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William:轟六掛載空射反艦彈道導彈 現身轟炸機基地

2020-10-18 16:38:34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轟炸機返航片段的連續截圖,可見片段非PS過。(社交媒體擷圖)

昨天(10月17日) 內地網絡上忽然流出一個解放軍轟炸機降落的片段,片中的轟炸機機腹更掛載著一枚大型導彈!根據機型判斷,飛機屬轟6系列最新的「轟6N」型,而該導彈則極可能是一直盛傳的空射超音速反艦導彈鷹擊21型。

粗箭頭為疑似拍攝地點,而幼箭頭則是拍攝地與機場的相對位置。分析來自著名FB專頁Modern Chinese Warplane。(社交媒體擷圖)

及後經國外著名軍事研究者分析,拍攝地點應該是河南省內鄉縣一個軍用機場的跑道尾,而該機場是中部戰區解放軍空軍106旅的駐地,駐紮的正是轟6N型轟炸機!該旅是直屬中部戰區空軍(其他部隊則是分屬空軍機師團),而且暫時是唯一裝備N型機的部隊。事實上,由今年年初一些衛星照片顯示,該彈事實上早已開始試驗性部署,並已開發出專用的掛載工具。

由於轟6N來自TU-16,雖經重大改良,機身固定結構的相對位置未變,所以仍可來比較。由原照片中導彈相對位置推測,估計彈長約12米,但因為這類導彈通常有尾蓋或姿勢制禦用火箭引擎,以控制落下時的姿勢並在空中點火,所以導彈可能只有11公尺左右,長度和東風15B及17均很相近。(網絡圖片)

就現時所觀測,小弟認為有以下兩點:

1. 彈長11-12米,彈頭似仍是類似東風21D / 26B的雙錐體重返大氣層機動彈頭,不過主體火箭並未有這兩種彈道導彈粗壯。個人認為可能使用了新的火箭或以東風16短中程彈道導彈的的第一節火箭作為基礎;

有指此彈的滑翔彈頭是東風17所用者,然而彈頭看上去仍覺粗壯,且視頻截圖也有變形的機會,就等現存照片讓讀者比較比較了。(網絡圖片)

2. 基於協同作戰概念,這導彈雖然較小型,但反艦射程至少應能和東風21D(1800公里)或東風26B(2500公里)睇齊,才可起到協同戰術效果,或由不同方向對目標展開協同攻擊。

左圖是2016年初微博博主(也是國內軍事航空界較著名的科普者)angadow所貼出的反艦彈道導彈搭載機CG圖,原圖來自中央七台軍事新聞中閃過的畫面;右圖是去年軍事雜誌的CG圖。明顯左圖較接近現時流出照片,但彈身更長。(網絡圖片)

說到任務上,有網友指出這雖然具備相當高的超長程攻擊能力,甚至能較容易攻擊美軍第二島鏈內各重要基地,但本彈的職責仍乎仍是反艦 / 反航母。其攻擊模式和解放軍各類型反艦彈道導彈相類似,但由於轟炸機本身已賦與初始速度與高度,變相更節省燃料之餘,也能借轟炸機的航程延長射程,同時進一步加強導彈的隱匿性。事實上這種發射方式在1960年代曾流行過相當時間,只是因為彈體太笨重及當時普遍彈道導彈都只用慣性導航,飛機搭載無法給予足夠的初始射擊環境、從而影響命中精度而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

(PS:關於反艦彈道導彈運作原理與實況,可參考年前小弟拙著)

【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下)

【軍事博評】William: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發展狀況與真正用途(下)

  續上文: 可能的解決方法: 解決的方法不是沒有,不過成本不低也是事實。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更重要的...

 

早年美國試行以C-5A銀河式運輸機投擲民兵一型ICBM,實驗相當成功,但由於準備功夫相當多且比較笨重,且也影響導彈精度,所以沒有作進一步的推行。

一種偵察與目標指示型TU-16。論翼的位置, TU-16其實較接近上單翼。(網絡圖片)

轟六原設計始於1952年的蘇聯TU-16遠程轟炸機 / 導彈載機,歷史幾乎和TU-95及B-52一樣長,而且三者均是1952年首次試飛的。不過基於三者都是上/中單翼設計,加上原設計就有相當高的起落架,有空間於翼下 / 機腹掛載大型彈械、導彈及其他載具 / 雷達,故任務多樣也豐富得多。

