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急症室的福爾摩斯:由《拯救大兵雷恩》看緊急醫療分流

2021-06-06 18:05:36 最後更新日期:2023-03-23 15:30:14
急症室的福爾摩斯

急症室醫生、前政府飛行服務隊飛行醫生及作家。

 

 save圖為2018年九巴872線巴士翻側事故現場,地上的紅色及黃色膠墊,就是分流區不同嚴重傷勢傷者的等候位置。(YOUTUBE擷圖)

 

 

我是一名軍事愛好者,對軍事知識略知一二。

今天(6月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的D-day紀念日。1944年的歐洲,雖然已初現勝利的曙光,卻仍深陷第二次世界大戰連場惡戰的泥沼之中,烽火連天,餓殍遍野。為了紓緩東線蘇聯紅軍的壓力,盟軍決定在西邊開闢第二戰場,東西夾擊,令納粹德軍不能首尾相顧,藉此加速第三帝國的敗亡。

1944年6月6日清晨,盟軍集結在大西洋沿岸的數百艘戰艦和上千架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法國北部海岸諾曼第地區,發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由於事前對德軍的欺詐、偽裝工作做得好,加上盟軍擁有絕對的海、空戰力優勢,登陸作戰取得空前的成功。

ShotToRemember09PrivateRyan對於登陸諾曼底、尤其是衝擊奧馬哈海灘的士兵而言,造成最嚴重傷亡的是幾個直面灘頭的德軍機槍堡,單單這些以高射速MG-42機槍為主要火力的陣地,就造成盟軍接近3000人傷亡。情況甚至危險到有驅逐艦冒險突入至離岸不足1000碼的地方,以機砲和127MM艦砲直接對雕堡進行零距離掃射,才能有效鎮壓機槍堡(可惜這點沒有表現在電影中)。(《搶救大兵雷恩》劇照)

 

十個月後的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入納粹德國首都柏林,佔領國會大廈。第三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同日於柏林的地下掩體裹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簽署降書,納粹政權完全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事到此正式結束。

由荷里活影星湯漢斯領銜主演的戰爭鉅作《拯救大兵雷恩》講述的,就是諾曼第登陸戰中的故事。電影的場面浩大,戰鬥情節逼真,把波瀾壯闊的戰爭場景如實地呈現出來,是我其中一套最喜歡的戰爭電影。

 《拯救大兵雷恩》電影片段,18-45秒表現了粗略的戰場傷患分流內容。

 

 

我記得十多年前在電影院首次看這套戲時,當中一個被大部分人忽略的小情節卻即時勾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它與我有著密切的關係。下面節錄自電影的片段,展現了美軍軍醫於戰場上為傷兵進行分流的情景。這個分流的方式就是現在香港急症室的「分流制度」和大型意外事故現場的「野外分流制度」的始祖。這套分流制度也在大部分西方國家通用。

分流制度的本意,是在短時間內為病人或傷者進行病況評估,並根據病況的嚴重程度作出分類,以決定病者獲得搶救或診治的優先次序。

分流制度據說首先在一次大戰中的法國軍隊中出現,「分流」這個詞源自法文trier,英文則翻譯成triage。因此,香港急症室「分流站」的英文名稱就是「Triage station」。

SSq111編按:要說更早的話,最早期有實行的分流制度,來自拿破侖戰爭時首創野戰醫院及野戰救護車的法軍,或者更準確的是,在場的醫療兵究竟決定誰先上救護馬車後送開始。(照片結1結2) 

最初的法軍分流系統極為簡單,只是把傷兵概括地分為三類:

一. 無論接受何種形式的治療,都有很大機會生存下來的人。

二. 無論接受何種形式的治療,都有很大機會失救死亡的人。

三. 只有接受緊急搶救,結果才可能出現明顯分別的人。

 

 aerial view1944年6月盟軍於法國科唐坦半島建立的第八野戰醫院其中一個分院,收治諾曼底戰役中受傷的士兵。

 

這種分流方法背後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不難想像,一次大戰戰場上的交通工具極其短缺,而且運輸效率不高。要把衆多傷兵從子彈交錯、炮彈橫飛的前線運回戰地醫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這個過程中,甚至乎連負責搶救及運送傷員的部隊,也會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失。即使成功把傷員運送到戰地醫院,以當時落後的醫療技術和設備,無論軍醫如何盡力救治,大部分傷得較重的士兵都不太可能存活下來。這對戰場上有限的醫療資源來說,不啻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所以與其不加篩選地把所有傷兵向後回撤,不如把有限的醫療資源投放在合適的對象身上,反而能救活更多的傷兵,並使較為健壯的傷兵更快地重返戰場,補充戰力。這種情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因此,野戰分流制度仍然十分重要。

d41586 020 00502 w 18584082編按:事實上,就算是現今內科,在遇上超大規模疫症、重症病人太多而特殊醫療器材(如氧氣機、人工心肺 / 葉克膜)不足之時,也只能選擇將器官嚴重衰竭、生存希望很低的重症患者放棄,然後去救還有較大生存希望的患者。(照片來自Nature.com)

根據這種分流方式,第三類傷員是接受救治的優先對象,第一類次之,第二類最後。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代的分流制度和最初的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原意仍是一樣的,就是要合理地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使最多的病人受益。

我在2013年出版的第一本著作《急症室的福爾摩斯》中,已對本港的「分流制度」和「野外分流制度」作出詳細解釋,在此不再重複。

31134 RapidTriage 1

現時比較常用的急救四級分流制度,其中紅色等級是指不醒人事、持續出血、呼吸急促及脈搏微弱或紊亂等需接受緊急治療者的徵狀。右為2020年政府大型跨部門反恐救災演習「奪峰」中的緊急醫療分流區的照片。(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及香港警察FB)


 

 

文章來自作者FB專頁,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6-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