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張競:華盛頓點名北京測試武器玄機何在

2021-10-24 18:24:54 最後更新日期:2021-10-26 14:41:06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46rn0003o2556828191r編按:由去年10月開始,中國就進行了兩至三次跨大氣層航天器實驗。由下文可知,跨大氣層航天器有很多特性和FOBS+極超音速滑翔武器相當。(網絡圖片)

 

10月17日英國金融時報再度由駐華盛頓與臺北記者聯合發稿,聲稱獲知今年8月中國大陸曾測試環繞地球太空低軌道滑翔,並可攜帶核彈頭之極音速導彈。消息傳出後,美國裁軍大使伍德(Robert Wood)、國防部長奧斯丁、英國國防部長華勒斯,甚至連美國總統拜登都紛紛公開表示關切,並且提出負面評議。 

後續更有其他媒體報導指出,此項武器測試顯示中國大陸有意運用其中包括極音速滑翔飛行器(HGV:Hypersonic Glide Vehicle)以及極音速巡弋飛彈(HCM:Hypersonic Cruise Missile)兩類武器在內之極音速武器(hypersonic weapon),再配合「分離軌道轟炸系統」(FOBS: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以便突破美國現有國家導彈防禦預警體系,顯然不可低估此項發展態勢。 

46rn0003o編按:極音速武器幾乎成為新世代軍備競賽的主題,中、美、俄三國都紛紛推出新計劃試驗及各類成品。圖為中美兩軍現時仍在測試的空射彈道導彈高超音速武器,中方的型號暫時未知,有指可能叫鷹擊21;美軍的則是近期緊密測試但諸事不順的AGM-183A型空射高超音速導彈。(照片來自新浪軍事美國空軍Free3D.com)

 

 

 儘管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斷然否認此項報導,並且明確指出7月16日曾經發射實驗型太空儎具,用以測試可重複使用航天儎具技術,而且指出該項測試業經媒體報導對外公布。但金融時報不但不接受此等回應,還打蛇隨棍上,再度引述美國情報圈相關匿名人士,發稿加碼跟進指稱中國大陸7月27日,還曾經發射測試過前述具備分離軌道轟炸系統功能之極音速滑翔飛行器,顯然是吃下秤陀鐵了心,存心要將這個故事硬扯到底。 

24508373編按:桑格爾彈道特別之處,是在大氣層滑翔中利用攻角及所產生升力躍出大氣層,然後利用位能換取動能,再回大氣層滑翔再獲升力,周而復始,直到無力再躍出大氣層,直接滑翔往目標;錢學森彈道則是利用及控制升力,使自身能在大氣層作更長距離滑翔,不用再衝出大氣層,以求獲得更好的飛行及飛向目標能力。事實上太空梭就是利用這種飛行特性進行重返大氣層作業的,且通常可以滑翔2000-3000公里,這段時期下降率就20公里而已。右圖是以太空梭STS-121任務時返回大氣層的路徑作說明。(照片來自The HYTHIRM Project: Flight Thermography of the Space Shuttle During the Hypersonic Re-entry)

 

看到前述讓人眼花撩亂之核武與飛彈技術,讀者恐怕難以相信此等武器所運用物理原理,其實已經存在多年,完全不是任何理論革命產物。1930年代奧地利科學家桑格爾(Eugen Sänger)透過與德國科學家布蘭德(Irene Brent)合作設計極音速滑翔機過程,思考出如何運用大氣層邊緣太空地帶,以及高速滑翔跳躍方式來增加飛彈射程,此種軌跡被稱為桑格爾彈道;但卻未曾實際生產過該類武器。 

二次大戰後,錢學森依據美軍自德國所獲得資料,在桑格爾彈道之基礎上於1948年美國火箭年會中,提出先以火箭協助推進增速,然後再重返大氣層滑翔飛行理念,而依據此種理念所形成之軌跡,就被稱為錢學森彈道;不過當時錢學森在美國時,此種理念並未被華盛頓所採納,用來實際發展相關武器。 

r 36 image13 s編按:圖中才是真正實驗並部署過的唯一一種FOBS系統武器—R-36 ORB(8K69)的8F021特殊彈頭,其最大特點是擁有一個入軌及減速返回的引擎系統,一方面可讓彈頭加速並進入低地球軌道,另一方面在特定地點又可打開減速引擎,讓「衛星彈頭」重返大氣層並攻擊目標。(圖片來自連結1)

 

不過冷戰60年代末期,前蘇聯確實是曾經完成產製相關核武導彈系統,運用其在大氣層邊緣滑翔飛行彈道(編按:張競老師在此篇可能並未說明清楚,當時蘇聯發展的分離軌道轟炸系統並未有高超音速滑翔武器的成份),來規避美國彈道飛彈預警系統(BMEWS:Ballistic Missile Early Warning System);但由於美國很快在太空完成布署預警偵測設施,補足地面雷達偵測死角,同時蘇聯發現美國反彈道導彈飛彈系統(Anti-Ballistic Missile System)並未大量部署,既有彈道導彈仍可順利突破防禦,再加上潛射核武導彈系統日趨成熟,彈道核武潛艦可藉水下機動至敵方無法有效攔阻海域發射導彈,因此更具嚇阻報復能力。 

24508373A編按:60年代的FOBS系統發展和潛射導彈競賽中,為免被蘇聯發動突然的第一輪核突擊,美國全面加強預警雷達的建設()及在太空中建立紅外預警衛星DSP系列的監察網,同時加快核反擊的反應速度,最後讓FOBS失去突然襲擊的價值。圖片來自《美军现役远程预警雷达分布态势》Flightglobal.

