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張利:內企進軍香港金融服務領域添新風險

2021-02-18 11:10:19

 

2102181中環天星碼頭(維基百科圖片)


近年在報章上不時見到有內地企業收購香港公司的新聞報道。踏入2021年,有兩宗相關的併購新聞尤為港人關注,一是在深圳上市的順豐上周斥資175億元,收購了本港上市公司嘉里物流的51.8%股權,成為其大股東;二是經營逾82年的老牌報業集團星島第三度易主,內地房地產企業佳兆主「太子女」郭曉亭購入星島大股東何柱國的大部分股份,成為星島最大股東。


平心而論,隨著中國崛起,越來越多中資企業到海外併購,已是必然的趨勢。過去兩年,香港社會在社會運動和疫情衝擊之下,許多公司出現經營困難,面臨著倒閉的危機。內企在此之際出手併購港企,往往可以在低價成功接盤。


更為重要的是,許多內地企業收購香港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把香港作為集團一個對外拓展業務的「橋頭堡」。對內地企業來說,一方面可以吸收香港專業的企業管治文化及業務水準,另一方面又可以借機擴大在香港市場版圖,進而快速打通海外市場,可謂一舉兩得。難怪近年很多內地企業都蠢蠢欲動,準備收購一些有潛力的香港公司。


但不得不說的是,雖說內企併購港企確實是大多數有利可圖,但若是收購香港金融服務領域方面的公司,恐怕會面臨著新的風險。此因中美關係在過去兩三年欠佳,美國政府不斷加緊管控中國企業,尤其是具有內地背景的香港企業。這也令一些內地企業旗下的香港金融服務子公司,在國際上難以大展拳腳,令母公司通過香港平台進軍國際市場的如意算盤無法打響。


事實上,綜觀內企過往兩次收購港資銀行的經驗,效益也未必太大。如廣州市國資委旗下的越秀企業和越秀金融2013年以116.44億元收購香港創興銀行的75%股權,就被市場認定估值不當會帶來高溢價風險。後來越秀完成收購創興銀行交易後至今,也如市場一些人預料無法產生巨大的投資回報,沒有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火花。箇中原因,正是因為中港兩地存在文化差異,越秀在併購創興後在香港市場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


自從08年金融海嘯以來,全球銀行業持續在超低息環境下營運,加上新冠肺炎肆虐,銀行業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昔日行業輝煌的景象早已不復再。內企若有意進軍香港金融服務領域,應該做好詳細的規劃。

 

張利/時事評論員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2-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