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邱世卿:寫在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會面之前

2021-06-18 23:12:21 最後更新日期:2021-06-19 18:30:27

 

putin2美國總統拜登,離開美國前往日內瓦前,已被共和黨對手嘲笑他不要半途打瞌睡..........(YOUTUBE截圖)

 

基於核子武器的互相保證毀滅,現代的大國競爭很難白熱化到進行一場熱核戰爭的地步,但不論是地緣政治還是國家利益的衝突,大國之間的矛盾與意識形態的紛爭,終究是要尋找某一種"戰場"來決定誰說了算。

從我的角度看,這場即將在日內瓦進行的美俄高峰會談,本質上就是一場會戰,只是沒有了硝煙與輻射線。當我在往下說之前,我想先談談公元前216年一場發生在義大利坎尼,羅馬軍隊與迦太基軍隊的會戰。

putin1相對來說在會面前更意氣風發的普京。其前面的助手似乎帶著核武手提包。(YOUTUBE截圖)

在這場會戰的前二年,處於弱勢的羅馬軍隊好不容易透過"費邊戰略(法比烏斯戰略)",一方面騷擾迦太基軍隊,同時又避免與迦太基軍隊進行任何大的會戰。由於迦太基是遠征軍,有補給上的壓力,於是費邊透過不斷的消耗,漸漸削弱了迦太基軍隊的實力。

112419 16編按:有選舉就有民粹,這由希臘民主選舉制度以來似乎就無可避免。眼見進入亞平寧半島、由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在特拉比亞會戰(Battle of the Trebia)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Battle of Lake Trasimene)大勝,前任獨裁官費邊採取了消耗戰略以消磨漢尼拔的軍隊。然而羅馬城人民急欲報仇,而且過去勝多敗少,本對這種消耗戰極為不滿。據史所載之前做過民選官 / 裁判官的瓦羅就是借其辯才及主戰立場贏得大量選票,當上公元前216年的執政官,甚至還能指揮四個軍團,直接埋下坎尼會戰慘敗的原因。(圖片來自連結)

儘管策略非常有效,但是當羅馬的軍力慢慢恢復之後,人們就開始忘記此前失敗的慘痛,開始質疑設定消耗戰略的執政官費邊,覺得他太過懦弱,不夠強硬。於是在內外交逼的政治情況下,費邊不得不離開,元老院改而選擇保盧斯以及瓦羅作為共同執政官,取代了費邊。

保盧斯以及法羅知道元老院想要什麼,也明白羅馬人民想要英雄,想要一場大的勝利。羅馬人想要快速的結束戰爭,透過一場決定性的會戰,以壓倒性的兵力解決與迦太基軍隊之間的長期戰爭。

 坎尼會戰講解。引誘欲戰的羅馬軍團漸漸深入迦太基軍的鉗形口袋中,然後被兩翼包抄,固言是漢尼拔的奇謀,但這其實亦是由民粹上腦,羅馬軍民躍躍欲戰的情緒所促成。

可是人們忘記了當初費邊之所以選擇消耗策略,並不是因為費邊軟弱,而是當時不論是在軍隊的實力或指揮能力上,羅馬軍隊都不是迦太基騎兵以及主帥漢尼拔的對手。坎尼會戰最終以羅馬的慘敗告終,執政官保盧斯以及八十名元老院的成員一起戰死沙場。羅馬軍團損失達80000人

我用這個例子是想解釋,美國這次與俄羅斯的高峰會,並不是在雙方有解決問題的善意基礎上會面,而是更像一場在外交戰場上的會戰,不論是議題的設定或是事前的交鋒,彼此都知道這是決定美俄之間未來幾年關係的重要戰場。

 1505198365408716 big編按:美國人的反俄情緒源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對蘇共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在冷戰時期不斷狀大,至冷戰後才有所和緩,不過美國以至西方一直對烏克蘭入歐精神上的支援,一直是美俄兩國的「心中刺」,尤其廣場革命後烏克蘭全面入歐及美國對烏軍事支援,被俄國視為觸犯一直以來「烏克蘭不可全面倒向西方」的底線,自此兩國關係急劇惡化至走向冰點。(圖片來自連結)

為什麼拜登-布林肯急於尋找機會?

我的觀察是,長久以來民主黨內反俄的聲浪已經開始對拜登的對俄羅斯政策不滿,甚至批評美國現在的外交政策與前總統川普並無不同,同樣都是採取綏靖、拖延的策略,對俄羅斯不夠勇敢。

Russian soldier俄國雖然現時GNP只有世界第九位(主因是這五六年來俄國貨幣對美元貶值),但其核武庫、豐富天然資源與農業、仍然強大的軍事工業與核工業,和歐洲的經濟紐帶、與中國的關係,以及仍保有對中、近東強大影響力,仍能令經濟尚未復原、內部極度撒裂且民粹當道,而且外要回擊中國挑戰的美國疲於奔命,左支右拙。(圖片來自連結)

 

當我看到美國媒體在新聞上撥放當年雷根與戈巴契夫的畫面時,頗有今夕是何夕之感。我不知道這次雙方在日內瓦峰會最終會達成甚麼共識,但我比較擔心會變成外交上的另一次坎尼會戰......一場主帥被國內民意強逼之下,挑選了一個不正確的時間與不正確的地點,與不正確的主帥進行一場看起來軍容壯盛,但事實上只有傲慢與一時之勇的戰爭(編按:即爭取不到什麼,反而令美國現屆政府在民望上再授挫敗)

 

文章原刊載於邱老師FACEBOOK,輕新聞獲授權轉載。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6-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