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張競:從哈薩克動亂談跨界蔓延性

2022-01-12 17:01:36 最後更新日期:2022-01-13 11:16:30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E11A編按: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中的俄國部隊(空降兵師)的BMD-4空降兵步兵戰車,正搭乘運輸機飛往哈薩克。(Youtube擷圖)

 

2022年新年假期開始,哈薩克共和國就開始陷入內部動亂;但是出乎國際社會意料的是外表形象素來溫和,出身於前蘇聯時期外交體系職業外交官員哈薩克總統托卡耶夫(Қасым-Жомарт Кемелұлы Тоқаев/俄語Касым-Жомарт Кемелевич Токаев)會斷然採取鐵腕鎮壓手段,並且對外請求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或是俄語ОДКБ: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оговора о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協調其他會員國派遣軍事武力,進入哈薩克境內協助維持社會秩序鎮壓暴亂。 

6245c8b960a7c183f60f080b5768fed5編按:算得上現代哈薩克國父的納札爾巴耶夫,建立了相對穩定且在中亞國家群中人均收入較高的哈薩克共和國,但在位三十年也是實行有限民主 / 威權政治的政體,同時在退居幕後時也安插大量親信,變相垂簾聽政;一方面也弔入多個西方NGO團體以抗衡俄國在區內影響力。不過是次示威中其承繼人在俄國政府出面協助下「掃蕩」了他們的親信,嚴重削弱納札爾巴耶夫的勢力,這可能是這位前總統和當地的NGO所始料未及的。(圖片來自連結)

 

更讓人吃驚的是托卡耶夫能夠順勢扳倒幾乎具有哈薩克共和國建國國父地位,同時更是長期掌握政治實權,又培養出大量親信,佔據政府各個關鍵職位之前總統納札爾巴耶夫(Нұрсұлтан Әбішұлы Назарбаев/俄語Нурсултан Абишевич Назарбаев)以及其所能掌控之政治派系。哈薩克政局變化如此迅速回復平靜,確實是讓西方世界感到驚訝;特別是與社會動亂同時發展之宮廷政變模式權力鬥爭,更是讓歐美感覺本身對於哈薩政局完全不能掌握理解,從媒體報導最初失實失焦程度,確實是讓人不能低估俄羅斯掌控中亞既有勢力範圍能力。 

其中對於哈薩克社會動亂真正起因,究竟是群眾要發洩對於物價飛漲施政治理不良之怨恨,抑或是從根本上就是要挑戰當前政府高層之統治正當性,其實由於餐與社會抗爭與涉及暴亂破壞行動者,缺乏統一組織與對外發聲管道,因此哈薩克境外透過媒體描述報導,其實也很難得確實掌握與辨識本次哈薩克社會動亂與群眾抗爭真正原因所在。 

 編按: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部隊在鞏固阿拉木圖機場的守備後,展開演習以展示實力。

 

同時在哈薩克運用武力毫不留情鎮壓動亂過程中,嚴格對外管制網路通訊,因此更讓外界無法透過社交媒體獲知即時訊息。誠然透過國際主流媒體等相關傳統資訊管道,全球都能夠理解哈薩克政府確實大量搜捕參與暴亂破壞行動者,同時軍隊與治安武力本身亦有嚴重傷亡,但隨著情勢發展,西方關注焦點開始注意到周邊國家亦開始加強戒備,因此就開始討論到哈薩克動亂情勢是否具備跨界蔓延性,但沒有想到哈薩克迅速透過鐵腕鎮壓行動恢復社會穩定,對跨境蔓延之討論亦立刻嘎然而止。 

 編按:俄國媒體對於哈薩克暴動的報道。和過去顏色革命不同的是,大規模示威沒過兩日就直接「升級」成搶掠、攻擊警察局及武裝駁火,而過程中有不明身份人士向「示威者」派發槍枝武器,有編寫過臉部識別程式的觀察家更發現部分示威者的裝束可以。一切都有蓄意發動的意味。

 

過去數十年來西方政治學界針對國際關係學門,確實曾經投注極大努力以便發展所謂側向壓力理論(Lateral Pressure Theory),其最主要關切重點就是要透過系統性研究,期能理解與掌握某些個人或是社會中,不論是基於經濟、政治、軍事、科學、民族、宗教抑或是文化因素與目的,希望將其所從事活動擴散跨越人為疆界,以便施展其所具備之影響力。換言之,就是希望將整個效應擴大,達成其所期待目標。

mayd編按:阿拉伯之春運動其實就是跨界蔓延性最典型的例子:長期存在的經濟不穩定及青年貧窮問題,加上互聯網推波助瀾,遂迅速發展成反威權運動並極速廣散,不過大概沒有會想到運動推翻強人並帶來變天後的美好光景十分短暫:很多地方失去強而有力中央政府後,立即爆發部族內戰,令國家元氣大傷;又或者政權雖變天,但國內政治勢力更進一步分裂,自己選上的政客也所託非人,最後還是要靠另一些強力來穩定局面;最好的有政權順利移交,但當年的支持者多年後才發現,原來原有社會問題,還是一點都沒變過……

儘管有些情況確實是有心要拖鄰邦下水,但有時卻可能是根本無意但到最後還是殃及池魚。雖然學術界運用多項研究方法,以質化或是量化方式去分析、平量與計算其中所涉及之因素,但畢竟此種社會現象太過複雜,涉及變數更是多不勝數。因此究竟任何國家本身之政治脈動會不會跨越邊界,波及鄰國產生風起雲湧現象,能否引發其他社會之共鳴與呼應,誰都難以斷定。 

