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William:鄭州720洪災辯正 – 缺乏證據的指控是貪口爽?

2021-07-26 19:34:29 最後更新日期:2021-07-27 17:17:18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21814F京廣北隧道北向出口的汽車堆疊情況,這堆車已被計算進由隧道拖出來的200多輛汽車之一。(網絡圖片)

河南省近日因非颱風的極端天氣,造成嚴重水災,其中鄭州更在7月20日下午錄得49年以來中國大陸地區最大的每小時降雨紀錄,達到201.9毫米/時,並造成相當嚴重的人命和財產損失。當然,事件之後各種無視今次天災特殊性的報道/評論,缺乏實質證據及無法面對辯正的指責,甚至誇張也無視更多新出現資料的「胡扯」,其實也令人十分側目(不過,哪有一次不是如此呢)。以下會擇錄小弟見到的四個比較「奇幻」的報道或評論,加以辯正。

兒童網站 洩洪美景日前台北市翡翠水庫洩洪圖。只要洩出的洪水並沒有超過防洪道的流量標準,那洪水就不會越過防洪堤,也不會造成水災。鄭州暴雨當天,防洪河賈魯河雖有險情,但沒有崩堤報告。(圖片來源:臺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水浸其實是洩洪引發?

鄭州720洪災後,即有報道指鄭洲大城範圍內幾個水庫都因為前幾天的大雨,在20號當天無預警同時洩洪,本港一家號稱調查報道式的某媒體中國組更暗示常莊水庫洩洪就是鄭州水災的元兇。調查歸調查,不過他們的指控似乎無法面對以下實況:

1. 已知洩洪期間賈魯河並沒有收到任何防洪堤崩塌的報告,即未發生洪水越過河堤的跡象。

2. 這水庫由上午10:30開始連續排洪接近12小時,但並沒有對鄭州市的水災造成明顯影響。由當地民眾供詞、錄影片段及報告所知,雖然鄭州市於當天早上09:04發出紅色暴雨預警,但至下午2時前雨勢明顯較小,鄭州市中部、西部及北部一帶並沒有發生什麼水浸情況;市內出現嚴重水浸,至黃昏暴雨減弱,市內水位亦開始減退,水位升跌時間和暴雨時間重合,並未發現排洪對市內有直接影響。

218144092 10223470684148676 6190740342213316735 n鄭州720洪災中,最大降雨時間為下午4:00-5:00,雨量集中於市區。右圖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每小時雨量最大紀錄,頭10個有9個都是沿海城市、當中6個更是集中廣東地區,理論上來說,廣東地區應付暴雨天氣似乎更有經驗。(網絡圖片)

3. 當天下午的暴雨是集中在鄭州市區,接近1100平方公里,即是……相當於比香港更大面積的土地都有100毫米/時以上雨量,而更不幸的是,中心區最大降雨區就在金水、二七、管城回族區三區的交界(約100平方公里),而京廣北路隧道正正就在這區內。然而常莊水庫只是在這暴雨帶的邊緣,其集水區更不在暴雨區內,也未聞暴雨令水庫水量急增(集水區內的雨水,通常要幾日先全部流落水庫中)。

 21814C作為水庫洩洪河兼黃河泛濫時的去水河,已人工化的賈魯河,其河寬與河堤高度並不低。(圖片截自GOOGLE MAP,按下已可到達有關地點)

4. 就當他們算出的數據為真,就當每小時都是925個泳池的流量,即是1748250立方米,情況當極端到防洪堤全崩、所有水都噴進市區,假設受影響面積100平方公里(1億平方米),其徑流相當於雨量……17.48毫米 / 小時?那就只是小水浸而已!和201毫米 / 小時極端暴雨相比(不計台灣,破了全國紀錄),根本是小巫見大巫。

老實講,如果常莊水庫10時半後的巨洪全噴向市區(而這是不可能的),但只能造成局部地區影響,甚至不可能衝到去鄭州市中心;而它所造成對廣泛圍的影響,相比起201毫米的極端暴雨,更是小巫見大巫;另外排洪是必須的,尤其是水庫已滿,若再下大而出現滿瀉或潰壩的情況,那對鄭州而言才是大災難!不過,我不會指望部份傳媒從業員有這常識。

在此再要向某媒體中國組講:1. 做新聞這行不要過多無端的暗示;2. 小學數學非常重要;3. 多用GOOGLE MAP,不是自行想像!

21814下午3時鄭州大學附近,大雨下了約個多小時,但仍未見明顯水浸情況,然後暴兩在未來兩小時急劇惡化。(截取自BILIBILI影片,可按此觀看該影片) 

極端天氣可以用水利系統輕易解決?

