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William:當天文與聖經相會 被小行星毀滅的罪惡之城?

2021-10-16 23:19:17 最後更新日期:2021-10-17 21:43:51
William Lam

現實中只是個小職員的軍武 / 科普愛好者

1920px thumbnail荷蘭畫家Jacob de Wet II 於1680年所創作的Sodom and Gomorrah afire。(圖片來自英文版維基百科)

 

對於研究人類早期文明的歷史與考古學家而言,傳說神話可說是又愛又恨。過去普遍人類完全相信神話(而至現在宗教學術系統仍普遍堅持這觀點),而歷史學家對於神話,現在普遍都認為神話中是含有歷史元素,只有少數學者仍堅持(至少部分)神話應與歷史完全剝離,因為大部分神話其實都是後人所偽作的。觀乎新文化運動中「古史辨運動」的開創者之一顧頡剛先生的主張,有人認為他應屬最後者,但實際上他也是第二種,即在亦真亦假的諸多上古神話傳說中,疏理出可信的歷史來,而這種疏理的過程中,除了訓詁與版本學的比對學問外,老古發現可說是更加重要的論證手段。

Hyksos hi就歷史而言,猶太教真正起源是公元前六世紀猶太人的「巴比倫之囚」時,出於復活以色列王國及維繫流散猶太人的需要,在巴比倫的猶太人開始集結古籍與之前宗教的經籍,並重篇成包括《塔納赫》(《舊約聖經》前身)在內的幾種宗教典籍,是故猶太人的早期歷史也變成一種「半神半史」的存在,這雖然保存了黎凡特地區的珍貴歷史記載,卻也給予後世研究者相當大的麻煩。現存《塔納赫》最古老的手寫本/殘本Cairo Geniza fragments,都已是公元前3世紀的產物。(photo credit: Courtesy of the Governors of Westminster College)

 

民族或宗教創建的神話,很多時也是由其祖先口耳相傳的遠古記憶,經過宗教化的闡釋及有目的的串聯而成,目的很可能是透過民族記憶中的大事或特大天災人禍,證明神明的偉大與人類的渺小無力,從而導人誠心敬神。在這種操作下,莫說宗教化情節了,時間跨度和前後次序都可能和史實有很大差距。《舊約聖經》 (成書於公元前6至1世紀)這種利用過去民族或宗教傳說再編撰而成的宗教經籍,實為這類「神話」當中的佼佼者,而且經由考古推導,當中的故事似乎和真實事件有在很多地方都對得上,例如舊約聖經中的大洪水,有可能就是猶太人祖先面對過的兩河流域洪水,以及更古老也更具災難性的"黑海海平面暴增事件"的記億;又例如亞當夏娃被上帝趕出伊甸園,四處顛沛流離,直到找到以色列這片土地這段故事,若撇除一神教元素,更有可能就是一直口耳相傳的猶太人祖先因天氣急劇乾旱離開阿拉伯半島北部老家西遷的變體而已。

KONICA MINOLTA DIGITAL CAMERA  現時Tall el-Hammam的主要遺跡是在一個可茲防守的小山上,效果類似希臘的衛城,當年民居主要是在山下的平地。(圖片來自維基百科Tall el-Hammam條目)

有趣的是,剛過去的九月底有個最新的考古研究報告出爐,似乎也和舊約聖經有關,可惜香港好像沒多少人理會這件事。今次的主角似乎是著名罪惡城所多瑪和娥摩拉 (Sodom and Gomorrah)(經文內容可看連結)。報告描述的內容和聖經中兩城所遇到的災難相似度不低,而所發掘的地點——黑海北岸一直也是聖經研究者懷疑兩城的所在地,那這段經文中所講的,很可能就是一個發生於此地、並加插更多教義內容、嚴重宗教化的改編歷史事件 / 天文災難而已。

話說死海東北岸內陸約10多公里一個叫Al-Rawda的大城鎮東北方,有個名為Tall el-Hammam的遺跡。這個城市過去是約旦河谷比較重要的城鎮,早在6300年前已有人定居且持續至公元750年。不過這城市由公元前1650年開始到公元前980年都似乎沒有明顯人跡。以Ted E. Bunch及Malcolm A. LeCompte為首的一班美國考古學家及地質學家在2012年進行過初步發掘後,近年再在屬於公元前1650年前後的地層(大約在地表以下2米)大量抽樣作仔細考察,並以此於《自然》發表研究報告論文"A Tunguska sized airburst destroyed Tall el‑Hammam a Middle Bronze Age city in the Jordan Valley near the Dead Sea"。研究團隊發現不少很有趣的地方:

image 10116 2 Tall el Hammam左圖為Tall el-Hammam的宮殿與城牆復原圖,右圖為現時宮殿的遺址,顯示四層高的宮殿建築被拍扁成只有一米厚的土層殘骸……(論文第45頁截圖)