因應時代變遷而改變任務用途的老將:成為16發巡航導彈(翼10發,機身彈艙6發)母機的TU-95 MS -16;B-52 60年代曾搭載空射彈道導彈天閃,至2018年開始則搭載新世代高超音速武器AGM-183A進行測試。未來B-52也是該彈的主要發射母機。(網絡圖片)

 

TU-95及B-52原本在70年代開始因不適合長距離高速 / 滲透式轟炸而落伍,但第二代巡航導彈(小型亞音速低空型)的興起,加上原有相當可怕的長航程,令它們得到「第二春」、成為掛載多枚巡航導彈的發射母機;而冷戰結束後國防預算大減,兩者後繼機的量產及進一步發展均受嚴重限制,它們更得到進一步的延壽,兩機最快都要2040年才開始退役,這時已距它們原型機試飛已達90年了。

TU-16後期型搭載的重型反艦導彈KSR-5,該機最多可搭載兩枚。(網絡圖片)

相對於兩個大塊頭,TU-16 約6500至7000公里的航程只相當於中遠程轟炸機,當年蘇聯也只作長程戰術轟炸、導彈搭載機及遠程目標指示機使用,且基本於2000年前就退役光光了,但其授權生產版的「兄弟」卻有折然不同的命運;中國於1959年和蘇聯簽署了授權生產協議,並由西安飛機公司負責生產。基於技術落後及中蘇交惡,令很多原有協議都押後甚至取消,中國首架自產版的TU-16要到1968年才試飛,及後即被命名為轟6,其亦長期承擔投擲核武的戰備任務,不過基於航程及載荷較一般重型戰略轟炸機相差甚遠,而且當時中國國防的真正威脅是近在咫尺的蘇聯遠東區,故其任務更多是對西伯利亞鐵路或集結中而準備進攻北方的蘇軍裝甲部隊發動核突擊。

1966年中國第一次氫彈試爆"六號試驗",就是由轟6型轟炸機進行投擲。(網絡圖片)

基於國防資源一直受限,直到2000年,轟6的換代一直都沒法進行,甚至連改良都只局限於局部的機載電子系統與雷達改良。直至2000年代初開始有足夠的資金下,陝飛才有全面改良轟6的方案。這方案除了修改駕駛艙及機載電子系統外,更在機體中加入更多新結構與複合材料,更重要的是將原有十分耗油的米庫林AM-3 / 渦噴8型型渦噴引擎更換成D-30KP2型渦扇引擎,不但推力增強,耗油率也下降了24%,其實用航程可達7000公里以上(有指甚至可達7500公里)。自2007年轟6K出廠後,即漸漸取代較舊的A至C型成為中遠程轟炸的主力。

轟6K與TU-16 最大差異是機首、增加了的掛架及更大型的進氣口。(網絡圖片)

現時搭載該導彈的轟6機型,被稱為轟6N型,除更新航電外,更重要是加裝空中受油管,能利用空中加油進一步延伸航程,或可在更內陸的基地出發而不用進行較危險的前進部署。不過本機更重要的改變在於將機腹彈艙取消、同時加大機身油箱之餘,更在機腹預留淺坑,用以掛載更大載荷。已知的大型載荷除空射反艦彈道導彈外,還包括無偵8型極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而事實上,本機還可能搭載小型空射運載火箭,方便在戰時進行快速補充作業,補充可能被擊毀的衛星,甚至發射反衛星武器進行反制作戰。

轟6N的另外兩個載荷:無偵8高空超音速偵察機及仍在細部設計中、現只得概念模型的空射運載火箭。(網絡圖片)

為適應以後二十至三十年的任務需要,現存B-52H將更換大型渦扇引擎四個,以提高推力及簡化維修工作。(網絡圖片)

二戰後的轟炸機由簡單的大載荷高單翼型,進化至高速突入、低空滲透以及隱身潛入,但第一代機中無論是B-52、TU-95還是基本性能次一級的轟6K/N,卻仍沒有退出時代,甚至還要服役多年。為何這些早已老舊到掉牙的老爺機仍能在二十一世紀發揮餘熱?無他,載具基本性能相當強(如大航程、掛載空間及可改進性),加上作為發射母機,無需過份突入敵方,只要把足夠彈葯「空運」至適當距離,就可成矣。

有趣的是,現時倒真的沒有把彈道導彈掛在機腹的轟炸機,倒是動畫中出現了一個。圖片來自《新世紀福音戰士電影版「序」》

By 2020-10-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