 

最後更因為此種分離軌道轟炸系統僅能運用於核戰先制打擊,並使核武第一擊(first strike)會被誤認為可行戰略選項,所以會迫使對方亦要發展能夠採取先制打擊核武系統,如此將更嚴重刺激核武軍備競賽,惡性循環與難以取信對方,因此讓蘇聯決定放棄此項運用「分離軌道轟炸系統」極音速核武。所以讀者必須理解儘管西方刻意拐彎抹角放話指稱北京發展此類武器,假若回溯核武發展史,就可認識到此項武器系統不但不是新玩意兒,其實亦有其實際運用上既有盲點。 

 24508373B編按:在美國及北約對中國的舉動大呼小叫之時,俄國卻可能成為這場競賽的最領先者,無它的,因為他們已成為首個部署極音速滑翔彈頭ICBM的國家,名為15П771的前衛型極超音速滑翔彈頭,成功部署在UR-100N UTTH洲際彈道導彈上(中間),並於2019年12月開始執勤;另外俄國人又正在試射重型ICBM RS-28,而RS-28的投擲重量大到可以將4.5噸的物體直接送入軌道,若裝上一或兩個前衛式,那就已有足夠能力進行FOBS的攻擊。(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連結3)

 

雖然各國皆知前蘇聯曾經發展此類武器,最後發現其未見得適用之經驗,但確實就目前來說,美國、俄羅斯、中國大陸、印度、法國、澳洲、德國與日本各國都還各自發展其本身之極音速武器研究計畫,但極音速武器未見得會與「分離軌道轟炸系統」或是「核武」相互結合,此點必須要明確認清。 

而且就物理理論來說,極音速係指超過五倍音速之速度,儘管飛彈運用高速突破防禦體系是有其優勢,但其所附帶產生之彈道控制問題,亦不是很容易就能克服解決,在此亦必須加以提醒。所以許多理論上具有優點之武器設計理念,到最後未見得能夠順利成軍服役,確實是存在其所無法克服之彈道控制與導引盲點;吾人必須謹記高科技絕對不可能是存在百利無其弊病,最後都是技術特性利弊得失權衡妥協產物。

unnamAAAA編按:可部署在弗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艇的多用途大型導彈井,以及拆去砲塔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大井中的IRCPS系統,當中每個管可以裝載3枝導彈,並使用旋成體(一種比較老式的高超音速滑翔武器構形,可滑距離比乘波體短)作為高超音速滑翔段。(圖片來自美國海軍學院)

不過美國向來都是惡人先告狀,明明本身就是在發展此類武器,美國陸軍正在開始配備以「遠程極音速武器」(LRHW:Long-Range Hypersonic Weapon)為名之地對地飛彈,而美國海軍則是打算透過「中程傳統快速打擊武器」(IRCPS:Intermediate-Range Conventional Prompt Strike)計畫,預備在朱瓦特(Zumwalt)級飛彈驅逐艦、維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潛艦,甚至還可能在俄亥俄級核武彈道導彈潛艦上配備本身無動力之「通用極音速滑翔體」(C-HGB:Common-Hypersonic Glide Body)。 

 

Padzierski im 3編按:美國陸軍一種新型中程導彈,加上有限滑翔能力的雙錐體彈道後,射程約1600海浬,10月時已交付硬件設施讓美軍人員作操作熟習,但飛彈本身至少要明年才能試射。(圖片均來自美國陸軍),

 

2021年10月7號美國陸軍第一軍團第17野戰砲兵旅開始接收第一個遠程極音速武器發射組,該項武器系統代名為「暗夜之鷹」(Dark Eagle),到目前為止,美國陸軍預計要部署8個發射組,配備在四輛M983型儎重車與拖車上,每組拖運儎臺預備承儎兩枚飛彈。所以美國低調對外發布此項建軍發展訊息同時,卻透過媒體炒作中國大陸測試同類武器,此種認知戰手法混淆視聽大打烏賊戰,其宣傳誤導全球焦點之用心更是昭然若揭。 

由於美國在國際社會經常是採取只准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之雙重標準,而且刻意對他國發展武器系統表達關切與憂慮,但卻存心迴避提及此等武器系統並未違反任何國際武器管制條約規範,同美國亦在發展同類武器系統,因此就顯得更是面對問題有欠光明磊落。 

0221e1編按:假設中國在新疆及寧夏與建中的設施都是導彈發射井,但要留意這些井若果全部都可裝重型ICBM,那其接近300個的井可配備最少1200個彈頭,可就是現有中國所有核彈頭的4倍!而要知道美軍都指中國最多10年內才可造100個彈頭,那很大機會這些井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可能只有10-20%是裝上彈的,其他都可裝誘餌彈或根本丟空備用。(圖片來自)

 

近年來美國不斷宣稱中國大陸在擴張核武實力,並且積極將北京拉上核武軍備管制談判桌,但北京對此不斷否認,雙方毫無交集。華盛頓各項輿論攻勢,所聲稱北京在積極發展之重點項目,在相當程度上並未與中國大陸核武政策有其相容性。因此在觀察中國大陸在研發特定高科技武器項目時,其實亦要同時思考就算是其能夠掌握相關技術,有時亦未見得會真正大量產製該項系統,並且列入作戰序列,而其真正原因,完全要看此等系統是否符合中國大陸核武嚇阻政策而定! 

 

編按:作者原文中所有人物的中文譯名為台灣使用的譯名

 

延伸閱讀:【軍事博評】William:羅生門式太空「武器」-FOBS還是跨大氣層航天器?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10-2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