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百花齊放 盤點各國武器研發之路

2021-01-02 13:15:42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圖片來源:美國空軍

時值新年伊始,因為疫情和天氣原因,世界各地的軍事衝突似乎有所緩和。然而,平靜的表面下可能正醞釀新一波的事端,當再有戰事發生,你手中的武器幾乎決定了你的命運,從手榴彈到洲際導彈,都昭示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

武器是戰士的第二生命,各國軍隊的武器來源無非兩種:不是採購他國的成品,就是自己研發。現在世界上有武器研發能力的國不少,但是每個國家因為需求不同,武器研發的模式又各有不同,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各國研發武器的幾種思路。

美國海軍的構想與創意往往領先全球,並成為仿效的對像。上圖為眾人皆知的福特級,下圖則是法國新世代航母PANG的CG效果圖。(圖片來源:美國海軍與NAVAL GROUP/THALES)

美國的「潮流由我創」

美國歷來是強調「競爭」,強大的科研實力就是美國的優勢,美國依託其世界最大的科研基礎支撐,包括歐洲的眾多科研成果都可為美國所用,許多概念性新式武器誕生於美國,並引領世界發展的趨勢。

即使常規性武器,經過細微的技術升級或改造,用貨架產品組合形式,也可推出新的低成本「創新產品」。所以,自二戰以來,美國研發的武器基本代表著最前沿的科技。未來若干年,只要美國世界第一科技強國地位不變,美國的武器就是世界一流的,這是不容置疑的實力。

因為價格、未來戰略戰術方向舉旗不定,以及歷次戰爭中的龐大開支,美軍有些武器系統可以拖了三十多年仍未發展出所以然來,例如1990年代初期提出的SC-21導彈巡洋艦,斷斷續續了三十年,名字都改成CGX和LSC了,今天卻仍是論證階段,且預研經費剛好又給美國國會削了一大半,未來五年也會有11艘提康德列嘉級導彈巡洋艦轉預備役,恐怕2030年代所有提級退役了,新導彈巡洋艦還未有一艘建成。(照片來源:美國海軍)

 

 

然而,有利就有弊。美國擁有世界最強的科研基礎和最好的利用國際外包基礎,但是一旦點錯科技樹,很容易全盤走進誤區。近十幾年美國的多項武器研發都有過此類遭遇,比如:科曼奇直升機、十字軍自行火炮、DDG1000驅逐艦、瀕海戰鬥艦等等,這些耗費巨大的項目,未被市場接受,最終變成昨日黃花,白白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相對於其他兵種,真正領先世界潮流的可說是蘇聯的裝甲兵(至少是1980年代以前):首個引入複合裝甲、反應裝甲、環形自動裝填彈盤及三人車組等,每每領先西方水平。要嚴格考究的話,第三代主戰坦克的開山祖其實是蘇聯。當時北約能壓制蘇聯戰車的,大概只有較優秀的火控、空中對地支援能力以及.....戰術核導彈。圖為技術上可被視作初代第三代坦克的T-64A型。(圖片來源:Twitter)

蘇聯的「亦步亦趨」

蘇聯的發展模式就是「安排」。蘇聯是計劃經濟,一切都由政府機構統一安排,武器的研發也是一樣。雖然蘇聯的科技水準不遜於美國,只是國力和生產能力相對弱於美國,所以蘇聯只能發揮國家體制,對所有的武器研發進行大包大攬。尤其是在1950年後美蘇爭霸的40年間,最好的方法就是緊跟美國的思路。因此,當年蘇聯的很多武器都有個叫「XX斯基」的綽號,這個「XX」的首碼就是美國武器的名稱,因為這類武器太像美國的同類產品了。

被戲稱"戰斧斯基"的KH-55巡航導彈。不過依據俄方歷史資料,在美國開始巡航導彈計劃時,KH-55的設計工作已開始了一段時間。(照片來自globalsecurity.org)

 

 

蘇聯有著強大的科技基礎,在緊跟對手的前提下,可以保障武器性能不落後,而且舉國體制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但是缺點亦非常明顯,就是國家統籌安排,會導致制度僵硬,而長期跟隨對手的武器來研發,會讓自己的東西總是比對手慢半拍,也讓自己的科研人員變得缺乏開拓性、人浮於事。

編按:說蘇聯不重視隱身技術其實有點不妥,人稱「隱身科技之父」的前蘇聯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彼得·烏菲莫切夫 (Petr Ufimtsev),最大的貢獻在於發展出計算邊緣散射的「物理散射理論」(PTD,Physical Theory of Diffraction),不過過他是計算二維物體反射電磁波的規律,而且當時沒有能將規律變成3維模型演算公式旳電腦,蘇聯科學部門才將之當成一般物理學說看待。10年後美國設計人員就用當時剛出現的大型高速運算電腦,將二維推向三維並「反向」算出甚麼外形有助將電磁波散射減到最少。(圖片來源:連結)

 

 

事實上在早期,蘇聯立足於自己的基礎搞研發,創新性還是很強的。比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飛機隱身技術,最早就是蘇聯的科學家提出來的。但是蘇聯自身卻並不重視,僅僅是把它作為一篇論文束之高閣,反而是美國把這邊結論轉化成了產品。

