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引入海外醫生是對症下藥抑或藥石亂投?

2021-09-01 12:29:30 最後更新日期:2021-09-01 13:05:37
編輯部

香港輕新聞編輯部

2109011香港大學醫學院圖片

政府建議引入非本地培訓的專科醫生,放寬至非本港永久居民。有意見認為,此舉可紓緩前線醫生人手緊張的情況,以應付服務需求;亦有意見認為,政府欠缺評核制度評估其專業水平和註冊資格,情況令人擔憂,若無視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內的問題,是無助改善醫療質素。

建議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註冊

食物及衞生局長陳肇始8月31日就《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表示,政府經考慮後,建議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註冊制度,包括放寬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申請以特別註冊在本港執業要求,涵蓋持有認可醫學及專科資格的非本港永久居民醫生。原本港府於5月提出修例時,只建議香港永久居民並符合條件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

本地培訓專科醫生可協助培訓

醫院管理局8月31日表示歡迎政府建議,相信有助提升特別註冊制度的吸引力;引入已獲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認可或頒授專科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有助紓緩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而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也可協助培訓本地專科醫生,支援專科培訓;該局會繼續提供足夠職位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並為他們提供專科培訓機會。

不能夠完全解決人手不足問題

立法會相關法案委員會主席民建聯葛珮帆8月31日表示,針對有意見指會影響本地醫科生實習同工作機會,政府早前承諾本地醫科生一定有實習及培訓機會,認為即使專科醫生放寬至非香港永久居民,但流入的海外醫生數量是未知之數,香港仍然非常依賴本地醫生,相信不會影響本地專科醫生的實習及培訓機會。

葛珮帆指,有關修訂帶出其他醫療問題,護士人手、病床及醫療設備亦不足,該法案不能夠完全解決醫生和護士人手不足的問題,政府需要研究如何增加護士、病床及醫療設備;政府應盡快興建醫院,加購更多醫療設備,加強醫管局的管理,提升員工士氣,挽留人才。

政府沒有一套公正的評核制度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8月31日表示,政府的新修訂比原方案更不可取,問題關鍵在政府應改善公營醫療系統待遇及工作環境,以挽留人才,促請政府三思及擱置最新修訂;根據其辦事處一項問卷調查,有超過2000名醫學界受訪者中,近8成受訪者反對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

陳沛然認為,政府並沒有一套公平公正評核制度,評估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專業水平和註冊資格,令人擔心他們未必可應付本地公營醫療機構的工作壓力及環境,指如果政府無視公營醫療系統的問題,例如醫生流失、缺乏晉升機會等,只會藥石亂投,無法解決服務需求。

何栢良相信此舉幫助微乎其微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9月1日於《商台》節目表示,相信此舉幫助是微乎其微,形容較大機會是「雷聲大雨點小」,海外醫生會選擇來港培訓或來港找更大滿足感,作為醫學發展的機會,誘因很小。

何栢良預料,符合條件又願意來港的醫生人數只是雙位數字;他認為海外專科醫生部分不懂說廣東話或普通話,如要推行此政策,需有語文方面的要求及安排課程,若只集中讓不懂中文的醫生做一些不需見病人的工種,無法解決問題。

公營醫療環境有無改善是關鍵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9月1日於《香港電台》節目表示,能否吸引海外醫生視乎公營醫療環境有無改善,如工作環境、醫患關係,工作時數等情況無改善,難以估計吸引到多少專科醫生來港。

透明度愈高愈能增加外界信心

《明報》9月1日社評指,本港醫生嚴重短缺,單靠本地醫學院培訓,無法填補缺口,卻因業界保護主義和既得利益者阻撓,缺乏實質進展;新方案是重大變革,有助香港擴大醫療人才庫,政府應一邊改善公營醫療部門工作環境,吸引人才,另一邊則做好質素把關,確保來港者都是優秀醫生。

《明報》社評認為,引入更多非本地培訓醫生,有機會打破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惡性循環,延攬海外醫生給公院「輸血」,跟改善公院管理「止血」,絕對可以並行不悖;而本港醫生薪酬水平,比很多發達國家水平高出一截,對非本地培訓醫生應有一定吸引力;當局責任是為來港醫生質素把關,防止濫竽充數;由認可醫學院清單到具體申請審批,當局透明度愈高,愈能增加外界信心。

發佈於 多方觀點
By 2021-09-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