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博評】蘇蘭斯:抽iBond攻略

2020-10-07 09:06:01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08 17:31:05
蘇蘭斯

2015 年起於「香港輕新聞」開博評論時事。
2019 年成為香港電台一台「講東講西」節目招才計劃「才雋」,「哈林奭失眠」主持,在後不惑之年在多媒體界開展 Slasher 事業。
正職於航運物流公司總部,曾派駐國內工作五年,有豐富的商業機構管理經驗。善用案例類比,數據作理性持平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士、香港公開大學電子商貿碩士、美國麻省理工(MIT)供應鏈管理碩士。

https://www.facebook.com/lanceso

    香港政府繼2016年之後再推出與通脹掛勾債券(iBond),10月23日起接受市民申請。到底 iBond 是否值得投資?又有什麼能增加中簽機率的策略呢?

    首先,筆者整理了下表,總結2011至16年政府發行 iBond 時中簽機率。除首次推出時公眾不太理解引至吸引力不足,申請44手以下的投資者均全數配得iBond,而第二次推出時則申請4手以下皆可全數分配,其餘年份推出的iBond只保證分配在1-2手之間(運氣好或可分配多一手)。

    因為iBond是循環分配,多入簽申請並不會增加獲分配比例,大家今年又打算申請多少手呢?

    選擇銀行方面,在2016年,基本上所有銀行均做到「全免」,即申請、收息、入倉、存倉、到期收回本金等等全部免收費。

    但要留意,iBond 是可以經由銀行以債券形式賣出,或轉為證券經港交所買賣,除非銀行免除此一部份費用,不然的話,如果賣出證券的收溢價比債券少於1%,就無必要轉為證券出售,分分鐘此部份費用比額外收益還高,那麼就得不償失。

    更多:【懶人包】港府事隔4年重推iBond有2厘息?一文盡覽認購詳情

    政府指,iBond可提供一個可賺取穩定回報而又保本的投資選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社交帳號擷圖)

    「長揸」定「短炒」?

    按照以過往經驗,iBond 在發行後首個星期,在債券及證券市場皆可有3-5%的升幅,即獲配得 iBond 的投資者只要持有幾天然後賣出,便可以賺到幾個百分點,年化回報接近100%(一手賺三至五百元),可算是政府透過機構投資者「曲線派錢」給香港市民,就算手頭資金不多的人士亦值得抽 iBond,賺到的錢可以大吃一餐。

    對於流動資產有十萬美元以上的銀行高端客戶來說,必定有幾萬零錢存銀行,沒有短期用錢壓力,就可以考慮「長揸」直至到期。因為一定有機構投資者願意「接貨」,兩日內便可變現,iBond 的流動性比定期存款好,當到期前遇到有其他好的投資機會亦可很快將手頭的 iBond 變現。

    iBond 投資一日收一日息。債券跟股票不同,除債券價格外,買家要按日數付息予賣家,加上公開市場價格已經考慮高息,茲息率不會比定期存款或虛擬銀行好,散戶就不要追入。

    抽中機會有多大?

    65歲以上的銀髮族,今年還可以申請比iBond更著數的銀色債券,筆者個人估計,懂投資的銀髮族可能會留些「彈藥」投向銀色債券,申請 iBond 的銀髮族可能不多。

    加上社會事件影響部份人的參與意慾,在今日的社會風氣下,部分市民在消費、投資時會加入政治考慮。畢竟投資iBond 等同借錢給香港政府,筆者相信,不支持政府的香港市民當中應該大部份不會投資iBond。

    由於 iBond 只接受香港居民以自然人身份申請,公司及機構投資者都不合資格,筆者實在看不到任可原因今年申請iBond 的人數比2016年多(每人2手)。

    如果手頭比較充裕,可以試試全家總動員,每人申請 5-10手(每手一萬港元),除非免息,也千萬不要去借「孖展」。

    發佈於 投資博評
    By 2020-10-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