我不是天氣專家,也不是那些不負責任的KOL,參詳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先生所言,當天的氣候是一種中型天氣,只覆蓋大約一個城市左右的範圍,既猛烈又難以預測,而且其強度在內陸而言可說完全嚇一跳!雖然鄭州市在前一天晚上及該早09:05發出過紅色暴雨預警,但照之前雨量及當地人所述,整過上午乃至中午,雨勢並不大(就10-20毫米左右),而大暴雨要2時左右才正式開始,3時進一步加強,至4時整個城區達到100毫米/小時以上、100平方公里中心區域更達到200毫米 / 小時以上的水平。

a14A事實上,剛經歷水災的德國,德國錫根大學的洪澇專家嚴森(Jürgen Jensen)教授明言:「這個降雨量太大了,強度太高了。我簡直難以想像。這已經不止是季風降雨了。一直開著水龍頭都無法造成這麼大的降雨量。基本上就是天空出現了一個不間斷的水簾。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的排水系統能應對這樣的情況」。(鍚根大學圖片,資料來自天下雜誌)

然而還是有人有點「不知天高地厚」地指若鄭州是建設了像東京一樣龐大的防洪工程,會有辦法防止這次事故發生(更奇怪的是有一份著名網媒還轉載了,那編採部人員的常識有點……),我真想不到有人在講水災時不講天氣又不講地埋:海邊城市和內陸平原城市在防洪基礎上本來就有很大分別(例如海岸城市可以利用地形迅速將水疏往低地或預設的溝渠、蓄洪池等,甚至部分可直接排入大河大海。然而鄭州市是平緩的內陸城市,且其城區比東京更大3.5倍(2194平方公里 vs 7507平方公里),市區也是其1.7倍(627平方公里 vs 1078.7平方公里),所需費用可達三倍以上。

L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的巨大蓄洪池,雖然巨大宏偉,但若指標不夠,那還是疏導不了超標的洪水。偏偏盲目崇拜者似乎永遠喜歡迴避數據這回事。(圖片來自)

而根據一則相當可信的CNN報道及數據,整個東京水利工程雖然宏大,但因為東京是平原,涵蓋地方其實更廣(達2200平方公里以上,兩個香港),故其實其排洪水平也只達到每小時50-75毫米的水準,即是……200毫米雨量噴下來都是遠超其能力所及!報道中更提到設計人員也想提升到更高水平,但因為成本太大而無力為之!事實上水利系統一直都需要面對成本效應的問題,而愈強的防洪設施,成本有機會是幾何級上升的。任何地方政府在此都要面對兩難:是否值得為一個不知何時才會面對的災難,而把極大量費用投放在極高防洪標準的工程?尤其是城市面積極大之時(香港之所有財力承受極高抵抗能力的市區防洪工程,主要是因為……市區總面積連人家1/3個區都沒有)。

然而有人就是繼續無視數據,奈何?

Screenshot 20210726 234251 Facebook不但部分博主無視數據,連記者都是這樣。有記者撰文指京廣北隧道之前的抽水設施不太好並於最近更新,似暗示有人偷工減料;然而正如之前德國洪澇專家所言,這暴雨大到幾乎所有單純人力、機械的防洪措施都沒有辦法抵受,亦即是說無論質素差還是可超過載150%運作,系統最終都會崩掉。這樣,又怎能驗證記者的指控?不能不說,有些記者的專業心不知是蠢還是壞,亦或兩者都是。(網絡圖片)

 300px事實上,現代水利工程不單治水,還要改善水資源利用情況及重建生態、綠化(除令環境美觀及改善生態環境,綠化帶亦有助防洪)。當天嘲笑工程的某位有生物學根底KOL,對這種認識很淺薄,似乎真的有辱自己所學。圖中是黃河鄭州段河邊的綠化帶。(網絡圖片)

評海綿城市的人連計劃書都不看一眼?

至於成為部分人笑柄的城市海綿工程,就更是「創作」這恥笑梗的人故意操作「認知戰」的結果,首先,那計劃全名是「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請按下連結),亦即是說,工程期過了1/3工期都沒有,而且按計劃書內容2020年亦只會完成22.5%城區面積的初期建設,包括當中115平方公里的重點建設;甚至乎鄭州宣稱已投入的500億元資金中,有多少已完工還是仍在施工中,或有多少是直接和疏水去水有關?手頭上可真沒資料。不過,你想一個完工連1/4都未到的水利工程可以發揮到它預期的「排洪能力」?試想想,奧運場館只完成了22.5%的話,究竟怎樣可以拿來做開幕式?

dassa摘錄自「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報告的段落,人家的徑流控制指標及相對應雨量都寫的很清楚明白,另外單單河道整劃一項就涵蓋鄭州一半面積(3.5個香港),有沒有可能2020年就完成?有些論者侃侃而談前根本沒留意地理形勢,更連計劃內容看也不看呢!(圖片摘錄自「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

再講,只要看看計劃書就知道,這個已投入500億人民幣海綿城市是一個集排水兼城市灌溉保育的工程(甚至還包括污水過濾重用),而且甚著重市郊地區的綠化,其排水能力其實只是以一般徑流 / 毫雨的排水標準(20.5-27毫米)設計,並利用綠化帶作為輔助措施,事實上作為內陸地區,很少見到暴雨,上次同規模暴雨據當地人講已是48年前的事,鄭州以至黃河沿岸一直更多做的,是防止決堤的工作,而海線城市計劃也是有不少和治河有關的。

