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博評】呂琪:從印度「魔幻」授勛談戰爭統計的嚴謹性

2021-12-14 00:08:20 最後更新日期:2021-12-14 16:33:53
呂琪

香港輕新聞特邀軍事評論員

 1000 1阿比南丹上校近照。(YOUTUBE擷圖)

 

11月22日,印度在德里舉行隆重的國防授勳儀式,向近幾年在軍隊服役和作戰中表現優異的官兵進行表彰和授勳。其中有一名授勳的空軍軍官引人關注,他就是在2019年2月27日的印巴空戰中,被巴基斯坦空軍擊落並俘虜的「米格-21 Bison」戰機飛行員阿比南丹上校,他被授予了印度第三高的「Vir Chakra」榮譽勳章。

魔幻頒獎詞

印度軍方在電視直播時向公眾宣佈稱,阿比南丹駕駛「米格-21」擊落了巴基斯坦「F-16」戰機,創造了歷史云云。

據網上公佈的印度官方頒獎詞是這樣的:「在短暫的交戰中,作為聯隊指揮官的阿比南丹,用他的米格-21Bsion戰機的機載雷達掃描了低空空域,發現了一架正在低空飛行,以伏擊印軍戰機的巴基斯坦戰機。隨後阿比南丹在追擊撤退的巴基斯坦戰機時,發射導彈擊落巴軍的F-16

為表彰阿比南丹上校,印度軍方可謂煞費苦心,整個故事說的似模似樣、細節滿滿。但故事裡仍疑團重重……「米格-21Bsion」作為一架二代戰機,居然能對三代機「F-16」戰機做到先敵發現、先敵射擊,實在是令人無法想像。果真是「刀仔鋸倒大樹」?

cu2780 3委實說,單就米格21 BISON而言,其只適合近程攔截,雷達雖可進行超視距作戰,但探測距離竟然只有所用中距彈R-77的60%,在戰力上根本無法與巴軍現役F-16C/D及梟龍戰機相比。(網絡圖片)

眾所周知的「米格-21」戰機,是俄羅斯研製的一款超音速噴氣式第二代戰鬥機,該機採用單座三角翼氣動佈局,安裝一台渦噴發動機,主要任務是高空高速截擊、偵察,也可用於對地攻擊,機翼上有4個外掛架,載彈量1000千克,可攜帶紅外制導或雷達制導的近距空對空導彈,也可掛載火箭或炸彈,進行簡單的對地攻擊。該機的航電設備較簡單,雖然蘇聯亦曾經提供協助,特地為印軍購買的該機加裝小直徑天線火控雷達和自動駕駛儀等,但是整體依然明顯落後於三代機「F-16」。因此,後來印軍又對「米格-21Bsion」戰機升級改造,換裝以「米格-29」的「祖克」雷達為基礎改進出的「標槍」雷達。該雷達理論上最遠視距是57公里,但掃描角度非常窄,很難做到像印軍頒獎詞裡說的,下視掃描時先行發現巴基斯坦「F-16」戰機。「祖克」雷達的下視能力,曾令眾多用戶詬病,所以,除非是對方軍機關閉所有探測儀器,「米格-21Bsion」提前發現探測距離更遠的「F-16」戰機,基本不具備技術支撐。

unnamed 15DA-20(或稱達梭-獵鷹20)是利用法國50-60年代發展的神秘式戰鬥機的部分結構修改而成的公務機,所以機翼與垂尾甚有神秘系列及早期的軍旗系列的特色,巴基斯坦軍更將三架改修成專用電子作戰飛機。要知道對家印度其實是沒有專用電戰機這玩意的。(圖片連結1)

來自對手的報告

再看當天的對手,巴基斯坦軍算是有準備的一方,兩軍對抗時,不單止有「ZDK-03」 預警機支持,而且還專門派出第24電子作戰中隊的獵鷹「DA-20」電子戰機掩護戰鬥機群。

「DA-20」電子戰飛機是巴基斯坦空軍主要的電子戰飛機,主要執行電子情報、電子對抗、通信對抗等任務,該機是巴基斯坦空軍電子戰的最重要力量。其原始機型是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生產的「DA-20」公務機,巴基斯坦軍方在飛機上加裝了各種的電子對抗系統、通信對抗系統,使之能夠干擾敵方戰機的短波和超短波電台,資料鏈和導航,此外還加装採購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JN-1101」綜合通信對抗系統。這款系統能夠對敵方戰術通信系統、空空、空地資料鏈進行截獲、測向、定位,然後進行干擾和壓制。

cu2780 2巴軍在那場戰役中另一優勢在於有預警機支援及作空中指揮。雖然印軍比巴軍空軍龐大不少,但在特種飛機與預警機上,巴軍反而有相當大的優勢—其預警機隊數目是印軍兩倍以上(5 VS 11),巴軍竟然可以長期保持一架在空巡邏,反而印軍就做不到了。圖為巴軍的ZDK-003(左)及愛立眼(右)預警機。(網絡圖片)

所以,當天的阿比南丹在被擊落前,已經被巴方的「DA-20」獵鷹電子戰飛機干擾得像只無頭蒼蠅,他基本是在毫無預警和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巴基斯坦空軍擊落的,根本沒法像印軍的頒獎詞裡說的那樣,發現、鎖定並且擊落巴基斯坦的「F-16」戰機。

cu2780 i印度使用的米格21 BISON原稱米格21UPG,是90年代俄國米格廠為將米格21提升至具有一定遠程空戰能力的改進套件,換上一部探測距離大約57公里的矛式射控雷達,並能搭載兩枚格鬥彈及兩枚中程主動導引空對空導彈。不過其續航力還是沒有辦法改善,且機動性也因塞入大量裝備而變差,更有甚者,只有不足60公里的最大探測距離仍令其在對四代機(西方標準)空戰中處於弱勢。至於阿南德上校說過擊落敵人嘛……只能說巴人拿出在當地拾到的四枚導彈作為「反證」,要留意的是,巴軍並沒有俄製空對空飛彈武器。(圖片來自連結1連結2)

果真如印度空軍宣佈,彈擊落巴基斯坦的「F-16」戰機,為何至今印度一直拿不出巴方被擊落飛機的殘骸和直接證據?同時,阿比南丹當天發射的究竟是哪種導彈?發射了幾枚導彈呢?

