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發展氫彈?朝鮮的擁核之路

2021-01-19 17:28:58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2017年朝鮮方面首次公開的疑似次級型熱核武器構形。(朝中社)

 

1月9日,在朝鮮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所作的總結報告,對朝鮮的核能力建設進行了詳盡的闡述,表明「完成國家核力量建設大業,是在我們所追求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征程中,必須首先攻佔的戰略性制高點」。朝鮮的擁核問題,再次引起世人關注,對於金正恩的此次講話,不少文章分析認為,在經過多次核子試驗和遠端/洲際導彈試射後,朝鮮已經具備初步的核打擊能力,解決了對美國核打擊和威懾從無到有的問題。

此次大會報告提及核武器發展方面,表明朝鮮目前核力量的發展目標,已經轉向提高核武器的可靠性、生存能力和可信度。包括美國《紐約時報》等分析文章大都認為是如此,不過筆者以為,這一次金正恩的講話背後的意思,很可能是朝鮮不滿足於現在以原子彈作為國家戰略威懾,而是要發展更先進的武器——氫彈(熱核武器)

 

朝鮮寧邊核設施的大型Magnox石墨反應堆,除作為發電及社區供暖外,最重要是生產武器級鈈元素。區內還有濃縮鈾離心機及把鈈分離出燃料棒的的化學提煉裝置,現有朝鮮核武力都是以此為基礎的。由於這設施是1986年開始運作的,冷戰後美國也無法有效阻止了。(資料來源:Arms Control Works)

朝鮮氫彈「羅生門」

在談朝鮮氫彈這個問題前,先簡單瞭解一下氫彈是什麼,就能很好理解朝鮮擁有氫彈的迫切性。氫彈,核武器的一種,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D)、(T)等品質較輕原子的原子核,發生核聚變反應(熱核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聚變彈、熱核彈、熱核武器。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原子彈的威力通常為幾百至幾萬噸級TNT當量,氫彈的威力則可大至幾千萬噸級TNT當量。還可通過設計增強或減弱其某些殺傷破壞因素,其戰術技術性能比原子彈更好,用途也更廣泛。

其實發展氫彈一直都是朝鮮的核戰略目標。早在2016年,朝鮮方面就曾經宣佈自己完成了氫彈試驗,當時確實震驚世界,事發後美軍調動所有的情報系統,從衛星到飛機,將朝鮮的核子試驗基地情報全面分析研究後表示,沒收集到證據表明朝鮮的氫彈試驗成功。因此,當時大部分國際輿論都把朝鮮宣佈自己研究成功氫彈,作為朝方的一種訛詐手段來看待,但幾年過去後再回看,朝鮮此前的幾次核子試驗以及朝方的核政策,並非全是「詐彈」。

10月午夜閱兵當晚出現的火星15(下)和新ICBM及其發射車的比較。由彈頭艙外形可見,可能仍是單一大彈頭外形;若不是那種單一彈頭鈈彈,則有可能預備作為大型三相彈的戰鬥部。(網絡圖片)

 

朝鮮核彈的目標

朝鮮發展核武器為的就是對抗美國,而美國又遠在朝鮮國土的萬里之外,雖說現在朝鮮的洲際導彈和原子彈已經取得成功,但是受限於距離,假如朝鮮真的想打擊美國本土的話,單憑現有的原子彈和導彈還是有點勉強。原子彈和氫彈相比,體積和重量大得太多,依現在朝鮮的技術水準推測,如果朝方用核武器攻擊美國本土的話,只能做到一枚導彈裝一枚原子彈。一箭一彈對於美國的導彈攔截系統來說真是「小菜一碟」。可是如果換成氫彈的話,同樣威力的彈頭,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都比原子彈要小得多,這樣朝鮮的導彈就可以安裝多彈頭,彈頭數量增加了,美國的導彈攔截系統的成功率自然大大降低。

去年10月試射的北極星3型長程潛射導彈,其彈頭艙罩為朝鮮少見的半圓形,有專家指可能暗示此彈有搭載多彈頭的潛力。(朝中社刊出,超大軍事論壇轉載)

 

核武器不僅僅是人類有史以來威力最強大的武器,而且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昂貴的武器。參照美國去年的核武器開支,根據“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發佈的《2019年全球核武支出》報告顯示,在2019年,全球9個擁有核武器國家,核武支出總額達到729億美元,其中美國的核武支出約354億美元,大約占了全球總額的一半。

諾斯阿拉莫斯核研究中心的次臨界測試裝置。除核武日常儲存、維護外,這些次臨界核試驗(例如試爆極少量核裝葯),都是核武維持費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圖片)

 

美國的核武支出之所以這麼昂貴,除了維護核武器庫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維持核武技術人員,因為人才是最寶貴的。氫彈不僅有核威脅的作用,更重要的一點,這不僅僅是技術突破,還包括人員、技術以及設備維護的全面升級。

