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張競:美軍撤離阿富汗 省思帝國墳場

2021-09-02 13:17:09 最後更新日期:2021-09-06 13:14:09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2108161編按:塔利班佔領喀布爾後,並沒有大力阻止阿富汗人及外軍經機場撤離,令人印像深刻的是,大批懼怕塔利班過往劣績的阿富汗人民、前政府官員、過去聯軍的協助人員等,都死命湧入機場擠上任何一架飛機,最後連時任總統都帶著大量現金跑了。這情況甚至比西貢被越共佔領時的情況更為窩囊,侮辱性不可謂不大。(照片來自Twitter視頻擷圖及網絡照片)

 

美軍依據拜登政府原定期程,已於8月31日準時完成撤離阿富汗各項行動。各方都在討論阿富汗最引人注目之別名—帝國墳場(graveyard of empires),從美國在阿富汗耗費二十年投入戰爭,都最後挫敗收場,是否就可因此認定阿富汗戰爭,將會造成美國霸權敗亡或傾覆呢?不妨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下列幾點看法: 

首先必須提醒,若要前瞻未來,必須回頭審視歷史;在阿富汗數千年歷史中,曾經被數十個政治勢力所控制過,其中包括古代之波斯、馬其頓、塞琉古,再到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蒙古,直到近代蒙兀兒帝國,以及日後入侵過該地之大英帝國、蘇聯與現在剛撤軍之美國。 

78e98a6編按:由馬其頓東征引發的希臘文化進入中亞地區,加上原有馬其頓希臘人在地化並與當地土著同化,結果希臘文化也融入當地政治與社會生活上。阿富汗一地歷經塞琉古帝國與巴克特里亞王國的管治,並成為上古絲綢之路中西方文化東傳的重要「陣地」。印度佛教的「佛像化」與「袈裟」、食品、藝術品、雕像及樂器的東傳,阿富汗實有不可磨滅的地位與作用。圖為北魏時期興建的雲岡石窟(圖片及資料來自連結)

 

在這個長度驚人名單中,有些是以阿富汗作為其帝國勢力主體,但亦有帝國將其當作可有可無之邊陲惡地,因此阿富汗地區文明與開發程度,隨著佔據控制該地政治勢力重視程度,有著不同程度之經濟開發與行政治理水準。隨著不同政治勢力在該處興替,各種宗教與文化影響力亦在此較勁,身為各方勢力匯集與交鋒場域,雖有幸能夠受到不同文化滋潤,但亦逃脫不掉捲入戰火衝突鬥爭之厄運! 

不過將阿富汗定位成「帝國墳場」,並且讓此別名掩蓋真正國族地域名稱,其實是源於西方殖民者視角,並以歐洲為脈動主體歷史觀點。在俄羅斯帝國與大英帝國競逐中亞之前,不論控制佔領該地理區域之帝國,是否將該地當成帝國主體,其實阿富汗在大英帝國開始染指該地前,阿富汗並未獲得此項別名。而且最初該項用辭所指稱之帝國,有論者認為是專門來指大英帝國,因此該項用辭英文最初是(graveyard of the Empire (編按:留意這Empire首字母是大楷,即專指某個帝國)),等到後來再有蘇聯冷戰時期重蹈覆轍,再加上歷史學者嚴肅反省,認真考察阿富汗數千年歷史後,其英文才修成目前複數用辭。 

 Britattack編按:若真的要算計,英阿之間的衝突是有三次,分別是第一、二及三次英阿之戰,英軍敗北的是第一及第三次,但第一次發生時間和鴉片戰爭重疊,第三次發生在一戰結束後沒多久。第一次戰敗後英國明顯沒有衰落,反而進入了全盛時期;第三次時英國則已因為一戰呈現五癆七傷的境況,但失敗後仍能靠突襲反勝一仗,最後退出阿富汗,雖為失敗,但實際損失比起一戰根本是小兒科,和英帝國的衰落也沒有直接因果關係,圖為第一次英阿之戰中英軍(主要是印度殖民地軍)部隊攻陷加茲尼堡的油畫。(圖片來自連結)

 

生命各有其發展軌跡,演奏出各自獨特樂章,因此歷史應當是不會重複上演。但是在歷史上所曾經犯下之錯誤,由於人類絕不承認本身無法超越先輩,因此才會不斷重演歷史錯誤。吾人對於阿富汗此項詛咒性之地緣戰略宿命,是否真正具有完整認識,或許真是存在極大之爭議空間。 

檢視曾經入侵過阿富汗,並且在該地域征戰連年無功而返之霸權強國,吾人必須首先質疑,入侵阿富汗是否確實是導致此等霸權日後衰敗最主要原因?其中是否存在著因果關係?入侵阿富汗造成師老兵疲耗盡國力,究竟是帝國開始衰敗之開端,或者是帝國霸權命運之轉捩點,抑或是原本就已經是外強中乾,而阿富汗戰事失利只不過是加速其敗亡之催化劑,甚或是壓斷駱駝背脊最後一根稻草,或許吾人必須從這些強權興衰史中再加以檢視與思考。 

1bc77d5fa5804070bf4e97c5a9a7ab84編按:時人都說阿富汗是蘇聯的「墳場」,不過蘇聯經濟停滯,軍事費用佔GDP過高(達到7%以上)、民用工業缺乏活力及市場欠缺消費品,都已在七十年代後期出現,以當時蘇聯總經濟當量不及全球10%,卻有如此高的軍費開支,可說就算沒有「墳場」,蘇聯在90年代以前都可能被軍費拖垮。圖為冷戰時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演習—西方81演習。(圖片及資料來自苏联和俄罗斯历年军费)

