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半導體產業脫鈎:台灣左右逢源

2020-11-30 18:19:38
五郎

評論員,關注戰略問題、軍事歷史、軍事裝備。

目前,中國國產硅基晶片最先進的製程仍停留在14納米,而台灣台積的3納米製程晶圓廠已於年動工興建。(中芯國際網站圖片)

【香港輕新聞】續商品貿易戰後,中美關係並未有因美國政府即將換屆而緩和,在科技領域,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圍堵似乎仍進一步加強。繼圍堵華為之後,早前美國政府進一步制裁中國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要求各公司供貨給中芯須先獲得許可。而上周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修改《出口管理條例》,在「軍事最終用戶(Military End-User,MEU)」清單中,將中國89家企業例為MEU,其中包括全球最大元器件代理:艾睿電子全資附屬子公司艾睿電子亞太集團(Arrow Asia Pac)。

據台灣《科技新報》27日報道,此次美國商務部將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器件代理商艾睿電子旗下負責亞洲業務的艾睿亞太(Arrow Asia)也被列在軍事最終用戶清單之中,將可能引起晶片分銷業的震動。艾睿亞太對中國來講,是很重要半導體元件代理商。雖然艾睿亞太是被列入MEU清單中,但並非徹底禁止其業務,只是會以更嚴格的標準檢視,受限範圍較實體清單小,但仍然令下游的半導體廠商相當緊張。

面對美國瞄準中國產業升級中的軟肋——半導體產業——來打擊,全球半導體產業結構大有率先「脫鈎」可能,中國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在未來五年投入10萬億人民幣規模來投資半導體產業,使半導體產業能實現完全國產化擺脫美國的圍堵。另一邊廂,美國國會也有提出為半導體生產建立有效激勵措施,以及在美國建立晶圓代工廠等法案,希望振興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

台灣作為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廠、晶圓生產基地,面對中美兩國在半導體產業的相爭局面,各大廠商憑藉優勢的技術能力,短期內中美兩國都離不開台灣半導體的供應,大有左右逢源之勢,從中美相爭的局面中獲益。

台灣半導體產業左右逢源

據台灣《科技網》報道,中美貿易衝突將國際半導體大廠夾在戰場中間,被迫展開供應鏈調整,以降低營運風險,如美國高通(Qualcomm)就逐步擴大與台廠合作,將原來給予大陸半導體代工廠的訂單轉移至台灣廠商;加上5G應用晶片的需求猛增,高通亦加大台灣代工廠的訂貨量。

另一邊廂,中國供應鏈因技術不足而缺席的領域,如IP設計服務,在中國全面去美化趨勢下,對台相關供應鏈帶來新訂單,例如最有可能取代ARM架構、目前仍在起步中的開放架構RISC-V,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的晶心科近期從中國客戶獲得新訂單比重明顯加大。

而中國客戶比重本來就較高的IC設計服務方面,台廠與大陸廠間的合作就變得更緊密合作。另外,由於中國擴大對三星電子14納米(nm)以上製程的需求,也使得與三星合作的下游台廠受惠。

報道稱,市場預期儘管美國大選落幕,中美角力戰仍將持續,去美化、去中化態勢不會改變,台灣半導體產業在多個領域仍具研發技術優勢紅利,均有中國、美國現階段所需資源,台半導體供應鏈顯見「雙邊釋單效應」,坐收中美相爭的「漁利」。

業績增長強勁

另據台灣《數位時代》引述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IC Insights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台積電今年營收可望達454.2億美元,續居全球第三大半導體廠,僅次英特爾(Intel)的738.94億美元與三星604.82億美元,但年增長卻高達31%,遠高於前兩者的4%及9% 增長。所以今年台積電的股價亦大幅上升,從年初的約330元新台幣升至今日收市的480元新台幣,總市值接近12萬億新台幣,約合3.26萬億港元。

而去年分別名列第十六、十八名的台灣廠聯發科及超微半導體,今年營收分別較去年大幅成長35%、41%,達到107.81億、95.19億美元,排名也大幅躍進,分別排名全球第11及第15名。

IC Insights指出,今年全球經濟受到疫情影響,大幅衰退。但同時,疫情也加速全球數位轉型,帶動半導體市場需求強勁成長,預估今年全球前十五大半導體廠整體營收共將達3554.18億美元,年增13%。

中美產業「脫鈎」之後如何發展?

今年9月,台積電蕫事長劉德音出席SEMICON TAIWAN 2020的大師論壇時表示,過去半導體產業訊息流通非常的自由,但隨著地緣政治議題,尤其中國和美國都致力於籌建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以後半導體產業訊息的流通就不會像過去方便、自由且全面了,成本可能跟著墊高,為此,(台灣)廠商必須致力於創新,以及強化自我的技術能力。

劉德音說,半導體製程的進一步縮小讓能源效率提升。半導體要持續創新,就得讓製程持續縮小,這將使得運算效能提升、功耗降低,每兩年能源效能可以倍增,這需要供應鏈所有廠商合作,像是需要EUV(極紫外光微影製程)設備廠商的幫忙、材料的創新、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廠商的協助等。

發佈於 科學新知
By 2020-11-3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