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William:美軍近代最短命軍艦-瀕海戰鬥艦為何如此失敗?

2021-08-22 09:18:42 最後更新日期:2021-08-23 11:56:04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6758096瀕海戰鬥艦自由級首艦自由號(USS Freedom, LCS-2),退役當日所攝。(美國海軍圖片)

基於疫情及美國要用更多資源在振興經濟及遠期基建改善工程,美國現時國債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增長中,在這情況下,美國三軍中以海軍衝擊最大,不但特朗普訂定的艦隊擴張計劃最後要停止擴展,連帶大批現役艦也要提早退役。當中大部分役齡都已超過25年,理論上也不能服役多久,但退役艦艇中赫然出現6艘瀕海戰鬥艦(下稱LCS),這就相當令人意外了。

根據美國海軍的計劃,2022年3月前要退役6艘LCS(當中四艘自由級、兩艘獨立級),而且由它們退役時間算起,服役期大約只有6-14年。就紀錄而言,除了一、二戰後大量軍艦因在戰後沒那麼大需求而提早退役(或者因華盛頓海軍會議而被裁減)外,美國自進入蒸氣海軍以來,從未有過一級艦役期這麼「短命」。作為冷戰完結後美軍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建艦計劃,且早已進入全速生產階段,但為何役期未到一半甚至1/4,就要開始退役?

 lcs16 launch2LCS強調直升機及無人飛行器的應用,而獨立級就將這點發揮至極致,並推供了超過50米長及25米闊的大型直升機甲板。(網絡圖片)

 

特殊戰略下的特殊產物:

美軍於1990年代後期提出的瀕海作戰,主要是針對可能損害美國利益的小國及地區性衝突,以及西太平洋區 / 南海 / 南歐 / 波斯灣內海等這些美國海軍較難展開兵力的制限海域。美軍大約可以傳統海軍及空中力量作遠程支援,然後以部分較低價並具特定作戰目的的軍艦(即LCS)接近至沿岸,對敵對國家的有限海防力量進行掃蕩,迫令其屈服並為後續艦隊的行動「開路」,這樣美軍就可更集中調用遠洋作戰兵力。

基於分工概念及針對性極強,LCS可說是二戰後性能最為特化的軍艦,其由於要在前線進 / 敵海岸進行低強度任務及掃蕩對方沿海的近岸水面與海防力量,而航母攻擊群及水面戰鬥群則可作為遠程支援用,LCS可說基本沒有伴隨艦隊作戰的任務可言,結果其任務設計亦與過去的海軍艦艇很不一樣。

未命名(美國海軍圖片 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2nd Class Colby A. Mothershead)

 

  • 極端高速,達44-48節,有辦法「跑贏」各種沿海導彈快艇或攻擊艇,並能利用自身速度優勢實施快速突擊、投送作戰小組及脫離。
  • 火力特化,三種沿岸作戰模組,即反小艇、反水雷及近岸反潛。這些都是對付沿岸以飛彈艇、水雷船艦與小型潛艇為主的海軍的利器(和伊朗及2000年代初期的中國海軍很接近)。更有甚者,原設計高度模組化並可在4日內於碼頭換裝,模組化可說達到極致。
  • 大甲板及無人機 / 無人艇運用:大型的飛行甲板及足夠寬闊的機庫,不但可搭載海軍各類直升機並擴充應用能力,還有足夠控間搭載無人直升機甚至小型無人飛機;另外LCS亦搭載。由於小型無人機在研發當時方興未艾,LCS很多模組化功能,其實都是由無人機或無人艇擔當的。

6758ALCS的三大模組比較難在外觀上分辨,因為大部分裝備及維護設施都是裝在機庫與飛行甲板下的大型艇庫中。上圖的上左及上右圖是LCS-7底特律號的大型機庫,左下及右下則是其大型艇庫與裝備庫。不幸的是,本艦將年明年三月退役。(圖片乃全景圖的截圖,可見連結)

