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前海規劃 香港應有參與權

2021-09-15 11:10:46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109151維基百科圖片

中央先後在兩天內公布兩份有關澳門和香港的重要文件——9月5日的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9月6日的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

據內地「南方網」的報道,橫琴方案和前海方案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的」,「總書記高度重視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設,親自推動設立橫琴、前海合作區」;既是最高領導人親自謀劃的建設方案,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全面深化前海深港合作方案」,肯定會成為未來特區政府的首要任務,而角逐下任行政長官的候選人,前海方案應會直接列入政綱!

前海是深港合作 還是「香港備胎」?

內地的政策文件充斥着政治術語,不容易明白,要了解前海為何突然「冒起」,或許應先看點歷史。前海的「誕生」早在2010年8月26日,當時國務院批覆決定規劃利用香港服務業發達的優勢,在前海合作發展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按規劃設想,到2020年,前海建成基礎設施完備的合作區,聚集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企業,成為亞太區重要的生產服務業中心、世界服務貿易重要基地。

雄心勃勃的計劃,雖以深港合作為名,但不少評論界人士都認為建設前海是「對冲」香港作用的「另一手準備」,當香港出問題時,前海可以即時取代香港的作用,令內地可保住香港原有的金融及現代服務業優勢!

橫琴行「粵澳雙主任制」 前海沒粵港共管

國務院新聞辦在9月9日召開記者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叢亮透露開發建設橫琴和前海的初心:開發橫琴是為澳門的產業多元化發展創造條件,前海則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進一步促進粵港、深港合作;前海擴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大至120.56平方公里)可以讓其制度創新和產業升級空間更大,能夠為香港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註1)

橫琴方案和前海方案不同之處,是前者主要目的是推動澳門產業多元化,後者則是加強深圳與香港在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的合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創造條件,前海方案的文件也因此名為「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

兩大方案同時公布,最引起關注的也許不是橫琴和前海的未來發展大計,而是:澳門和香港各自會扮演什麼角色?

很明顯,橫琴方案給予澳門特區政府一個相當具挑戰性的任務;日後橫琴合作區會實行雙主任制,由廣東省長和澳門特首共同擔任,澳門特區更可委派一名常務副主任,然後雙方再協商確定其他副主任人選。「雙主任制」在內地行政體系中極為罕見,大陸省市有省長市長,也有省委市委書記,名稱有所不同,職能也有分別;而在橫琴方案之下,廣東省長和澳門特首同為主任、平起平坐,澳門特首的管轄權更由原來管理澳門特區,擴展至管理內地的橫琴,如此安排,明顯是反映了中央「信得過」澳門,願意賦權其特首並擴大他的權力。

也許是為了爭取中央的高度信任,澳門政府在本屆立法會選舉把僅餘的民主派議員DQ出局;澳門特首賀一誠周日在澳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投票日接受訪問時特別強調:澳門不存在反對派或民主派。這樣「清一色」的政治環境,中央應該完全放心。處理民主派,香港是否會向澳門「學習」?

相比之下,前海方案並沒有粵港或深港共管,其對前海管理權的表述是:「廣東省和深圳市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管理體制機制」;換言之,日後在前海發展過程中,香港特區政府既要向「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也要聽命於廣東省和深圳市的「協調管理」、「統一規劃、統一監管」,其角色和可發揮的空間大大遜於澳門。

論城市管理水平、國際化、法治、廉潔等範疇,香港過去的表現和成績都明顯優於澳門,但在「共管」問題上,香港卻無法參與未來前海的管理,這對香港未來發展明顯不利!

行政長官應爭取參與前海管理

政府高層經常掛在口邊的「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已成為當前最熱門、政治最正確的取態,然而知易行難,用什麼方法去融入?香港能有多大發言權?這些都是非常現實,但對香港至關重要的議題,前海方案把香港排除在管理架構之外,對香港來說是一個不利的信息!

試想,要香港人投入前海,但香港對前海的規劃和決策並無影響力,那麼港人去前海跟移民外國有什麼分別?到一個人生路不熟的地方謀發展,如果這個地方香港能有話事權,對港人熟習和投入當地生活肯定大有幫助。前海本應如此安排,為何中央卻不放手?如果前海發展對香港真的如此重要,行政長官理應向中央爭取參與日後前海的管理,並且要有足夠的話事權。

前海發展11年 港工商界反應未算熱烈

前海發展始於2010年,前後達11年。過去一段時間,前海到底取得了什麼成績?官方總結,是前海「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成為與香港關聯度最高、合作最緊密的區域之一,在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橋頭堡』作用」(註2);但事實上香港工商界對前海的反應未算熱烈,也未引起本地太多注意。

內地官方媒體總結,其中有「實際利用港資佔前海實際利用外資的92.4%」一項,然而,到底前海過去11年每年平均實際利用外資的金額有多少,報道沒有透露。也有「匯豐、東亞、恒生、港交所、利豐、周大福等一批知名港資企業在前海落戶並快速發展」一項,但同樣地,除了上述這幾家公司之外,到底還有哪些香港企業已經進駐前海,報道也沒有提及。還有,現在建築、規劃等20多個領域的人才,通過登記或備案即可在前海執業,然而過去11年間只有290名港澳專業人士完成執業登記備案,數量明顯偏低(註3)

另一種觀察,是香港商界對「新前海」反應未見熱烈。今年到近期為止在前海註冊的港資企業有1.15萬家,數量看似不小,但在2018年底,這數字其實已逾1萬,換言之,過去3年進駐前海的港資企業增長非常緩慢。據前海合作區的官方網頁顯示,自2020年起前海港資企業註冊量急跌(部分原因是疫情封關),出現後勁不繼現象(註4)

要港人響應 起碼要讓香港有發言權

在中央全面規劃之下,前海方案負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國家使命,對特區政府來說,這是一個政治任務,沒有選擇餘地;但對香港商界、專業人士來說,要投入一個香港以外的地區發展,到底如何衡量機會和風險,中間仍有很多未知之數。香港人很務實,如果北上有發展機會,不用政府動員也會自己行動。前海方案描述的前景非常亮麗,但內地和香港制度不同,如何可以由一國兩制發展成為「深度合作」的新模式,需要很多具體措施配合,這方面如果香港沒有參與權,我們將會十分被動。

融入國家發展經常被說成是「香港被規劃」、人才被掏空、兩制名存實亡,都是香港人很實際的憂慮,而憂慮未除,香港人對前海方案仍然只會觀望而未必行動。要香港人響應,讓香港有發言權,應該是最起碼的要求吧。

 

註1:〈中央五部委聯手粵港澳,解局橫琴、前海〉,南方網,2021年9月10日

註2:參考:〈前海11年深港合作成績單〉,深圳新聞網,2021年9月9日

註3:同註2
註4:參考:李曉佳,〈前海龜速發展11年 「翻撻」不能只靠擴大7倍〉,《明報》,2021年9月9日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09-15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