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航母殺手真面目 突防靠彈不靠機

2021-02-01 08:56:55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編按:日前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的羅斯福號戰鬥群同時,至少8架轟6K(每架理論上最多搭載四枚射程400公里以上的鷹擊12型空射反艦飛彈)在4架殲16掩護下,飛到國軍防空識別區西南方的空域並模擬向250海浬的美國航母戰鬥群發動導彈攻擊。不過就報道而言,其模擬攻擊好像是由說話指令下達,和日常指令及目標狀況由資料鏈傳達幾是兩回事,筆者在另一文章指出這更像公開喊話,來核實美軍資訊戰操作的方向。這更像一種諜報戰的攻防,情況有點像三年前中國海軍09IIIA型核潛艇明知日本西南海域島鏈的聽音陣列連美軍自己都不容易突破,還照樣抵近活動,目的很可能亦是刺探各日方與美軍各單位之通訊反應。不過美軍其後又澄清解放軍沒有進入到250海浬範圍,整件事也讓人感到很迷惑......(照片來自Twitter)

 

數日前美國羅斯福號航艦打擊群穿越巴士海峽航經臺灣海峽南部時,解放軍軍機亦在海峽南部空域活動,雙方儘管各自活動,但媒體報導繪聲繪影地指稱雙方展開對峙,此時美國富士比雜誌亦順勢報導評論,引述德國軍事研究專家魯普瑞特(Andreas Rupprecht)以及航空專家庫柏(Tom Cooper)觀點,依據冷戰時期蘇聯攻擊美國航母作戰構想,判斷共軍若是有意攻擊美國航艦,必須近百架轟炸機才能有效突破美國航艦空中防禦圈。

編按:鏈鋸戰術其實是要求艦載防空戰鬥機升空後衝到最佳的發射地點發射超遠程空對空導彈,以擊落載機,以在最遠距離攔截敵人的機隊與高速反艦導彈。F-14 的與鳳凰導彈的組合雖然組成艦隊最外層的防空圈,但同期蘇聯的轟炸機亦配備更遠射程的武器(KH-22M,射程超過600公里),F-14很難及時接近並發動攻擊。此時通用/西屋正研究實用射程更遠且是二級式的AAAM,但在研究完成前,蘇聯已解體,計劃也沒再發展下去了。(圖片來自USNI)

 

針對此種論調,首先必須提醒,當年傳聞美國航艦兵力為防禦蘇聯空中攻擊,以在空戰機為主力攔截來襲敵機,所構思出之「鏈鋸」(chainsaw)戰術,不但整個作戰儎臺與武器裝備都已經脫離當前現實狀況,同時此等戰術構想不僅是未曾歷經實戰考驗,甚至在當時都未被美國海軍高層接受,納入正式演訓中加以驗證,並且亦未顯現在任何美國航艦防空作戰準則或是作戰計畫;倒是在著名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所撰寫《紅色風暴崛起》(Red Storm Rising)中,成為相當驚悚之海上航艦編隊防空作戰篇章。

 

編按:《紅色風暴崛起》(Red Storm Rising)是湯姆克蘭西成名後第二部小說作品,也是其鮮有和其他作者合著的作品(另一名作者是同期名氣也不少的軍事小說及電腦遊戲作家拉瑞.龐德(Larry Bond)。作品是圍繞一場常規化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展開,其書也成為當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第一位。書中對於TU-22M(右)機群以KH-22型遠程重型反艦導彈如何擊潰北約航母戰鬥群並重傷尼米滋號、以及美軍核潛艇如何突破蘇軍北極防線發動巡航導彈突襲等情節又非常精彩而寫實的描述。不過可能由於沒有電影化,其日後的知名道比起湯姆克蘭西的雷恩三步曲就沒有那麼高知名度了。(照片來源:亞馬遜及VKO所拍攝)

 

其次亦要指出,對付航艦編隊戰法五花八門,而所謂航艦殺手此項用辭,其實是廣泛地涵蓋所有能夠有效攻擊航艦兵力之所有武器,甚至此等概念更進一步延伸至涵蓋承載此等武器之儎臺。面對強權所擁有之航艦兵力,相對弱勢國家無法發展同質兵力與其抗衡,因此就必須針對航艦本身體積龐大、運動能力受限以及本身自衛防護火力不盡理想等防禦上之罩門,發展出各式各樣反制武器,同時為能鼓舞本身士氣,因此紛紛將此等武器或是作戰儎臺冠上航艦殺手稱號,因此才讓此等用辭用語變得不可思議地浮濫四射。

 