 

在預定的作戰中,原本作為陸攻驅逐艦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將作為LCS編隊中的指揮艦,並提供一定的遠程火砲、防空及巡航導彈攻擊支援。美軍當初的盤算,其實相當於在高速戰列艦全部退役後,重新設置以對陸支援為核心的水面作戰群,好讓更容易應對將來全核航母化及航母數量可能進一步減少(90年代後期曾預期可能減少到只有8-9艘)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及加強沿岸戰鬥能力。然而,為何這個如意算盤會打不響呢?

 xlarge如果要說的話,LCS的失敗,最初是源自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發展不順,最終只有三艘艦作為技術儲備開始,這使原本所屬的水面行動群缺乏了最重要的支援與指揮角色。(圖片來自美國海軍)

 

預想中的瀕海作戰環境並沒能出現:

很諷刺的是,原有預想的瀕海作戰環境,其實並沒有出現:美國近二十年的反恐作戰,主戰場都是內陸國家,不但分散美軍的戰力,LCS更是沒法派上用場;其次,除中東地區外,其他地區已相對和平且經濟快速增長,例如非洲和巴爾幹半島等,LCS在這些地方也發揮不到作用;再者,這二十年俄系出口型高性能岸防飛彈的擴散,其不但有300公里左右的射程(實際還可達400-500公里),突防能力也是LCS根本無法應付的,美國海軍的驅逐艦還是要前出為其「打傘」,否則LCS只能說兇多吉少。

bkn 20200718150544056 0718 00952 001 01p伊朗所在的波斯灣就不說了,原本南海也是LCS能發揮作用的好地方,但隨著南海不同所屬島礁的「基地化」(當中最著名及最大的是中國的填島計劃,但其實最先開始填島的是2013年開始的越南西礁和景宏島,比中國的工程早最少一年開始),以及空軍部隊間歇性進駐,偵察與迎擊體系的完善也難讓LCS有可乘之機。圖為永暑島的衛星照片,顯示有解放軍空軍殲11系戰機與殲轟7A戰鬥轟炸機進駐。(網絡圖片)

 

然而,美軍對於對手長期力量的評估出現偏差似乎更要命:最能用上LCS的地區如伊朗及北韓,前者雖然受制裁經年,但海岸防禦及支援能力很強,且主要戰場是在限制水域內,若沒有有效支援,就算在低烈度衝突中,LCS幾乎也是無力應付,所以就紀錄而言,LCS從來沒有部署過在波斯灣內;朝鮮也不用說了,雖然海軍落後到幾乎不值一提,但基於擁有較強導彈武器及核力量,一旦衝突就有觸發導彈戰及核戰的危機,所以美軍也不敢輕舉妄動,還是要把航母攻擊群搬出來才成。當然,最大的誤判可能還在西太平洋-美軍對南中國海或東海的形勢評估,是建基於90年代中國海軍的實力及遠洋能力,但LCS開始定型建造後,中國海軍的遠洋化卻以極高速度推展中,而且西沙、南沙部分島嶼的人工填海及基地化,把這些島都搞成戰時可作武力及航空攻擊投射的節點;加上巡邏兵力雄厚(一條LCS幾乎要面對部署該區至少8-10艘056型,還未包括同時出現的主力驅護支隊),LCS自然也無法應付了。戰略戰術規劃和往後的現實發展脫節,直接把整個LCS計劃推入相當尷尬的地步。

 

 先進岸防導彈系統的擴散也令LCS在前線生存能力大幅降低。基於2000年後不少發展中國家有更多資金,俄國的幾種先進岸防系統也開始大賣,諸如P-800寶石與及3M-54E俱樂部。LCS缺乏區域防空能力,又無法攻擊內陸的發射車,根本無法有效反制其攻擊。片段為俄國的P-800陸射型岸防導彈系統。

 

設計缺陷令LCS百病叢生,實際作用大減:

