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無雙直傳:建制派要打好輿論戰 需先重構「共同想像」

2021-07-20 11:23:40 最後更新日期:2021-07-20 16:42:11
無雙直傳

學研社成員,著有《全球化多面體:我們如何面對》一書。生於政治家庭,由細到大經歷無數次大、小選戰,由派傳單、貼海報到運籌帷握,決勝帷幕之內。深感大江東去,浪淘盡,不如神遊張家界。既厭倦政治,又離不開政治。閒時只好提筆論政,如風花雪月。

amy本文筆者認為,建制派要打好輿論戰,必須重新構建中國和香港的「共同想像」(圖片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續上篇:【博評】建制派打不好輿論戰?齊來認識「峰終定律」與「認知作戰」

一般人會以為,「認知作戰」的目標就是讓人相信假訊息,如「太子站死了人」、「新屋嶺強姦」、「爆眼女」等等。但筆者認為,以上只是低手的做法,因為謊言被揭穿後,反而防礙了「認知作戰」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共同想像」與「解構」。

以色列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人類能主宰地球而不是其他動物,不只是因為人類的智力和工具的使用,而是人類能創造「共同想像」,從而能在「一樣的基準,一樣的價值」下,「大規模而靈活的合作」,因此,人類可以登上月球而其他動物沒有這種可能(註1)。

人類創造的「共同想像」,在不同時期也有變化,如圖騰、神話、宗教、國家、民族,以至各種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而最成功、最多人相信的「共同想像」就是金錢!因此,「共同想像」是維繫社會的支柱和基石。

至於「解構」則源於「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一般人會認為這只是單純的對結構的分解或拆除,但準確一點說,是「把事物或者符號拆解,再重新建構」(註2)。

例如,一個藝術家把一隻存放在一個玻璃箱內的手錶拆解,然後按照這個藝術家的意志在同一個玻璃箱內放置拆解出來的各個手錶零件,並把這個玻璃箱貼上藝術品名稱的標簽。那麼,這個玻璃箱便已由原來的存放工具遙身一變成為一件藝術品,手錶上各個零件都仍在,但它原來的計時功能失去了,這個「藝術品」到底是表達什麼,也就由觀眾用各自的主觀意識去解釋了。

52112 P3XFLZIi手錶被解構前的意義是「時間」,但被解構後意義就再沒有「時間」而變成另一樣可以重新解釋的東西(圖片來源:攝圖新視界

改變「共同想像」與重新「解構」是認知作戰的目標

以西方在香港的「認知作戰」為例,就是「解構」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個「共同想像」。首先,他們解構中國的國家體制,「愛國不等如愛黨」、「愛國不等如愛香港」,之後再將「香港」解構成「七十年代至九七前的香港」,因此「九七後的香港已不是香港」,即「香港」這個符號對於香港反對派群眾和建制派、以至大陸群眾根本不是同一個意義,因為大家已沒有共通的「共同想像」。

這個情況同樣發生在,「香港人是中國人」、「香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等等這些原有的共同想像中。這個情況也是民進黨在台灣推動台獨的手法。

既然人家可以解構,建制派也可「解構」。以先前解構手錶的例子,與其任由觀眾用各自的主觀意識去解釋拆解而成「藝術品」,可以將這件「藝術品」放到最顯眼的展示台,再上貼導賞內容,或者將術藝家製作過程作介紹,達到再「解構」的目的。其實很多價值連城的名畫,都是經過後世的多重「解構」才有今天的價值,不然梵高在世的時候應該就不會窮困潦倒而得精神病。

另外,為了減弱反對派群眾的認知偏差,亦要對反對派的「共同想像」進行解構,例如對反對派所共同想像的香港、民主定義、西方制度、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進行解構。單純地介紹中國歷史、共產黨和國家成就固然可以,但建制派更應該著重,重構香港和中國的聯繫、重構「中國和香港的共同想像」。

順帶一提,其實美國社會已對「美國」這個共同想像自行解構中,美國左派和美國右派群眾的「美國」,根本不是同一個「美國」。

宣傳必須聯繫群眾

筆者認為,若果建制派只是單純地改善宣傳技巧、推動中國歷史認識、介紹中國共產黨、推廣國家的成就等等,短期內的效果仍然是有限。當然,如果認真從教育入手,慢慢改正過來,情況是會扭轉的,但這已不是傳播策略了。而且上述的改善宣傳技巧方式,對大陸在國際上增強傳播能力亦毫無幫助。

筆者在此列舉幾個值得思考的事情。港鐵屯馬線在宋皇臺站展出400件宋元文物,就是活生生的文宣,說給大眾聽自古以來香港就是中國的一部份。而香港的考古遺址有200多個,單單是欣澳的鹿頸村遺址,文化堆積年代跨度就達4000年,先前的發掘已出土了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唐代以及明清時期的文物,但目前的發掘只有遺址面積的百分之一。香港考古學會的報告就建議在鹿頸建立考古公園,設立香港考古普及教育中心,但十年過去了,沒有任何進展(註3)。

說到要介紹中共,那麼中共和香港有什麼關係?如果沒有關係只是單純介紹中共那香港人怎會有共鳴?但事實上由中共領導的東江縱隊和港九獨立大隊,正是在日本侵略中國和香港時,在華南地區抗擊日軍的主力。2004年海防博物館就曾舉辦相關的展覽,有主題講座,甚至有「認識東江縱隊」的親子活動。但只是一個海防博物館的活動,這足夠嗎?

IMG 8831今年6月底至7月初,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土壤在香港展出時,同場安排了《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展覽中也有介紹幾所香港大學參與了中國科學技術研究的概況及成果。圖為香港理工大學參與的研究項目介紹。(圖片來源:輕新聞編輯部)

再談到國家的成就。一般會宣傳興建了如何了得的大橋,經濟上有什麼重大成就,但香港一般市民如何感受到呢?中國航天成就較為引起香港人的興趣,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訪港,以及早前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進行講座,月球土壤在香港展出等活動,固然增加香港人對國家成就的了解。但說到對香港人更有意義的,應該是香港理工大學科研人員為嫦娥五號研製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為天問一號研製「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以及研發新的地形測量及地貌分析方法等,這些與香港人為國家貢獻的事情更應該被加以宣傳。

重構中國和香港的共同想像

說到此,筆者只想指出一個見解,建制派要打好輿論戰,首先就要重構「中國和香港的共同想像」,不能只單純地介紹中國歷史,共產黨和國家成就,而是要以香港連繫為重心,來結合中國歷史,共產黨和國家成就,直至大部份的香港市民和大陸成功重構了雙方的「共同想像」,雙方所說的是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國家」,輿論戰的局面才會扭轉。

既然目標是重構「中國和香港的共同想像」,那如何具體做呢?以上所說的香港和中國的歷史,香港和中共的關係,香港有份參與國家建設的成就,全都是筆者先在上一篇博評中所說的正面峰值,是有機會讓香港市民對國家建立正確認知和印象的「關鍵時刻」(Moment of Truth, MOT)」。知道了這些「關鍵時刻」,那建制派應如何把握?應如何有效地擴大效果呢?還是只是如當年楊利偉訪港,形成了一個短暫的潮流,卻因為沒有持續性、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規劃而白白浪費了呢?這個我們在下一篇繼續談。

作者為學研社成員

 

參考資料:

註1.《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Homo Deus -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2017/01 哈拉瑞著/林俊宏譯

註2.《天天說解構,你真的明白解構到底是個啥嗎》PARTfolio - 藝術留學百科全書

註3.《鹿頸村遺址》  2021/07/09 am730 作者松花芥子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7-2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