1.相關地層普遍有一層相當厚的燒焦泥土層

2.地層原本應有的建築遺址都受到嚴重破壞,例如原本建在高地衛城的四層宮殿被徹底壓毀及烤炙,頂層甚至有被轟飛的痕跡;而宮殿附近的廟宇亦無一幸免;

3.發現很多陶器及其碎片,除同樣有燒炙痕跡外,還發現部分陶器似乎是被外力「砸」到很遠,甚至遠離居民區的。

4.土層中發現一定數量的鉑與銥等稀有金屬,且豐度比其他土層的土壤豐度高不少;相關地層也有相當多高熱溶化後再凝結、類似玻璃結晶的物質,而且形態相當類似在核試後檢到的土壤樣本。資料顯示類似的再凝結物質,需要有1200-2000度高溫才能成形,當時該地文化正處於銅器時代,根本造不出這種溫度,更造不出這麼大範圍的溫度;另方面,火山爆發也無法造出這種溫度出來。

Hyksos hia右圖為宮殿提取泥土樣本,與人類首次核試後抽取的泥土樣本的電子顯微鏡影像比較,同樣都出現熔化後晶體化、玻璃化的特徵;右圖為廟宇遺跡的樣本中發現微鑽石,顯示也曾出現超高溫高壓的情況。(論文第1254頁截圖)

5.市外相同時間的泥土層鹽份含量特別高;

6.遺跡外圍找到兩幅極不完整的人類遺骨及大量人骨碎片,全都顯示死前或死後曾暴露於高溫中,奇怪的是雖然未知死因,但遺體附近並沒有發現任何武器,還有大量不知名骨骼碎片和玻璃化的泥土混在一起。加上部分遺體發現關節沒有斷開脫節,有醫學專家評估遺體損毀方式和通古斯爆炸後找到的遺體相似。

透過今次論文發表,Ted E. Bunch教授在2012年的初步研究上加入更詳細的證據與化驗結果,得出以下結論—該城市並不是毀於戰火或者火山等其他地質災難,而是毀於一場巨大的爆炸。由於當年並不可能出現核武器,也沒有特殊放射性物質被發現,加上該地層稀有金屬富集區的情況只有在小行星墜落區才會出現,那這種爆炸只能指向天然因素—一場發生於3600年前的通古斯大爆炸。

crater這十萬年來人類面對過最大的隕石坑,雖然已被阿爾卑斯山上的沉積岩漸漸掩埋,但經地質學家計算,其歷史約為95000至100000年,3公里闊,推算原小行星達200米直徑,爆炸力達2.6億噸TNT,也是20萬年來撞擊地球最大小行星。相片中人其實早已在隕石坑內部了。(論文為Moroccan Agoudal Impact Crater: Allochthonous or Autochthonous Shatter Cones Origin)

 

雖說較大型小行星墜落地面對人類而言是屬史前範圍的事,但另有一類和小行星撞擊有關的災難,影響範圍可能更大:若小行星以低角度砸向地球,動能加上在大氣層內激烈磨擦,最終導致小行星熱失控並在空中猛烈爆炸,以散發因為磨擦而積聚的能量。這種能量散發方式會造成猛烈的空中爆炸,去年12月的玉樹小行星爆炸事件就是這一類型。然而若果進入大氣層的小行星體積愈大,其吸收熱能的能力雖然愈大,但因為質量與動能,能量提高更快,一旦發生熱失控,爆炸的能量只會更大;而且質量愈大的小行星因為能忍受更高溫度,故在大氣中滑行的時間會更長更接近地面,導致大爆炸時可能離地只有少於10公里,結果空氣密度足夠形成巨大的衝擊波(爆風),然後橫掃地面……

核彈近地面空爆試驗和小行星熱失控爆炸的情況和威力很接近,未能表現的只是爆炸也會呈慣性力前進。當中角度最清楚的,要算1962年6月27日Dominic Bighorn試爆(高度3.6公里),雖然是次試爆只有不足800萬噸黃色炸葯威力,威力也可能較Tall el-Hammam承受到的小,但仍可觀察到衝擊波向下壓及橫向擴散的現象,可以想到先不理高熱的問題了,遇上這道衝擊波,幾乎所有建築物不是被拍扁,就是被撞爛(或兩者兼而有之),當然,人類肉身更不能抵擋這衝擊波,而且所有人造物件都會被轟爛且飛散至離原有地方老遠的位置了……

image 10116 1 Tall el Hammam死海北部各古城遺跡相對位置圖,並套上通古斯大爆炸的相對範圍作為比較。當然我們現時還不肯定當年衝擊波實際波及範圍(有專家估計過空爆威力可能只有通古斯的一半),因為這樣需要對整個地區的同時代地層進行詳細採樣才能計算。現只由城牆被吹倒的方向,判斷衝擊波可能來自西南方向(死海上空?)。右圖為參考小行星/大型隕石進入地球及爆炸的情況,重現通古斯爆炸。(照片來自論文第55頁的截圖Universe Today)

