彈攻擊。該艦曾經運用標準防空飛彈配合雷達誘標,再加上電子干擾措施,成功地反制前述不同批次之導彈攻擊。不過美國還是在10月13日發動反擊行動,摧毀胡希反抗運動組織三個涉及導彈攻擊之雷達陣地;整個事件USS Mason算是全身而退未曾受到損傷。

經過列舉出前述美國海軍軍艦在承平並未宣戰時期,受到正規軍事攻擊或是恐怖行動襲擊之案例,其實吾人可以發現,就攻擊行動本身來說,美國只要當時作戰能力與政治環境許可,必然會採取對應報復行動。但若是本身理虧時,或是艦艇與海軍人員被俘時,整個對應立場亦會相當彈性。

而且從二次大戰之前,美國海軍參與運補英國護航行動,其實就已經是對納粹德國採取實質敵對行動,正式宣戰只是時日遲早問題。而美國在吞下伊拉克海珊政權悶虧後,當時因為考慮要制衡伊朗,所以當時並未強烈報復,但日後還是要摧毀伊拉克海珊政權,將吃虧受氣連本帶利討回來。

編按:美軍在被襲後是否發動反擊甚至大規模反擊,要看的是攻擊方是否美國在當地的潛在或暫時性盟友;其次更要看對手(或其背後支持力量)本身是否有強大反擊能力。圖為北韓 / 朝鮮最近式多節式潛射彈道導彈北極星三型,據知射程有機會直接攻擊美國本土,有消息指本彈可能會於10月10日的閱兵上公開展示。(朝中社圖片)

總而言之,美國軍艦在平日就算未經宣戰而受到攻擊,其亦可採取武力報復行動,但會不會全面開戰,其實還是要看很多客觀條件與整體戰略態勢。美國軍艦遭致攻擊是否會像一次大戰前賽拉耶佛斐迪南大公遭到刺殺後,讓戰火席捲全歐洲,其實就要看整個國際環境本來是否就已經蓄勢待發,預備用武力來解決爭端,只是在等待某個引信點燃將戰火觸發。

美國海軍陸戰隊貝魯特營房爆炸案當時並未激發出強烈反應,但政治效應還是會存在。美國U-2遭致蘇聯擊落,亦未曾引發冷戰兩強攤牌衝突。所以美國海軍機艦若真是產生擦槍走火事件,會不會引發全面衝突,其實還是要看各方底牌是否早就決定走向全面武力衝突而定,意外衝突只不過是個導火線。

 

作者張競先生簡介: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0-09-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