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張競:您有必要擔心被火箭殘骸砸到嗎?

2021-05-09 21:21:05 最後更新日期:2021-05-10 14:40:32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FB IMG 1620568073149編按:經過近一星期圍繞地球公轉,燒完的長征五B第一級火箭最後於昨日上午10時24分在東地中海上空再入大氣層並燒毀包括燃料罐在內的絕大部分結構,濺著點為中印度洋地區迪戈加西亞群島以北。本文寫於重返大氣層前幾小時。(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資料)

 

您有必要擔心被長征五B火箭推進器第一級重返大氣層砸到嗎?

我認為針對這個事情,您必須要理解:

1.長征五B火箭發射升空入軌時,由於其整體結構採用一級半構型,每次發射時四具輔助助推火箭會先脫離,不進入軌道就墜回地面,通常透過計算都落入大洋或是無人海域。

AA2編按:長征5B採用一級半設計,這在運載火箭或軌道運送系統中其實很少見,穿機機及冷戰後停止研發的蘇聯能量號超重型火箭是其一。事實上,長征5B至少就設計而言是專為太空站發射而搞的,而且設置了至現時為止除穿梭機外最長的載荷艙。原本長5B也可以像長5一樣搞出一個較短的第二級以運載太空站,那芯一級也可提早在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前就濺落,然而由於太空站發射需要一定角度(與赤道夾角41.5度),而由文昌以這角度發射,那第一節有極大可能是砸向陸地!結果才搞出一支可以一同入軌的第一級,而由於太空站太重(21噸乾重再加1-2噸燃料及各類貨物),估計放出載荷時,燃料早已用盡,而且要調整已入軌且重達21噸的火箭,沒有足夠的燃料可也不是容易的事。(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資料) 

但是長征五B火箭第一級(芯一級)推進器都將和酬載一起進入軌道,但該級推進器在設計上缺乏自主離軌能力,因此每次執行發射任務中,入軌近地點都將低於200公里,以確保透過地球大氣層時進行氣動減速,讓其儘快重返大氣層,在重返過程中,藉由大氣層空氣磨擦升溫,將其結構絕大部份燃燒殆盡,期能避免對地面建物或人群產生損傷,但這種再入或是重返大氣層之過程與軌跡,並未受到導控,因此雖是刻意執行,但亦稱為無控(uncontrolled),但並非意外所發生之失控現象。

2. 該火箭結構重達21噸是怎麼算出來的?長征五B火箭第一級諸元如下:

總重 186,900公斤(412,000磅)

燃料重量 165,300公斤(364,400磅)

兩者相減之後為21,600公斤,因此結構重量為21噸。

 FB IMG 1620568268573長征5號及長征5B的比較。由於長征5號打上更高軌道,角度限制也較小,基本上發射後直向東飛,並在越過菲律賓後即可在西太平洋上空丟掉第一級無毒火箭。第一級火箭長33米閣5米,但軌質量只有21噸,單位密度其實很小,而且由於部分都是薄空罐子,在大氣層中其實更容易甚至更早會被燒毀。(網絡圖片)

3.不應稱此級火箭推進器為「殘骸」,因為那就是要拋棄後,利用重返大氣層過程加以銷毀,不再回收之「耗材」,定位必須清楚。

4. 這個過程以及設計,全球各個從事太空發射活動國家都是如此處理推進器燃料用盡所餘耗材,只不過對於西方國家所作所為,透過媒體報導後,刻意用辭藻加以美化,刻意不提會砸到頭。但對於中國大陸長征五B推進器重返大氣層,就拿出另套嘴臉與用辭,西方媒體虛偽欺騙讓人搖頭。

183736798 294216942258768 6372499400548943163 n編按:據外媒報道,去年長征5B首射重返大氣層後,跌落在西非科特迪瓦一條村莊的唯一一件「遺物」-一條12公尺長的喉管(其他的碎片都很細碎或根本找不著),不過張競先生仔細觀測後,發現其喉管上用上法藍盤(flange),似乎是一種普遍用於低壓液體輸送、且容許重覆更換的喉管,但火箭上用上液氫液氧運輸喉管,由於需承受極低溫及高壓,基本都是焊接的,法藍盤無法支撐,而且由於火箭只用一次,也沒有使用那麼重東西的必要,故他懷疑這東西根本和長征5B無關。(網絡圖片)

5. 我對於西方媒體宣稱2020年5月間上次發射長征五B火箭任務,其第一級推進器重返大氣層時,還有未被大氣層燒毀之管狀殘餘物落在象牙海岸,實在充滿懷疑。首先是那個管狀物不是只有一根,相互間還有利用法藍盤(flange)鎖螺絲加以連接,經過穿越大氣層磨擦燃燒高速墜落後,居然還能保持結構完整,那些製作導彈之軍備大企業會不趕快去搶奪,搞清楚其中所使用工藝與材質,您認為合理不合理?

其次是到目前為止,這個事情只有西方報導,中國大陸官方從未加以證實,假若真是大陸火箭砸下來,搞出新聞事件,會有可能完全不鳥不聞不問嗎?而且從報導之後,隨後就沒有下文,這是標準西方媒體抹黑手法,初次報導是疑似,隨後轉述時就變成真有其事,您難道不覺得應該有所懷疑嗎

FB IMG 1620568174564 1

編按:獵鷹9其中一發第二節在運行了相當時間後,原預定在上月初重返大氣層並調校在南太平洋一個概略的位置上觸海,但這火箭調校失敗,後更直接在夏威夷上空再入並於華盛頓州內墜地,而可能軌道及進入大氣的角度和之前有差異的關係,有似乎是複合材料製成的儲存罐並未完全銷毀並直接砸在地,不過當時的媒體就輕描淡寫得多了。(網絡圖片及the Verge)

 

 

6. 西方媒體放話打擊中國大陸航天事業,其實不是新鮮事,多年來造謠不斷,但中國大陸還是在國際衛星商業發射市場站穩腳步,對於大陸衛星發射作業相關保險費率也不比他方高,其實就證明一切,也證明大陸航天科技在商業市場之競爭力,不是幾則西方報導,或是湊熱鬧跟進隨之起舞附和就能打垮。

最後還是要說,怪事年年有,去年此時西方媒體也在對大陸航天活動大放謠言,當時我還分析過,再將聯結資料貼出來,讓大家再看一次!(連結)

不要杞人憂天,寧可去買獎券,中獎機率比被被長征五B發射火箭砸中還高很多。

ASQWQ1編按:有人指責中國很遲才公報準確的再入點,不過必須留意的是,繞地軌道因為大氣層外層的熱成層仍有極少量空氣粒子,且粒子密度會隨日照率與太陽活動而變得不均或難以計算,故200公里以下高度的在軌物體繞地球轉的次數愈多,軌道誤差會愈來愈大,故就算之前外國計算的再入時間都經常改變,連早一天的計算都與實際相差接近5000公里,最準確的時間及地點數據,要在再入前最後階段才能計算出來。題外話,雖然外國部分火箭推進段若有足夠燃料,可以提早可控再入,但因為這誤差,他們最多只是能把火箭帶到南太平洋的「衛星墳場」區域,更精確的調控再入就沒有辦法了。(Photo credit: Aerospace.org)

 

 

 

文章刊載於作者面書專頁,輕新聞獲授權轉載。轉載文章不代表本報立場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5-09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