從目前世界上已經擁有氫彈國家(中美俄英法)的發展歷程來看,從原子彈到氫彈這是必然的。朝鮮也一樣,在千辛萬苦完成核武器以及導彈的研發以後,不可能就此解散自己的科研團隊,今後一定是追求「更大更強」,而氫彈作為核武器發展必經的階段,朝鮮想搞並且真的搞出來並不意外。

朝鮮第一次核試威力過小,有人認為是一次「噴嚏彈」(即核爆威力遠低於預期甚至無法起爆,原因通常是起爆不均勻或者壓力不足,只有少量核裝葯參與反應或者超臨界反應過早停止,導致威力大降,誇張起來甚至可能只爆了相當於數十公斤炸葯的當量。這是首個被拍到的「噴嚏彈」核試,當量只有190公噸 (原估計當量為1000公噸)。

朝鮮擁核的路徑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從此前朝鮮的核試驗也能看出端倪,朝鮮自2006年以來,一共進行過六次核子試驗。從各方面的資料來看,朝方2006年的第一次核子試驗,核爆當量僅相當於800噸TNT,比世界上任何擁核國家的第一次核爆炸當量都要小(註:甚至有情報機構指是噴嚏彈),而且距第二次核試驗相隔三年之久,很明顯,第一次屬於理論驗證性試驗。而2009年朝方的第二次核子試驗,爆炸當量達到3000—20000噸TNT,這次明顯屬於成功的試驗,達到1945年美國轟炸廣島的核彈「小男孩」的當量,也符合目前擁核國家第一次核試驗的水準。

豐溪里核試驗場,現時雖然已封鎖且部分坑道被人為炸塌,但朝鮮若想要再行核試也不是問題。(圖片來自三八線以北)

 

朝鮮前兩次核試驗都是正常的原子彈試驗,但是比較詭異的是,朝鮮從第三次核子試驗開始,技術風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2013年,朝鮮突然宣佈進行了一次核試驗,然而各國在對朝鮮核基地檢測後表示,現場沒有核物質出現,而且爆炸當量很小,僅僅幾千噸TNT的當量,甚至不少人認為,這是一次失敗的原子彈試驗。再到2016年,朝鮮第四次核試驗後,朝方宣佈自己掌握氫彈技術,這次核試驗從爆炸的當量來看是成功的,也得到美方的承認。但是美方堅持不認為這是一次氫彈爆炸,始終認為是原子彈。

隨後2016年和2017年,朝鮮接連進行了兩次成功的核子試驗。從朝鮮的這六次核子試驗結果來看,毫無疑問朝鮮已經掌握了成熟的核武器技術,唯一有疑問的,就是第三次現場沒有核物質的小當量試驗。

現代熱核武器(又可稱三相彈),其實是以一個小型核彈(鈈彈),引爆後其光輻射會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反射然後擠向次級彈芯(由鈾238包裹的氘化鋰),其超高壓令次級彈芯開始核融合,而放出的強中子輻射又會刺激鈾238發生激烈的裂變反應,所謂三相其實就是指「裂變-聚變-裂變」三個過程。(gif來自紀錄片"Dr. Teller's Very Large Bomb",來自連結)

 

筆者認為,朝方的第三次核子試驗並非如外界所言,是一次失敗的試驗,而是朝鮮方面在試驗氫彈的起爆器,通俗的說,就是氫彈的「扳機」。目前全世界氫彈的起爆,必須先引爆一顆彈體內的小型原子彈,讓彈體瞬間達到反應條件溫度,達到引爆氫彈的效果。這個引爆器可以說是氫彈研發的重中之重,做的不好就無法達到引爆氫彈的目的。這也是有先例的,印度自1974年完成了首次核試驗以來,這麼多年一直未能完成氫彈的試驗,關鍵的節點就是在氫彈的起爆器上無法突破。

印度的烈火五型長程彈道導彈。一般相信印度試爆過一次只有56千噸的熱核裝置,但國內技術似乎仍未能大量應用於核彈上,頂多只能視為助爆彈技術而已。(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從這次朝鮮勞動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公佈的報告來看,朝鮮未來主要的工作集中在三個方面:穩步推進正面突破戰略,就是要搞好國內經濟;全面擴大和發展對外關係,就是要理順對外關係,意味著朝鮮會慢慢開放;繼續增強國防自衛能力,就是朝鮮將繼續在核武器上加油努力。對這三點筆者的理解是,除了國內經濟和外交關係以外,朝鮮將發展多彈頭技術、新型戰略潛艇、高超聲速彈頭和氫彈這些核大國才掌握的相關技術。可以預見,東北亞地區短暫的和平局面,又將被一番新的軍事角力所替代。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1-1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