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Pklok﹕網店與實體店並駕齊驅的時代

2021-03-11 13:14:10 最後更新日期:2021-03-11 14:17:04
pklok

修讀新聞傳播系學生,未曾有一股改變世界的作氣,但寄望以所知所能分享自己看法,或許不是見解獨到,仍盼我的文字與聲音在社會中可有一番作為。

 

21031110Pixabay images

根據香港城市大學在2014年發布的《本港青年創業概況報告》,當時團隊訪問了500多名的青年,當中約七成表示有意創業,並透過互聯網先開始網店,作為創業的第一步,可以預示網店的趨勢,將會一觸即發。筆者的朋友是其中一位報告的受訪者,他也從當年的網店,發展至今天在荃灣的一個大型商場租下一個鋪位,經營了我們口中的「小店」,可謂順應這個潮流的佼佼者。

從報告發布至今,已有七年的時間,網購和新增的網店數目有增無減,難怪不時聞道人們會把網店與實體店作對比,認為前者可以在未來取代後者的經濟作用,甚至實體店佔零售市場的比例將會急劇萎縮,恐成為推高失業率的先兆。然而,筆者認為只要服務提供者能有計劃,善用兩者的平台,其實是互補的作用,兩者並無惡性競爭的關係。

線上和線下消費的互利作用

最近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當中預告,政府將向每名市民派發電子消費券,此舉如撇開是否屬紓困措施的討論,電子消費券確實讓線上和線下的消費,有了互利的作用。根據Mastercard在2017就研究全球消費者網購習慣的調查,當中本港大部分的受訪者,選擇網購的原因是方便和簡單的網購程序,這便可解釋近年消費模式改變的原因。因此,新興的網店和品牌,透過頻繁的線上交易,有效的售後服務,建立正面的口碑,為開設第一間的實體店,奠下契機。

可知,網店和實體店最大的不同,是宣傳對象的接觸面不同。實體店仿如跟周邊的客戶,成為溝通的橋樑,取代了以一段時間出售貨品的趨勢分析等滯後的資訊,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客戶的口味變化,從而更改商品的種類和數量,以迎合最多熟客的需求,屬於整體收入的「票倉」; 至於網店,不但為附近的客戶提供最新的資訊,更能打開「游離票」的消費潛力,以制訂長遠的銷售策略。

物流業在網購熱潮收益最大

眾知周知,網購的熱潮中收益最大的,必定是物流速遞業。單是2018年內地速遞的貨件量已超過500億,當中便創造了300萬多的工作職位。可見,網購的潮流在就業率方面起了相當大的正面作用。不過,也不能忽視到門市自取模式的作用,朋友解釋,當客人到門市取件時,正是迎來最好的宣傳機會,就客人網購的貨品,可以向客人提出周邊產品的資訊,既是針對性的推銷,又是命中率最高的行銷。

「有一次客人訂購了十多瓶的消毒洗手液,在等候同事到倉取貨時,我便介紹自動感應消毒液機,可以免去接觸其他物件的機會,進一步減低雙手沾染細菌風險,對於客人來說,可謂雙重保障,因此即場買一部試試看。」因此,網購的消費,在一定程度提升實體店周邊的產品銷售。

政府應該恰當處理安全風險

網店和實體店的經濟可謂雙向的,加上有政府的推動,無論商戶和大眾都受惠。根據《財政預算案》中提及,政府向每名市民派5,000元電子消費券,相信能為整體經濟提供增長的誘因。然而,涉及網上消費便牽涉交易平台的手續費和安全風險,如政府對此沒有恰當的處理,將不利商戶的銷售。就手續費而言,有關公司會向商戶的每宗交易總額收取1.5% 至3.9%費用,大大削弱商戶的使用意欲。同時,交易過程亦難免牽涉私人資料和消費習慣等私隱問題。政府需要增加市民的使用信心,並加大力度正視處理,否則措施只會徒勞無功,或惹來措施只能輔助大型連鎖店推高營業額的批評,而無助小店線上線下經營。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3-1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