 

 

假若是要認定阿富汗具有帝國墳場之影響力,吾人是否能夠舉得出來具體例證,直接連結某個帝國王朝之敗亡,就是由入侵阿富汗在該地征戰所產生立即與直接之後果。或是講得更嚴肅些,在曾經控制佔領阿富汗地域各個政治勢力長串名單中,有沒有任何強權敗亡原因,就是單純地僅能歸諸於由阿富汗當地爭鬥所產生。阿富汗戰事耗費驚人或是讓帝國敗亡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會是唯一因素。

其次吾人更要質疑,假若此等強權帝國未曾入侵阿富汗,對其興亡又會產生何種影響?歷史上並無永遠不會衰敗之帝國強權,霸權興衰才是歷史發展必然之宿命,假若強權早就敗象畢露,就算未曾入侵阿富汗,其仍然無法避免隨後敗亡崩解命運,此時將阿富汗定位成帝國墳場,是否就會過於高估阿富汗地緣戰略價值,甚或是誤解其對帝國強權命運之影響力呢? 

1 3編按:拿破崙最後雖敗亡,但其影響力仿如歐洲專制皇朝時代的致命一擊,小至戰場醫療、動員制度、總體戰爭概念之開始形成,重至拿破崙法典的推廣及民族主義的與起,全面削弱封建王朝的根基,並是歐洲近代法律、軍事制度與主要意識形態的肇始。(圖片為拿破崙用兵以來其中一次最偉大的勝仗-奧斯特里茲會戰(又稱三皇會戰)的油畫,來自以下連結)

 

詮釋歷史確實是比福爾摩斯辦案還難;而帝國強權本身就是可以伸縮變化之有機體,其勢力範圍與涵蓋面積當然亦有有縮有減,但是直接控制佔領與治理之疆土,畢竟與其文明價值及理念傳播影響所及地域,或是能夠影響人類思維程度不會相同。政治層面攻城掠地之帝國強權,比起文明體系所能夠建立恆久影響力來說,根本就是侏儒面對巨人那樣地不能相比。 

許多帝國覆滅後,就造成其文明體系完全崩解,但有些強權就算政治版圖不若以往,但其所遺留之文明資產與思想理念,卻是能夠長存不墜。拿破崙之法蘭西帝國雖然挫敗,但隨其征服各地後,所創設公共圖書館系統,卻成為歐洲各國奉行不變之規範,所以帝國雖然可能敗亡,但文明價值卻不會被埋入墳場。 

bactri 1編按:西方聯軍在阿富汗經常發生空襲或無人機攻擊誤炸事件,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及後更發展至聯軍個別特種部隊成員涉嫌虐待戰俘、殺俘、辱屍甚至射殺手無寸鐵平民事件,民眾究竟有多「歡迎聯軍」真是一個問號。左圖為2016年被炸毀的昆都士無國界醫生醫院,右圖則是澳洲SAS成員直接在攝影隊面前射殺手無寸鐵平民的一刻,照片來自MSFYOUTUBE截圖)

 

 

同樣地,蘇聯雖然崩解,但俄羅斯還是生存下來,大英帝國雖然榮光威望不復以往,但其仍然具有相當程度之全球性影響力與知名度。中國朝代興衰動亂不止,但文明體系生機不絕,對比傳統政治層面之帝國強權理念,究竟是文明體系生存重要,還是帝國強權威震八方,但卻完全不受人尊重來得理想? 

Afghan Army training編按:雖然引入西方形式政府架構及選舉,但政府很多時是由之前對抗塔利班的軍閥與地方望族 / 重要部落要員構成,貪污腐敗相當嚴重,而且政府軍對於政府的向心力仍然不足,更多只是忠於自己部落,結果士氣同樣渙散,倒賣武器之事更時有所聞。這樣腐敗的民選政府,大概沒有人想要,而且美軍進駐及前政府成立20年,大家都沒法動搖大多數地區都是部落 / 氏族統治政治模式,也是管治一直「扶不起」的主因。 (Photo by Sgt. Luke Hoogendam, U.S. Marines)

 

所以美國撤軍阿富汗,在軍事與政治層面上之挫敗,其實不是最必須受到考驗面向,而是美國在阿富汗現身二十年,是否能夠讓其文明價值受到接納與尊重?槍桿子能否建立文明體系,這才是吾人必須反省思考重點。為何有些帝國強權在崩解後,其所代表之文明價值體系無法成為人類共同擁有資產,或許才是吾人在檢證阿富汗到底是不是帝國墳場時,更需要嚴肅思考之面向。 

阿富汗這個多難土地上,帝國強權來來去去,為何有些文明體系能夠留下恆久之足跡,但有些強權走過卻消失到無聲無息,當塔利班必須炸毀其他異教徒留下之痕跡,讓世人注意到幾尊佛像可以讓其寢食難安必須去之而後快時,吾人會發現帝國強權在文明體系所展現之價值理念影響力上,竟是如此卑微,阿富汗不是帝國墳場,人間正道才是埋葬帝國強權,若其只會欺壓他人之真正墳場! 

 

MMBPKE編按:單單撤出阿富汗當然不代表美國霸權衰落,正如阿富汗戰爭事實上也不是葬送蘇聯的真正原因。真正威脅美國的,倒不如說是其已經過份龐大且仍在以史無前例速度增長的國債吧。(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9-0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