 

單單一城之滅當然不夠證明,但……其西面22公里、約旦河谷西面以色列的耶利哥古城,歷史上同遭幾次大火而人煙絕跡百年,但當中同樣大約在公元前1650年發生的大火與破壞,卻沒有挖到任何和戰爭有關的痕跡,歷史上也沒有任何這次毀滅的記載。和Tall el-Hammam不同,耶利哥受到嚴重破壞後不足百年,又重新繁盛成該區一個大城,之後就是聖經故事上著名的約書亞發動耶利哥戰役……

Tall el Ham死海除了湖水鹽份極高,也有鹽份極高的土層,當水份蒸發及土層風化退去,就會留下鹽結晶甚至類似鹽柱的結構,聖經考證者基本上就是根據《所多瑪與娥摩拉》主角羅德妻子變成鹽柱的故事,判定兩城應該在死海附近。若史前巨大爆炸有把死海的湖水捲起巨浪入侵約旦河谷,那也有可能形成鹽柱的。(YOUTUEB擷圖及連結1)

 

當然,當中有指泥土高度鹽化,是小行星的空爆震波造成,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一來小行星 / 隕石很少發現鈉等的金屬物質,不可能把礦物鹽大量散佈到大地上;二來當地最大礦物鹽來源就是死海,但就算是低空核爆,都沒可能將死海的湖水「吸」到數十公里的內陸地區。這更有可能是小行星爆炸前已釋出的部分大型碎片砸進死海中,引發小型海嘯所致。

 Nagasaki長崎市原爆所用鈈彈爆炸力比廣島更大,但死傷人數及對城市的破壞小於廣島,主要和炸彈偏移至原船廠區北方的谷地,而長崎市本身也被相當多山所分割,山體把鈈彈的衝擊波擋下不少所致。(圖片及資料來自Deccan Herald)

 

然而,這樣的驚天動地大災難,為何除舊約聖經外,周圍古文明好像沒人特別提起這件事?事實上一個接近千萬噸級當量的爆炸,衝擊波影響直徑都足夠橫掃面積接近整個香港的約旦河下遊河谷地區,但正因為這是谷地,對周圍的影響受到相當的限制,例如其他迦南人聚居點的直接影響就比較有限,再往外推就幾乎沒有影響了,而這區距離最近的大型文明落群至少都有500至2000公里。另外當其他文明都面對各自的問題,致令他們也沒有留下對災難的明確紀錄:巴比倫就太遠了,埃及一半國土被閃族另一支的希克索人佔領,無暇他顧,而且希克索人被趕走後,埃及人也將他們的紀錄都摧毀大半;克里特島文明約於300年後毀於海嘯,沒有被破壞的文字紀錄,都屬至今無法解讀的綫形文字A(希臘上的邁錫尼文明也在用這些字),自然也無法肯定他們記載了什麼啦。

Hyksos history and Invasion of Egypt有趣的是,雖然希克索人和埃及已有近300年的接觸史,其根據地也主要在紅海至死海南部一帶,但入侵埃及並建立第15王朝的時間剛好和死海巨大爆炸重疊,當中究竟有什麼關係,似乎要留待考古學家解構了。另外有一派歷史學家指出希克索人入侵和聖經故事《約瑟與神奇彩衣》似乎也有些關係。(圖片來自 CLEOPATRA EGYPT TOURS)

 

當然,這些發現一出,聖經派學者都爭相反駁這些研究,但似乎沒一個能對泥土中的超高溫超高壓現像作出更合理解釋(相對地,伊斯蘭教同樣採納這段聖經故事,但就沒對新研究有很大的反感);再講,兩個罪惡城市是否存在也是問題—畢竟寫《塔納赫》的人也可能只是根據古籍中對遠古災難的記載,加上神話成份創作出兩城。無論如何,經過今次考古研究,「小行星毀滅死海古老城市」這事件已是幾乎沒法推翻的了,作為現代人,教徒也應信納科學報告(畢竟仍可詮釋成上帝讓小行星偏離軌道,毀滅罪惡城市),也不要學「聖經帶」上那些仍堅持上帝七日創世、否定進化論,甚至連疫苗都視如「魔鬼」的盲目信眾了......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10-1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