雖說蘇聯解體了,但是時至今日,繼承了蘇聯遺產的俄羅斯,在武器研發的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機動性能強,號稱無段奱速前進後退,且號稱以四十多噸重量達到90式坦克防護水平(當然,有可能僅指前裝)的十式主戰坦克。不過超過1000萬美元的價格,甚至連陸自自己都吃不消,每年採購量只相當於一個坦克排。(圖片來自:連結)

日本的「精品軍工」

日本的軍事創新體制,某種意義上和中國傳統體制有些相似,講究一個「謀定而後動」,往往會以「文山會海」的方式,研討未來軍事方面的新需求、新方向,最後再由一個「國家隊」承包,集全國之力進行研製。比如,最近終於敲定的「次世代戰鬥機」方案,以及剛剛揭曉的「次世代反導驅逐艦」,都是經歷了十幾年的計劃和探討,在外界認為已經「凍過水」的時候終於定案。

F-2戰鬥機由論證到第一架量產型服役,也足足抱了19年,候選機型也搞了三個(即前翼大型三角翼版的F-18-2000、F-16戰隼加上前翼及美國提出加大機翼與滅少後掠角的敏捷隼),時間上的拖延也頗嚴重。(照片擷取自Youtube)

 

 

之所以如此,日本也是被逼無奈,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的軍事發展受到諸多限制,可以說日本的武器僅限於自給自足的,裝備的數量少,可以發揮「工匠精神」精打細磨地研發,所以日本的武器突出的就是一個字「貴」,除了自身需求,其他國家基本裝備不起的。

然而,日本技術實力底子頗厚,而且能享受到很優厚的研發條件,歐美各國對於日本在武器研發方面,並無太多的限制。但日本的缺點就是總體規模太小,武器又無法出口,直接導致了自研的武器造價昂貴,同時日本又受限於無法派兵海外(近幾年雖然有鬆綁,但還是缺乏實戰),所以日本武器在戰場上的實際效用無法知曉,亦讓人不可能忽視。

解放軍在軍事發展上還有另一個習慣,就是魔改,即把舊武器現代化到甚至不計工本的地步。過去軍費不足時,避免發展全新裝備,而是保留原有框架再將子裝備更新。直八L可說最極端的典型了,其只保留了引進的超黃蜂直升機的傳動系統、引擎及機身卻全改,變得更闊,升級成一種現代化中重型運輸直升機。(網絡圖片)

中國的「相容並蓄」

中國的武器研發路徑有個轉變過程,早期因為學習蘇聯,也是突出「國家一盤棋」,「舉國體制」下所有武器研發都由國家來統籌安排。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中國也開始學習西方的模式,嘗試科研市場與國家安排並舉的方式,走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武器研發進步神速,在一些項目上也確實追上甚至領先于世界水準,但是受限於起步時間晚,以及以前基礎弱,整體對比美國來說還是較大的差距,在市場行銷和部分基礎技術方面存在瓶頸,比如:發動機、晶片和一些高科技材料方面。

無人機領域是解放軍現時發展最快的軍事航空領域,而且每每有相當出眾的機型出現;同時這也反映出內地各航空設計所互相競爭卻有合作的情況;圖右是瀋飛無人機部門和成飛聯合研發、且計劃已進行12年的暗劍無人機,而且其定位是九十年代已提出,但波音這兩、三年才開始搞的「忠誠伙伴」戰鬥機支援無人機!圖右是瀋飛無人機部門自行研發的神雕巨型無人預警機。其搭載多波段雷達的共形天線,可於極高空向下偵察極小RCS的目標。(照片擷自YOUTUBE及中華網)

 

 

2000年以後,中國的武器研發模式,算是美日這兩種體制的結合。由於中國的武器裝備研製體系的基本盤比日本大得多,往往最後會發展成多個「國家隊」,各隊之間事實上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圍繞由決策機關確定的大項目展開研製。

相比之下,中國武器生產體係已形成自有的特點,早期,國內軟硬體廠商(現在發展到造車、造家電)的發展則是以「無序堆料」起步,最後經過市場篩選,幾個結合市場、技術和財務實力的大企業成為領軍者,後面又有一大片靠成本優勢生存的「跟風」者。

華強北模式似乎更有可能出現在出口市場上。解放軍軍備開發模式主要以不同開發團隊提供兩至三方案競爭,而落敗者有時並非不夠先進,有時反而可能太先進而影響生產與使用上的成本效益。不過這些設計並不會「浪費」,而多轉戰外貿市場,例如VT-5型戰車雖然和15式基本規格相同,但細部設計也有相當多差異,在車廠與不同國防工業廠聯結的情況下,這車在外銷版後變得更模組化,客戶可依自己財力在購買車體後選配不同裝甲、火控、引擎與副武裝系統。本車在最高級版本的情況下,裝甲比15式更厚更多樣化,射控更優良,更接近真正的MBT。 (GIF圖片來自央廣網)

 

 

說得具體點,也就像所謂的「深圳華強北模式」(商家廠家一體化商業網絡),本來,這種模式很難在軍事裝備方面運用,然而時代弄人,在目前國際上部分地區大亂的時代,又趕上今年疫情,全世界能夠及時供貨的供應商,未來幾年內可能就只有中國了……中國擁有世界最強的製造業基礎,而且近幾十年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資本的投入也加大。這樣一來,國內廠商將「華強北模式」運用到外貿武器的生產研發上,似乎也是順應了時事。

美蘇日中的四種模式可以說是各有優缺點,其實也是由各自的國情決定的。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很難說孰優孰劣,還是應了那句:「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1-0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