在印方資料欠奉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方面倒是公佈了阿比南丹的「米格-21」戰機殘骸的圖片,在圖片中完整地出現了2枚「R77」和2枚「R73」,一共四枚空對空導彈。要知道「米格-21Bsion」戰機每次出擊只能帶4枚導彈,既然四枚導彈都在,亦就是說當天阿比南丹根本沒有發射過導彈,何談擊落「F-16」。

2o16ro56oq2s486092054q6095s42p8r編按:中途島戰役前日軍的兵棋推演,是戰爭史上著名的兵推反面教材,就算2019年的電影《決戰中途島》都有把它還原出來。當然電影偏離史實的是,南雲忠一因為身份衝突問題其實並沒有參與推演,而當年兵推中紅藍兩方的代表-參謀長宇垣纏及艦隊戰鬼材之一的松田千秋大佐(後少將)變成路人甲乙。這件史詩級蠢事也反映了兵棋推演可能出現的隨意性 / 評判主觀意志問題。(影片截圖及網絡圖片)電影《決戰中途島》

戰爭豈容虛假

戰爭是嚴謹的,所有的資料統計都不容許弄虛作假,否則最終會自食惡果,這樣的先例多不勝數。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之前,率領日本海軍的宇垣纏中將,在兵棋推演中被打敗,出於好戰心切,並沒有向上級建議暫停或修改作戰計劃,而是利用自己總負責人和裁判的身份,要求變更演習結果,將推演中日本航母的被炸次數由9次改為3次,把原來的日本海軍艦隊兩艘航母被擊沉,一艘被重創的結果改為只有「加賀」號一艘沉沒 ,這樣日本航母部隊的損失就變得可以被接受,他帶領的日本艦隊在模擬戰中取得了勝利。而在這場推演中,還顯示中途島戰區的北部可能有美軍航母的埋伏,同時美軍的「B-17」轟炸機將嚴重威脅日本海軍艦隊,但宇垣纏最後全部忽略這些警告。後來中途島海戰實戰中,日本航母有8次被擊中,由於山口多聞帶著「飛龍號」航母向美軍單艦突擊,日軍共有四艘航母被擊沉,如果他選擇撤退回避的話,那就只會有三艘日本航母被擊沉,和兵棋推演戰的結果相差無幾。

SSW2加賀號側視圖及現時的殘骸。一如圖上演習所預示,加賀號最先被攻擊,而且受創最嚴重,沉沒前大半個機庫及飛行甲板已燒成碎渣或炸爛,沉沒後除船體外,其他部分都已脫離並散落海床。(YOUTUBE擷圖及網絡圖片)

同時美國太平洋戰區的盟軍總司令尼米茲,也確實把他的航母編隊擺在中途島的北面,這也跟兵推中扮演美軍的日本海軍將領松田千秋所使用的招式幾乎一模一樣。可以說兵推準確地預測到結果,可惜戰役之前,因為宇垣纏中將獨斷更改,讓日本海軍慘敗中途島。

中國軍隊對於戰爭資料的統計,也是一而貫之的嚴謹。1953年,當時中國志願軍空軍司令部上報戰果中,曾經提到志願軍空軍的「米格-15」戰機,與美國的「F-86」戰機的空戰中戰損比為1:1,這讓當時志願軍上下士氣大振,志願軍總部和軍委深感欣喜,對志願軍空軍提出表揚和嘉獎。但後來上任的中國志願軍空軍副司令段蘇權將軍看後,認為志願軍空軍司令部上報的戰果有問題,段蘇權分析認為,志願軍兩架飛機能拼掉美軍一架就已是很不錯,根本沒法做1:1的交換比。後經段蘇權親自走訪調查後,根據空戰實際情況,確認志願軍空軍彙報的戰損資料有水分,為此段蘇權親自給國防部部長、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寫信,並附上《40天戰果分析》,重新修訂交換比應為2:1。因為此事,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政委肖華分別作書面檢討,志願軍空軍司令部主要負責人受到黨內處分和行政降職的處分。軍委和空軍黨委在後來的結論中說:段蘇權同志的報告對空軍建設是有貢獻的,不然戰果問題不好交代,完全同意段的報告,此後志願軍空戰結果被壓縮一半。

A Mikoyan Gurevich MiG-15 square in the sights of F-86 Sabre pilot Capt. Manuel "Pete" Fernandez, over Korea. By May 1953, after only nine months in combat, Fernandez would have a total of 14.5 aerial victories.事實上,1950年底朝鮮上空出現的志願軍米格15戰鬥機,大半還是蘇聯飛行員秘密參戰的,至1951年6月後,志願軍自己的飛行員才陸續上場,論訓練及米格15本身的缺陷,志願軍米格15能做到1:1交換比基本不可能。(圖片連結)

尊重事實,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令自己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印度軍方如今這個做法,與當年日本海軍何其相似:逞一時之面子,罔顧事實,真要應驗一句古話:「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發佈於 軍事博評
By 2021-12-14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