編按:曾經早期中國買入的SS-N-22反艦導彈,以及後來艦射型雄三,都被吹噓成航母殺手。不過兩者都是船艦載台,而射程最多都是150-200公里之間,試問船艦又怎能在這個已進入航母戰鬥群防空圈一半的距離內發射導彈擊中航母呢?(照片來自Air Power Australia及國軍海軍FB)

純粹針對武器來說,就有反艦彈道導彈、超音速反艦導彈、智慧型水雷、雷射激光、動能武器、高速反艦魚雷以及遙控自殺無人機或無人快艇,再加上當年核子武器初問世時,所謂低當量戰術性核武,種類真是五花八門讓人看到眼花撩亂。而攜帶前述各項武器之水面艦、快艇、轟炸機、戰轟機、潛艦或是陸基發射陣地以及鐵公路機動儎臺,有時亦能順勢混個各航艦殺手稱號,在媒體上被吹噓一下。 

編按:正在進入南海的羅斯福號戰鬥群的留影。遏制航母戰鬥群的行動往往都是反制美軍介入區域事務的重要戰略要求。(照片來自羅斯福號的FB專頁)

 

正是因為此項用辭相當粗糙,所以許多媒體報導或是評論到最後連作者本身都搞不清楚,假若真有航艦殺手究竟是應當指武器還是儎臺。這就好像是某個醜男人開個超級跑車與美眉廝混,順利地把妞兒給騙上床,究竟對方是看上那個醜男,還是因為那部超級跑車所暗示之身家財富呢?只要思考福克蘭戰爭時,阿根廷海軍擊沉英國皇家海軍雪菲爾號戰艦,結果是超級軍旗戰機獲得肯定,還是飛魚反艦飛彈在國際軍備市場行情大漲,就應該能夠想通這個道理。

編按:冷戰後仍然在役的B-1B,雖然仍是高性能戰略轟炸機,但妥善率也是當年美軍中少有的「低」,美軍甚至是想盡快讓它除役,以迎接性能更強的B-21轟炸機。不過藉著較低的RCS及比較好的超音速能力,本機仍被使用作為距外投射長程反艦巡航導彈LRASM(現時反艦模式射程大約500公里)的載機。(照片來源:美國空軍)

 

其實突破空防整體概念早就有所更新,基本上採取飽和攻擊讓對方無法招架,或是隱匿本身行動讓對方措手不及之基本概念並未改變。但是飽和攻擊是藉由增加遠距導引武器各個批次攻擊數量,而非增加承載前述武器之空中儎臺數量,這是最為重要之理念調整。同時為隱匿本身行動讓對方措手不及,亦是在增加導引武器投射距離、飛行速度、運動軌跡以及抗干擾能力等面向上下功夫,而不是去加強儎臺本身之運動性能,以便突破假想敵之空防攔截網。

其實從美國空軍預計將B-1槍騎兵戰略轟炸機(B-1 Lancer)逐步除役,但卻在同時進行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B-52 Stratofortress)之更新延壽計畫,就是在證明前述突破空防係靠空對地導彈而非儎臺之觀點。特別是B-1超音速轟炸機本身維護預算與執行任務成本,都讓其無法與B-52相互匹敵。而空對地導引武器射程愈來愈遠,讓能夠低空飛行突破敵方空防攔截網之空中儎臺,喪失能夠大顯身手舞臺,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亦讓其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編按:轟6現時對解放軍最大的價值,仍然是其掛載大型與超大型彈械的能力,例如若使用轟6I的空射反艦彈道導彈發動攻擊,則轟6I載機根本不用突破航艦防空圈,甚至還能遠在防空圈外1000公里以不同方向發射。(網絡圖片)

 

所以當空中儎臺不斷在增加彈藥承載量,或是增加導引武器掛架時,而不是投注重金發展飛行性能優越之新式儎臺,其實就可以證明整個反制航艦之作戰構想是在增加導引武器突破航艦防空能力,而非藉由空中儎臺飛航能力來突破防禦,此時去論證共軍需要百架轟炸機才能突破美軍航艦空防圈,顯然是沒有搞清楚整個問題核心所在。

研究軍事問題必須看出真正關鍵所在;有人問摩托車是否為危險之交通工具,其實真正答案是摩托車本身並不危險,所有發生車禍最主要關鍵是在摩托車騎士本身危險駕駛所致。所以航母殺手究竟是武器亦或是承載這些武器之儎臺或是發射陣地,答案就再明顯不過囉!假若評論者最後計算出必須千彈齊射萬彈齊發還有點道理,但若到現在還認為要百架戰機,顯然作者是比較適合寫戰爭小說

 

作者張競先生簡介: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2-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