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冷戰、統戰、國際線

2021-12-01 11:36:39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112011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白宮影片擷圖)

上周提及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的文章〈沒有災難的競爭〉(Competition Without Catastrophe,與現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合著)為中美關係定位,現在看來,此君應是華府當前對華政策的主要推手。他在11月參加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一場視像會議時,表示中美在印太地區雖有激烈競爭,但不一定意味兩國會陷入一場新冷戰。

中美加緊建立自己陣營

對於中美是否處於冷戰狀態,另一位大師級人物、以研究策略(Strategy)和提出「軟實力」概念聞名的美國知名學者奈伊(Joseph Nye,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11月在《紐約時報》撰文,反對將中美競爭稱為冷戰。他認為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可能受到冷戰思維影響,把思想鎖定在傳統二維的棋局模式中;事實上,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是一場三維博弈,分佈在各個層面,包括軍事、經濟和社會;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幾乎沒有經濟和社會聯繫,遏制對手是一個可行目標,但對中國卻不行。

奈伊的意思是,如果以冷戰思維去分析當前的中美關係,既站不住腳,而且可能很危險,或會提供無效的策略,蒙蔽和誤導了美國。這位大師級人物認為中美競爭不能稱為冷戰,是因為華府絕不能低估中國,中美之爭其實遠超當年美蘇冷戰,華府要對付這位新對手,必須有新思維和新策略。

「民主峰會」重拾冷戰故技

儘管拜登政府多次表明美國不會跟中國打新冷戰,然而自今年3月開始中美對抗不斷升溫,除了各個領域的正面對峙,雙方也在加緊建立自己的陣營,這種天下二分的局面,和當年美蘇冷戰又有什麼分別?

今時今日的中美對抗,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仍然是主要內容,美國和西方陣營最擔憂的,是中國的發展模式崛起成為全球發展中國家的模仿對象,衝擊二戰之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和價值體系。美國口頭上說不搞冷戰,但拜登召集的「民主峰會」(12月9日召開),就是重拾美蘇冷戰時的故技,儼然如當年以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把世界劃分為兩大陣營,不過這次分界線卻代之以「民主」和「非民主」政體。

但按拜登邀請的110個國家和地區(不計邀請歐盟)劃分,不獲邀的新加坡、泰國、匈牙利,都是行美英式的民主選舉,匈牙利更是歐盟成員,然而她們都被排除出局,主要是因為跟中國維持「友好關係」;反而近年「民主表現」欠佳的國家如印度(總理莫迪公開針對穆斯林少數族裔)、菲律賓(總統法外處決大批毒販)、波蘭(右翼極端主義抬頭)和伊拉克(國內政局亂成一團),卻因為地緣政治的考量,華府邀請了她們出席。此外,台灣已正式回覆將出席峰會,外媒評論都認為,這是對北京的一次重擊!

拜登的「民主峰會」將會是中美關係的一次轉捩點,華府以「民主」和「非民主」作為分界線,正是重演當年美蘇冷戰的戲碼,以「民主」作招牌,其實是把全球劃分為「親中」和「反中」,並且將名單公諸於眾。美蘇對峙年代,兩大陣營是以北約(創始成員12國)和華約(華沙條約組織,創始成員8國)兩個軍事集團為中心,牽涉的國家不多;現在美國以「民主」為界,由美國「認可」為民主政體的國家和地區有110個,可以說,這110個國家和地區就是美國未來跟中國抗衡的主要成員。

以「民主」為基礎 統合抗中新陣營

聯合國現有193個會員國(台灣並非會員),以108個(減去台灣、科索沃)計,「民主峰會」成員佔了56%,換言之,美國籌組這個反中聯盟一開始就成功「統戰」了一半以上聯合國的成員國,佔了多數,以數目計,中國顯然處於下風!

為了計劃跟中國長期對抗,美國可能會擺脫聯合國的傳統模式、另立一個新國際架構,以「民主」為基礎,統合成為一個對抗中國的新陣營;這個新組織不需要像聯合國般以主權國為成員,換言之台灣可以加入,西藏流亡政府也可以加入!現在「民主峰會」只是前奏,未來視乎形勢發展,「峰會」規模和形式可以不斷轉變,對中國來說,這種新模式會造成長遠衝擊,必須早為之計,考慮應對方略。

美國把中國從盟友變為頭號對手

美國認為,當前中美競爭,中國在很多方面已超越或逼近美國,唯有科技和盟友兩項,美國仍佔絕對優勢。美國防長奧斯汀(Lloyd Austin)今年5月在華府2022年國防預算申請聽證會上,聲稱「中國目前並將持續地是美國向前進的挑戰」,但「中國沒有盟友,而美國在全球各地有很多盟友」,「這使美國擁有更強大能力」。防長比較與別國的實力,不在軍備上做文章,卻強調自己的盟友,說明了在華府高層心目中,盟友網絡是美國政府盤算中制勝中國的重要本錢之一。

翻開歷史,美國能保持世界霸權地位,除了軍事、美元、科技等「硬實力」,龐大的盟友體系也是關鍵因素。除了核心的盟友成員,美國還善於搞「國際統戰」,拉攏原來不是鐵桿兄弟的國家加入其陣營,對抗美國的主要對手。

美蘇冷戰正酣之際,尼克遜以極右政客的來頭,卻主動拉攏共產中國對抗蘇聯,令美國在地緣政治和全球實力平衡上取得優勢;這一招,中國應該深有體會,不過現在時移世易,美國把中國從盟友變為頭號對手,但用的還是舊招,就是建立盟友體系「圍堵」中國。

中國國際動員力不及美國

至今為止,北京一直都避免建立一個傳統模式的盟友網絡;從1949年開始,中國就致力將自己塑造成發展中國家的領導者,毛澤東當年的「三個世界」論,就是美蘇兩霸是第一世界,日本、歐洲等國是第二世界,亞非拉等地的落後國是第三世界,而中國一貫支持不結盟運動,並以反帝國主義、反兩霸(美、蘇)為號召,儼然成為第三世界的領袖;但這只是無形的聯繫,跟美國和蘇聯當年建立的聯盟截然不同。

《港區國安法》2020年6月30日實施,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日內瓦召開會議,英國代表27個西方國家在會上宣讀聯合聲明,指新法例損害香港自由;但另一邊廂,古巴則代表53個國家發言,支持中國實施港區國安法。數量上,支持中國的國家比反對的多了近一倍,但從影響力計,支持中國的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卻大大不足。

與中國有正式伙伴關係的國家,現在主要是俄羅斯和巴基斯坦,以及跟中國簽訂貿易協議的東盟各國(其中越南、菲律賓隨時都可能跟中國翻臉),其他就如中非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等,它們都以經貿合作為主,跟美國聯盟的「高度」有明顯差別。

內地學者曾撰文認為,中國軟實力總體上處於美國三分之一左右;文章指軟實力由國際吸引力、國際動員力和國內動員力3項要素構成,中國與美國在國際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於中國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國際普遍度低於美國;在國際動員力上的差距,主要源於中國盟友的數量太少;中國只在國內動員力方面強於美國(註)

加強中國軟實力 香港有角色

加強中國軟實力,香港可以扮演一定角色;中國要抗衡美國的國際統戰、爭取西方國家支持,應該以香港為基地;以此考慮,香港不應再處處封殺西方媒體記者,這是平白浪費了香港的優勢,也削弱了中國爭取國際支持的機會。

 

註:閻學通、徐進:〈中美軟實力比較〉,《現代國際關係》,頁24-29,2008年第1期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1-12-01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