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避免「病死」也要避免「餓死」

2020-09-23 10:48:40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審慎理財和抗疫紓困,有沒有可能取得平衡?財政司長陳茂波最近頻頻提出預警,表示財政資源有限,必須審慎理財,保留財政實力;然而本地疫情反覆,很多行業仍然是開開停停,接近全面停業的航空和旅遊業則近於油盡燈枯,不知道還可以支持到什麼時候。如此局面,難道政府可以袖手旁觀?

政府提供的保就業計劃分兩期支付,第一期補貼用作支付僱員今年6月至8月的工資,第二期則在9月至11月,現在政務司長張建宗說暫沒有計劃推出第三期,換言之企業得到的工資補貼到11月就結束,往後怎麼辦?專家指冬季來臨疫情應會有第四波,到時食肆、娛樂場所等又要關門或收緊營業時間,如果政府停止補貼計劃,很多企業將陷入絕境!

下一步繼續控制疫情 還是要「清零」?

疫情尚未平復,經濟處於半癱瘓狀態,現在唯一能撐起整個經濟運作的,就只有政府公帑。到底我們的財政儲備還可以捱多久?政府既然不願見公共財政陷入危機,那政府又有什麼解困良方?

答案是沒有。香港應該先控制住疫情,才全面重啓經濟?還是如現在這樣,跟隨着疫情的變化「調節」經濟活動?後者雖然是盡量在防疫與經濟之間維持平衡,但疫情揮之不去,政府限聚令剛在上周放鬆,新冠新增確診個案在周日突然又回升至23宗,要想「平衡」其實並不容易。

另一種建議,是政府應全力盡快把疫情控制至零水平(「清零」),然後全面重啓經濟,這樣做的好處,是經濟活動毋須再跟疫情「掛鈎」,各行各業都可全面復業,比現在拖拖拉拉要好得多。

要「清零」不容易,首先要切斷所有潛在傳播病毒的源頭,要達到這個目標,就要實行全民檢測。早前內地派「援兵」為港人做全民檢測,就是希望香港可以做到「清零」,逐步恢復內地與香港的交往,全面重啓經濟。可惜香港全民檢測參與者只得178萬人次,內地「援兵」逗留工作約10多天後就返回大陸,全民檢測達不到「清零」的效果。

下一步政府防疫工作的目標何在?是繼續控制疫情在低水平,還是要做到最終「清零」?政府是否打算徹底「清零」之後才會全面重啟經濟?

美國用盡辦法 但看來效果不理想

疫情之下如何重啓經濟,一直都困擾着各國政府。美國早在今年3月就出重手,在疫情趨於嚴峻之際即雙管齊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並用,而且「用到盡」——3月3日聯儲局突然宣布緊急減息0.5厘,比市場預期早了兩個多星期,結果市場解讀為聯儲局發出「事態嚴重」的警號,情况不妙,結果股市不升反跌。

到了3月15日,即議息會議前兩天,聯儲局又再減息,「一步到位」,把息率調低至0%至0.25%歷史低位。與此同時,美國宣布啓動7,000億美元的量寬計劃,前後兩招,救市力度足可以媲美2008年金融海嘯時。

市場人士對聯儲局的零息政策抱懷疑態度,彭博3月10日的一篇評論指美國國債超低利率指標(benchmark)對金融市場會有負面後果(註1)。但是,聯儲局不但沒有「收手」,反而在一周後宣布推出更誇張的無封頂量化寬鬆計劃(即無限量印美鈔),並首次支持購買企業債券、直接向企業提供貸款,市場估計向非金融企業的貸款將達到4萬億美元。

江湖救急,美國不惜用盡一切辦法,希望阻止出現經濟蕭條,但看來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疫情無法遏止且愈演愈烈,經濟始終無法回復正常。

中國致力控制疫情 恢復生產初見成效

中國的做法則傾向謹慎,但春節假期後開市首日(2月3日),人民銀行即在公開市場進行逾萬億元的逆回購操作,降低借貸利率(MLF),但沒有大幅減息,明顯是無意用極端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

中國致力做的是控制疫情,令生產盡快恢復常態,現在看來已初見成效,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回升至50.4,顯示製造業景氣開始略見改善。

英殭屍企業獲補貼存活 但無法發展

英國為了挽救經濟,也在疫情封鎖期間向企業提供補貼,在1,600億英鎊的一攬子計劃下,大批企業避過了倒閉厄運;此外,英國政府為那些因疫情無法工作的僱員支付八成工資,每月最多可達稅前2500英鎊。據BBC報道,英國在疫情封鎖期間獲得政府補貼而能夠生存下來的,很多是一批「殭屍企業」,它們可以維持日常運作,但無法找到資金進行投資和發展,也無法償還所欠債務,正瀕臨破產邊緣(註2)。

預訂疫苗 港府不能等

在疫情之下復工,只能是有限度地回復正常,各國政府現在寄望的,是疫苗盡快推出,令大部分人可以得到免疫力,徹底控制疫情,社會經濟才有望真正復常。據世衛組織8月初的資料顯示,全球約有165種疫苗處於試驗階段,26種進入臨牀試驗,6種已處於三期臨牀試驗階段,其中3種來自中國,英國和美國分別有一款,以及一款由德美聯合研製。

特區政府預留了約100億元用作預訂疫苗;目前正測試的疫苗仍然欠缺最關鍵的數據,但不能夠等,因為一旦疫苗研製成功,各國都會搶購,香港必須盡快預訂。

非常時期動用公帑 何須瞻前顧後

醫學界預計疫苗在年底可以面世,政府先為老年人及醫護人員等接種,到普羅市民可以接種就要到明年第二、三季;換言之,在明年中之前疫情應會繼續困擾香港,經濟活動只能視乎疫情而調整!

政府資源的確有限,但證諸各國政府的應對策略,都是不惜一切保住就業和民生,避免民眾受到更大創傷;既要避免「病死」,但也要避免「餓死」!

公共財政資源有限,但我們的儲備仍足以支持12至13個月的開支,比起很多政府已經好得多。幫助香港人渡過難關,政府義不容辭,在非常時期,動用公帑何須瞻前顧後,畏首畏尾!大家擔心的,反而是:政府到底有沒有一套可盡快復常的計劃,令香港經濟可以早日復蘇?

註1:Danielle DiMartino Booth. ''The Fed Can't Let Bond Yields Fall to Zero.'' Bloomberg.com, Bloomberg, 10 Mar. 2020

註2:〈英國第二波疫情陰影下經濟重啟面臨重大挑戰〉,BBC中文網,2020年7月31日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0-09-23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