LCS由於要求輕巧、闊大艦身及更大空間,鋁合金使用比例在3000噸級船艦上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尤為離譜的是,基於對大甲板與高速的需求,LCS的兩級別艦使用鋁合金相當多,獨立級更需要使用鋁合金艦身,以求取得更輕的船身。結果海水對艦體的腐蝕問題超過了原有的估計,船身結構亦出現問題,其中尤以頭四艦出現的比較嚴重,美軍對外說法是這四艘艦和後期建造版本有不同且結構問題亦較多,故才提早退役。然而之後的量產型同樣以鋁合金外殼為主,結構是否更好?這是有疑問的。

lcs2 building 2007建造中的LCS-2獨立號,因為採用三船體構造,艦面空間極大,但水下空間不足,儲備浮力不夠,加上原有結構問題,令其抗沉性較低且損管難度較高。是否得不償失,就見仁見智了。(Austal USA照片)

 

另一方面,其動力系統高故障率一直很高(以自由級最嚴重),而且問題不是出現在已經十分成熟的燃機組,而是其傳動變速箱上-由於該艦使用CODAG動力(柴燃聯合動力),而且由於馬力及速度相當高,這變速箱在兩種主機聯合推動(這才保持到最高速度)的情況下,反而更快出現磨損,至少4艘LCS出現過類似事故,其中3條更因修復變速箱昂貴且困難而被迫提早退役。

artec 2自由號(LCS-1 USS Freedom)的變速器組,攝於2005年。CODAG動力機組的軍艦其實也不少,但美國海軍並未使用過(反而海岸防衛隊有),且由於使用噴水推進,轉速更高之餘,加上每大軸都要分配動力及兩套噴水推進系統,令整個推進系統可靠度較差。LCS的事故主要就是柴燃聯合部份的輪機組抵受不了高轉速而磨措齒輪,碎屑繼而破壞其他齒輪並令整個變速箱報廢。(資料來自連結1連結2)

 

該級艦最大問題,還是出勤率太低,很難執行正常任務:本艦原作為低風險地區的勢力存在及進行日常巡邏任務,但以亞太地區為例,長年都只有一艘暫駐新加坡(2011年開始總共有4艘部署過在這裏,每艘約兩至三年),而且很多時間都在維修 / 等待維修中渡過,據解放軍所講多年來都只是在南海遇過2至3次而已,更厲害的是,整個2017年,竟沒有任何一艘LCS進行過海外部署。這當然和其系統不可靠有關,但事實亦和美軍當初的維修形式有關:美國海軍因故沒有培訓艦上人員進行維修,而是等待原廠維修組安排,結果很多同級艦在發生小故障後都被迫窩在港口中,成為真正的「碼頭皇后」。

GAO report Navy overpays for littoral combat ship maintenanceLCS服役初期,基於模組化作戰系統仍在發展中,加上為節省維修能量,美國海軍選擇不對船員進行專業修護培訓轉而依靠原廠合約下的專業員工進行維護,但因為維修安排龐大,LCS在其子系統發生故障後往往需要不少時間等待維修,結果很多LCS都被迫在碼頭上等著……直至本年6月底,美國海軍忍無可忍下,開始展開船員維修培訓工作。然而對於已服役十年有多的級別而言,這是否太遲?(圖片來自美國海軍,資料來自以下報道)

 

 

設計難以適應新戰略形勢:

樓上提過,LCS的設計最主要是在沿岸作戰,不講求火力與武器空間,而要求高速並與小型艦作戰、掃雷及沿岸支援作戰等特化任務,這令它的性能及結構更為特殊,諸如武器艙位較小較淺、防護能力較差的鋁合金結構、儲備浮力較差及續航力較差(自由級)等,其實不太適合在艦隊中當「打雜」角色。當瀕海作戰已經不太可行也不太重要,而常規艦隊需要更多艦隻作海外部署時,LCS卻難以幫忙:要防空嘛?沒有任何MK-41垂發和哪怕是ESSM的中程防空導彈,反而要其他防空艦「照著」;要反潛嘛?只要求淺海反潛的更幫不上忙,而且……那個反潛模組到去年才完成實測,之前幾年LCS根本幹不了反潛任務。再講,LCS採取CODAG推進模式,相對於電推而言,在對潛領域上其實也算不上十分良好的反潛平台。

 artec 3在設計特點無法改變的情況下,LCS在分散式殺傷體系中、透過資料鏈進行反艦攻擊是沒有問題的,但……在海陸空平台甚至連船塢登陸艦都能幹的情況下,昂貴的LCS的存續是否仍有必要?(照片連結)

 

至於反艦嘛,倒還是可以-2019年開始加裝NSM中程反艦導彈,但美軍反艦途徑太多,要你一個「矜貴的碼頭皇后」來幹什麼?尤其是將來分散式殺傷系統完成後,美軍有更多陸上及空中平台可以選擇,甚至兩棲艦都可參與攻擊,沒能改變「碼頭皇后色彩」的LCS,價值似乎更低了。亦因為LCS實在太難融入艦隊支援的角色,美國海軍才需要新世代且並沒有特別先進的多功能護衛艦計劃FFG(X),而且這計劃若產量進一步增加,在艦隊維護預算的情況下,反而有機會進一步擠壓LCS,未來可能有更多LCS提早退役。

 cbc582e46f930471ff31b40e2052ad14獨立級參與FFG(X)計劃競標的方案,但由於仍然承繼LCS的缺點。LCS的兩級艦都有參與FFG(X)的競爭,但一開始就不被看好,洛馬的自由級改良方案更在最後階段競標前就退出。可見美國海軍高層明顯LCS兩級艦都不適合作為艦隊多功能護衛艦。(網絡圖片)

 

 

結尾:西太海上作戰新局與LCS的位置?

誠然,雖然美軍忍痛放棄6艘LCS,但仍計劃就其可靠性、攻擊性與可持續(任務改良)性上進行改良,不過即使計劃全部落實,也可能是2025年後的事。然而,西太平洋在可預見的相當時間內,都將是中美力量對碰的場所,美國需要火力更強及兼具較強偵察及反彈道能力的艦艇對抗,同時在分散式殺傷戰術下,有更多平台可參與攻擊以分擔航母攻擊群的任務(同時也避免航母過分前出成為集中打擊目標)。在這情況下,LCS單純作為反艦平台是否有很大價值?

China CH A中美雙方的海上索敵與打擊鏈,其實算岸防砲台的現代延伸,極端情況下雙方艦隊都會被這打擊鏈封鎖西太平洋內的行動。圖左為預想中的空射極超音速滑翔反艦導彈,而右邊則為空射吸氣式極超音速反艦導彈。(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更有甚者,美軍的反艦極音速武器現在是「追落後」的情況,而分散式殺傷則涵蓋各種海陸空載具及各類反艦導彈(甚或包括極音速彈);另方面中國的遠程監察及打擊體系亦在發展中,甚至可能發展出自己版本的海陸空基分散式殺傷系統。一切順利的話,下個十年我們可能面對以下一個情況:兩邊的航母、軍艦甚至民船在西太平洋上航行都可能迅速成為對方系統的打擊目標,至戰時甚至出現互相封鎖對方海軍在西太平洋行動的情況,依靠海軍艦隊攻擊的「海權思想」第一次失去作用,要「解放」自家艦隊的行動,則需要依賴空中、遠程導彈甚至軌道攻擊瓦解對手的攻擊鏈,這亦表示一旦任一方攻擊,其規模已相當於世界大戰,「賭注」非常大了。在這種「打擊體系互相對壘」的情況下,先天不足的LCS平台,其生存性又怎樣?是否有資格留在這個體系中擔任攻擊平台?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08-2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