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儲備足以應付財赤 公共開支方為隱憂

2021-02-24 11:07:14 最後更新日期:2021-02-24 11:13:49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102241陳茂波FB圖片

財政司長陳茂波今天發表《財政預算案》,執筆時未知其內容,但據媒體事前報道,除了破紀錄的財政赤字,以及財政司長反覆強調的「睇餸食飯」、「不會再加甜(派糖)」之外,其他都乏善足陳,看來今天的預算案難有什麼大動作,只是另一份政府流水帳報告而已。

回歸後財爺角色不斷「淡化」

回歸以來,行政機關以特首為「核心」,重大政策皆出自行政長官,財政司長職責主要是為特首的施政提供財政支持,其他可發揮的空間已不多。港英年代的財爺還有機會提出一些理財哲學、公共財政策略等跟公眾討論,但回歸之後財爺角色不斷「淡化」,儼然如政府的掌櫃,預算案內充斥的都只是一堆加加減減的數字,讀來相當乏味。

曾蔭權是第一任特區財政司長,他任內主要應付九七金融風暴、力拼國際大鱷、重整風暴之後的金融市場。

第二任梁錦松面對的是政府財赤、儲備不斷下降,當時不少評論都認為香港已陷入「結構性赤字」,財政儲備很快就會花光;梁錦松任內主要工作就是大力撙節政府開支,包括公務員減薪。

第三任唐英年在上任時香港經濟正逐步復蘇,「結構性財赤」的威脅已告解除,他建議開徵消費稅、擴闊稅基,令政府收入更穩定,但建議最後無法落實,然而他任內取消遺產稅,減紅酒稅,而曾俊華接任後不久取消了紅酒稅,卻促成了本地資產管理業務興旺,以及打造了香港成為紅酒貿易中心,算是做出了一些成績。

第四任財爺曾俊華在任近10年,經常被批評為不作為、沒有建樹,但他任內房地產蓬勃興旺,令政府庫房積累了龐大盈餘。曾俊華在2017年角逐特首,當時不少人痛斥他在任時毫無建樹,只是一個守財奴!誰不知過去兩年本地經濟停滯不前,去年更受新冠疫情重創,如果不是過去10年積聚了巨額財儲,政府怎能應付幾輪紓困計劃兼向全民派錢,庫房卻仍「剩下」約8000億元?試問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地方可以如此?

第五任陳茂波承接的,是一個財政狀况非常穩健的庫房——財多好辦事,他不需要為「財政是否穩健」的問題操心,內地又積極支持香港繼續成為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科創中心;條件已經具備,香港理應可以來一次「再出發」,探索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林鄭特首在2017年曾經表示,對過去香港一段時間經濟只錄得低增長「不甘心」。本屆政府上任之初,2018年的GDP錄得約3%增長,到2019年已錄得負數(GDP增長-1.2%)。九七回歸之後香港出現過兩次負增長,一次是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增長-5.9%),另一次是雷曼危機觸發金融海嘯之後的2009年(增長-2.5%),兩次負增長皆因金融風暴來襲造成,但都只是維持一年,翌年即告恢復。現在2019年錄得負增長之後,2020年亦如是(GDP下跌幅度,有預計達6%至7%)。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這是回歸以來未發生過的。

財富理應用作解港人燃眉之急

以香港的財政實力,足以應付連續兩年的負增長。目前除了財政儲備尚有8000億元,外匯儲備則有4916億美元(至去年12月底止)。外匯儲備主要用作支持港元,現在的外匯儲備資產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的7倍,即使略為調低倍數,港元仍相當穩健,但可釋出的儲備金額十分可觀。據《外匯基金條例》第8條,若能符合某些條件,財政司長可以把外匯基金轉撥入政府一般收入內(用作穩定金融體系、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等)。

香港財力充裕,是過去幾十年經濟繁榮的成果,好景時積累的財富,遇上當前香港「百年未遇」的困境,理應用作解香港人燃眉之急;目前最需協助的,就是一批失業人士。失業率急升,加上政府保就業計劃在去年11月底結束,撐不下去的企業將陸續結業,失業問題短期內難望改善。政府坐擁8000億元財政儲備,對提供短期失業援助為何仍猶豫不決?工會和政黨都不斷建議設失業援助,惟政府一而再地公開否決,實在令人不解。

長久以來,保就業就能保社會穩定,低失業率、大部分勞工階層「有工開」,是香港過去經歷了多次政治震盪,但社會仍然可保持穩定的主因。現在香港的社會怨氣仍未過去,當前的平靜只是因限聚令及其他抗疫措施,令群眾聚集難以成事。失業率高企是社會隱患,隨時會觸發危機,特區政府官員卻一直漠視問題的嚴重性,令市民覺得政府不恤民困,對失業的勞工階層「見死不救」!

上流機會減 很多人要更多保障

香港政局去年出現大變,中央加速落實「全面管治權」,《港區國安法》通過之後,香港受到美國制裁,國際環境相當不利。香港一直以來賴以維持經濟增長的強項,是一邊背靠祖國、一邊接通世界,左右逢源,即使經濟遇上什麼挫折,很快就可以恢復元氣,再造另一個繁榮期。自由開放的經濟體系,令香港人可以憑努力、把握機會積累財富,不靠政府也可以自力更生。

可是,這種靠自己向上爬的機會愈來愈少,要靠政府的情况卻愈來愈多。香港的低稅和簡單稅制,鼓勵香港人創富,貫徹了藏富於民的原則。財富再分配主要靠公屋、公共醫療、免費教育等,勞工階層有了基本保障,部分人可以逐步晉身中產,進入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

可是近20年情况逆轉,打工仔薪金增幅慢、向上流動機會大減,沒有物業的港人跟有產階級的財富差距愈拉愈大,很多人需要政府提供更多保障,例如退休計劃、失業援助,還有一直以來需求都極大的公營房屋,才能保住穩定的生活!

政府要在開拓收入上動腦筋

財政預算案經常提及的是公共開支佔預算案比例一直上升,政府要嚴格控制;但是,公共開支上升是否可以控制得住?事實上,公共開支不斷增加是香港經濟結構轉變的結果,低收入階層數目不斷增加,他們都需要政府提供各種補貼和支援,因此公共開支必定會繼續上升。政府要考慮的,是應否在開拓政府收入上動腦筋,應付公共服務的需求。

傳統智慧認為低稅制是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然而近年崛起的北歐五國卻是高稅、高福利國家,但無論競爭力和人民「幸福感」都排在全球前列()。

香港的公共財政,是否要來一次重新思考和檢視?

 

註:參考George Lakey, Viking Economics: How the Scandinavians Got It Right-and How We Can, Too, 2016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2-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