從冷戰末期1980年代開始,全世界就有許多國家都發生過政治抗爭與社會動亂,最後經常導致政權更替現象,由於許多參與此等抗爭與革命者,到形成相當程度氣勢後,都是以顏色或花卉命名,因此就被各界普遍稱為顏色革命。等到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承接前蘇聯要維護其傳統勢力範圍內之東歐與中亞,更是認為顏色革命根本上就是由美國所煽動與資助,其目的就是在壓縮俄羅斯在其周邊國家之政治影響力,因此當哈薩克發生社會動亂時,自然就願意派兵進行干預,以免讓狀況失控越境蔓延,在俄羅斯後院中亞地區造成烽火燎原態勢。 

Russians in Kazakhstan Rus編按:曾幾何時,哈薩克境內是俄羅斯人多於哈族人的,不過蘇聯解體後,不少人回到俄國烏拉爾山地區居住,現時還保留大約20%的人口。俄羅斯人大部聚居於哈薩克北部的省份,加上國內俄人與哈人混血普遍,俄國仍保有對該國強大的影響力。(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中亞地區種族本來就會相互雜居,政治性之國土疆界與文化、宗教、種族、語言、風俗與經濟活動邊界不盡相同。但在不同統治體系下,就算是在政治疆界另端,種族、語言、宗教以及其他社會要素完全相同,只要是面對不同治理狀況與政治待遇有所差異,其實要引起共鳴獲得聲援都相當困難,更遑論要提供援助或是相互配合行動。 

哈薩克與其鄰邦本來就有不同政治體制,社會脈動亦有所隔離;哈薩克民眾抗議液化石油氣價格飆升,舉行反政府示威活動,不論發生衝突狀況有多嚴重,若是無法讓鄰邦民眾感同身受,其實就無可能發生越境蔓延現象。假若將產生暴亂之矛盾視為種子,總還是要有適當土壤與氣候條件,才有可能獲得生機發芽生長茁壯;橘越淮而為枳,其實就是此種基本道理。 

 pv86oG 0編按:哈薩克陷入內亂而又可能發展成跨界蔓延性的東西,除對南西伯利亞地區好像有點遙遠的伊斯蘭恐怖主義外,莫如著名的泛突厥斯坦運動。突厥斯坦運動本身就同時受到伊朗、俄國及中亞境內少數民族的警愓,認為其可嚴重影響伊斯蘭教及俄國人在中亞地區的影響力,進而令該區陷入更為不穩的狀態。(網絡圖片)

 

西方言論界之所以會在哈薩克社會動亂初期,就開始思考有無可能越境蔓延至中亞周邊國家,其實是因為從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後,隨後蔓延至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阿爾及利亞以及蘇丹等多個阿拉伯及北非國家,成為所謂「阿拉伯之春」風潮。基於此等歷史案例,再加上西方世界普遍將中亞國家視為同質性極高之社會,所以亦認為哈薩克社會抗爭動亂,不無可能引起骨牌效應,有可能風起雲湧席捲整個中亞地區。 

其實在阿拉伯之春抗爭動亂浪潮發生後,在阿拉伯世界緊接著產生大規模暴力衝突與動盪情勢,其中包括敘利亞內戰、伊斯蘭國崛起與伊拉克內戰、埃及危機與西奈半島動亂、葉門動亂並且升級成為內戰、利比亞內戰以及由敘利亞內展延燒至黎巴嫩境內之動亂。國際政治學者將前述動盪情勢取名為阿拉伯之冬,而歐洲美國等西方世界亦無法幸災樂禍隔岸觀火,此因歐洲難民潮與全球恐怖攻擊活動再起,都與此等動亂情勢有關。 

 maydan 1613631028編按:俄國過去20年對於周邊前加盟國的政治動亂基本是盡量少理,或只發揮間接影響力,甚至是自己原本扶植的區域政權發生政治運動都沒有積極介入,除非發生倒向北約的危險性,否則很難見到俄國武裝部隊的身影,然而今次在哈薩克新任總統要求下,以中亞六國組織名義迅速出兵平亂,是過去所慬見的。估計除了在即將來臨的俄烏不穩定局面中穩定後方外,也有向西方國家旋壓的意味。圖為2013年底擾攘幾個月的烏克蘭親歐盟示威抗議活動。(網絡圖片)

 

基於此等擔憂哈薩克動亂具有跨界蔓延性之疑慮,以俄羅斯為首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以快刀斬亂麻之勢痛下重手協助哈薩克政府進行鎮壓,是否亦因阿拉伯之春模式社會動亂與政治抗爭,後續會導致阿拉伯之冬內部戰爭衝突命運,所以才會如此果斷出兵干預。 

最後在此還是要說,運用武力鎮壓暴亂與群眾抗爭,讓社會重新獲得安全和平與穩定,畢竟都只是治標。假若不正本清源化解社會矛盾,最後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學鴕鳥將頭埋在沙土自我欺騙,只會讓狀況更加惡化;如何從國際社會其他國家衝突暴亂獲得教訓,總是在考驗著執政者之智慧! 

 

編按:作者原文中譯名為台灣地區通行譯法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1-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