300pxB鄭州市的黃河文化公園,其實就是建在黃河的堤圍上,往右邊下斜的路明顯已低過左邊的河面,這就是黃河出名的"地上河"景觀,右圖為其基本結構圖。這區的綠化帶及樹林,以及遠在鏡頭右方外的,事實上也有,(圖片來自鳳凰網連結1)

再強調一個地理問題:鄭州市總面積是香港7倍,而市區總面積和香港幾乎一樣(1078平方公里),但全部是平地,並沒有天然山勢或海可以把大水導往他處,只能持久浸著,我們叫它們做澇。要做防洪並不是不能,但要在整個市區(即整個香港範圍)防範香港黑色暴雨水平的防洪工程,本來就有極大困難,因為根本就沒有海可以排出去,那個防洪池究竟要多大?最大的問題是-你想排進黃河都十分困難!因為鄭州段的黃河出了名是地上河,由於長達2000年黃沙淤積,河底高度可達當地平原10多米,至河堤高度其至可達20米以上。你要往上泵水,在缺乏重力的附助下反而要對抗重力,究竟要多大馬力的抽水站多少個?它不崩堤洪水沖下,已經萬幸了!(雖然近年黃河決堤已相當罕見)
75
1938年抗戰期間的花園口決堤事件,就是發生在鄭州東北方向。姑勿論蔣介石有沒有做錯,鄭州還是比較幸運地沒受直接影響,但附近農田及水源受到比較嚴重的擾亂,受此影響,鄭州很多地方都要重新規劃,前述提到繞過城北的洩洪河賈魯河,也是這時重新建的人工河床,作為黃河決堤及水庫放水時的洩洪河。(網絡圖片)

隧道掩死6000人?

這問題原本也不想講,因事件仍是進行式,搜尋失踪者工作還在繼續,甚至可能要找去水道才能找到(至26號旁晚已找到6名遇難者)。然而台灣新聞界及某些KOL當中「找到六千具遺體」、「堵滿車」、「司機無路可逃」、「水瞬間灌滿」的說法實在太離譜,且小弟在google map找到的衛星圖片,以及這兩天開始流出的片段,正好反駁到大部分的說法,故姑且利用圖片形式與大家分享一下:

217622803 10223487211121840 5317176266398273907 n有人指整條隧道長4.5公里以上,問題是,這條路段其實有兩條隧道及一段地面路,南隧道據知當日車流量較少且雖然水浸,但當天未有堵車情況,所以也沒記者跑去拍照了(該隧道第二天就重新開通了),而北隧道其實只有1.39公里長。(圖片來自GOOGLE MAP) 

21814A有指隧道內堵滿車,司機被困無處可逃,然而部分片段表明司機利用了4條中間路段進出隧道的行車道返回地面。香港也有這種隧道,舊機場隧道及中環至灣仔繞道就是這種結構。(圖片來自GOOGLE MAP,點擊可開啟有關地點的地圖)

  mfile 160a2北隧道情況,已知最左圖為南向行車隧道口的龍尾,看官可自行判斷圖中究竟有多少車、有多擠,以及擠不擠得到6000人。事實上拖出來的車,很多都是堵在北隧道北出口的斜路及隧道近出口處的(即北出口那堆堆在一起的車)。(圖片截自下面的BILIBILI片段)

 

以上片段應該是北隧道北出口(即我們後來見到車輛堆一起那處),可留意有部分司機已離開車在路肩等候了,另外這出口後方300米左右的隧道內,是有另一出口(衛星圖有示)。

後記:

天災之禍,很多人都不想發生,但不幸的是,今年極端天氣正肆虐幾乎整個北半球,要做的更是吸取教訓,認真思考有沒有可能減低極端天氣帶來的傷害(其實答案已呼之欲出)。不過,你問我今次有沒有人禍成份?我會說:絕對有,但不是那些根本驗證不到的東西(如上面的例子),而是指地方政府或機構在應對超常天然災害 / 極端天氣下的反應能力。這點內陸地區政府的經驗及意識,是明顯比不上沿海地區的政府部門。外邊觀乎很多對應變手法的評論,還是以具備地理學學歷及政府氣象/防災工作經驗的台灣軍事評論員Zenji Fan的評論最為中肯,在此就給大家參詳參詳了。

只是,還望正常的新聞媒體與論者高抬貴手,出文或出報道時多思考、多帶點邏輯及採用更多資料去說事(甚至要保持一定的數學邏輯與計算),而不是躲懶式調查、編小說或者胡亂創作一些只有沉迷者或傻的才會相信的說法,感恩!

最後,來兩個當日北隧道內實況的片段,並附司機的訪問,指當時洪水由普通浸水至灌滿,大約經過半小時,不是立即注滿的,請讀者自行判斷了。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7-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