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中美減排競賽是新版星球大戰?

2021-04-28 11:03:11 最後更新日期:2021-04-28 11:23:09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104281網絡圖片

美國在上周四、五召開全球氣候視像峰會,總統拜登邀請了兩位他的對頭人——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兩人最初都不置可否,但最終還是答應出席。

拜登減排雖進取 倘換總統恐翻盤

拜登上場之後對中國的強硬政策,並不下於其前任特朗普,但拜登也公開表明,有些議題可以跟中國合作的,將會繼續合作,而氣候問題是其中之一。習近平主席應邀,也在意料之內,正如BBC引述綠色和平駐北京的顧問李碩所言,中國在過去10年不斷改善及優化在氣候方面的國際評價,而在重要國際議題上,氣候問題是少有、可能令中國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議題(註1)。

美國現在要全方位跟中國競賽,氣候問題是全球重大議題,華府豈能讓中國獨領風騷?而且拜登競選時,把氣候議題作為他政綱主打項目之一,上周氣候峰會就成為他上任後實踐競選承諾的首場大型氣候活動。

但是,美國在對抗氣候變遷、承諾減排等問題上表現欠佳、立場搖擺不定,前總統特朗普一上任就單方面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並支持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政策,掃除一系列反污染法規!根據巴黎氣候協定,美國承諾在2005年的基礎上,到2025年減排26%至28%。

結果,拜登在上周氣候峰會上作出了新承諾,到2030年美國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50%至52%,比之前承諾多一倍。態度雖然進取,但拜登政府的承諾可信嗎?下屆大選如果新總統又翻盤,美國的減排目標可能再次落空,而出現這種情况的可能性並不低,特朗普就是記憶猶新的例子。

相比拜登的「勇進」,中國、印度等碳排放量大戶都沒有相應作出調整、提出更高的減排承諾,習近平主席在致辭中只重申,中國計劃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達到碳中和。

氣候經濟關節點 美國一定不能輸

事實上,各國在氣候峰會上所作的承諾都沒有約束力,美國如果再次反口,其他各國都莫奈之何!但如果要認真地實踐承諾,就要切實執行,關停大量以傳統石油、煤炭等為能源的工廠、電廠,並且投巨資開發新能源,淘汰以傳統能源為基礎的行業如運輸、發電等,對美國來說並不容許,對落後國家就更加困難,需要大量資金,也需先進國技術援助。

拜登的激進減排承諾就遭到公開質疑,《紐約時報》日前的文章指拜登的承諾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極為困難,需要對美國經濟和社會大刀闊斧改革,包括淘汰煤炭發電,以及以電動車取代現在以十萬計仍在路上使用的汽油車。文章並指美國的目標並未在法律上確立,拜登2.3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包括以千億美元計的減排政策開支)也尚未獲國會通過(註2)。

即使政治上阻力重重(對家共和黨主流都反對)、耗用的又是天文數字的經費,為何拜登政府仍興致勃勃、並且「破例」一定要邀請中國參與?美國媒體在氣候峰會前經常都問:美國既然要全面抗衡中國,在氣候問題上,中美又如何合作?

因氣候問題而衍生的氣候經濟學,是主宰全球未來幾十年的核心議題,它既有環境、生態、可持續發展等涉及人類福祉的終極議題,也有十分現實且「貼地」的經濟考量,其中牽涉多個行業,如交通運輸、電力、農業、科技、房地產、金融等。在氣候經濟上能夠領先,就可以穩居世界領導地位,在這關節點上,美國一定不能輸給中國。

除了不能輸,美國還要爭取主動,在減排進程上壓倒中國,一方面是為了顯示美國在國際上「負責任」、發揮帶頭作用、佔據道德高地;另一方面,如果中國減排進程追不上,就要承擔「污染地球」的責任、成為氣候災難的罪魁禍首。

表面跟中國合作 加碼施壓釀「兩難」

拜登在上周的氣候峰會上突然提升減排速度,就是要「顯示決心」拋離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白宮國家氣候顧問麥卡錫(Gina McCarthy)就曾經表示,華府將「敦促」中國訂立更嚴格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表面上要跟中國合作,但不放過任何針對中國的機會,華府的氣候政策顯然有更深的謀算。

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的28%,工業生產體系主要建立在傳統能源上,每年燃燒的煤炭佔全球使用量一半,要達到2060年碳中和目標絕不容易。以電力工業為例,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佔中國能源相關總排放量約51%,儘管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仍高度依賴煤電(佔2018年總供電量66%),並且仍然在建燃煤發電廠。如此進度,令人對中國的零碳排放目標能否如期實現打了個大問號(註3)。

對二氧化碳減排目標,中國一直都是提出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但沒有承諾什麼時候達到碳中和,習近平主席是在2020年9月22日出席第75屆聯合國大會時,才「突然」提出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聯大會議參加國都感到意外。習近平突然出招,原因是特朗普在同一場合表態不再遵守巴黎氣候協定的規限;美國退,中國就抓住機會,向全世界展示對全球氣候變化多作貢獻的擔當;可以說,氣候問題就此成為了中美競逐的一個新戰場。

從達峰到中和,發達國家的過渡期有60至70年,但中國只有30年時間,官媒也承認,十三五規劃要求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要下降15%,但在2020年,一些地區的能耗卻不降反升(註4)。

拜登上台之後反守為攻,美國在減排承諾上不斷加碼,將對中國造成巨大壓力。面對美國的高調承諾,中國如果沒有相應行動,就會成為「國際罪人」,但勉強而為,轉型配套跟不上,整個經濟產業鏈都會受到衝擊。

減排按「國情」行事 毋須被美牽鼻走

碳中和承諾,需要中國經濟徹底轉型,然而當前國際大氣候不利中國,美國和歐盟推動西方及其盟友與中國脫鈎;換言之,在沒有外力協助下,中國要依靠舊模式保住經濟增長,又要推動碳中和的新經濟模式,如果無法兼顧,有可能導致經濟和社會危機。

美蘇冷戰年代,美國以「星球大戰」計劃跟蘇聯競賽,步步進逼,一方面打科技戰,另一方面則打經濟消耗戰,目的是要令蘇聯窮於應付,最後敗在美國手下。現在看來,中國要維持原來的減排承諾已不容易,如果受到美國和歐盟壓力要加快減排速度,不但脫離現實,更有可能自陷危機。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氣候問題和新能源的分歧甚大,拜登的減排承諾加碼版能否貫徹落實,誰也說不準;對中國來說,更重要的是避免「星球大戰」式的惡性競賽,在減排政策上按「國情」行事,量力而為,毋須被美國牽着鼻子走。

 

註1:斯影,〈中美關係:習近平將出席美國全球氣候視像峰會 中美「氣候外交」能走多遠〉,BBC中文網,2021年4月22日

註2:Lisa Friedman: Amid Biden Climate Push, a Question Looms: Is America's Word Good? , New York Times, published at April 19, 2021; updated at April 22, 2021

註3:參考《中國實現碳中和的路徑建議》,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註4:孫秀艷,〈減排二氧化碳,中國按下快進鍵!〉,人民網,2020年9月30日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4-2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