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陳景祥﹕曾是烏托邦 如今最實際

2022-01-26 11:33:39
陳景祥

在傳媒界工作逾30年,曾任職通訊社、電台、報章、網絡媒體,有豐富的編採和管理經驗。曾任教樹仁學院,及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班課程。

2201261政府新聞處影片擷圖

第五波疫情來襲,一如以往,食肆禁晚上堂食,多種場所要關閉停業,曾經接近見到疫情紓緩的希望又告破滅。專家預言,這一波疫情應會延續兩三個月!

「疫情三年」彈盡糧絕 更應派錢為民紓困

正值財政司長即將公布《財政預算案》,各政黨、議員紛紛要求財爺推出各項惠民措施,包括派發消費券,金額由5000至1萬元。議員跟財政司長首次在議會互動,是在1月上半月,當時疫情蠢蠢欲動,但尚未出現大爆發;惟過去一個星期情况已急轉直下,葵涌邨若干棟樓要行「禁足令」,單日錄得逾百確診個案,市民又要重過抗疫「緊日子」。

財政司長陳茂波對議員要求「派錢」有標準答案:堅持審慎理財、應使則使。向市民派錢,不管是派現金、消費券,或有些政黨稱之為「回歸慶典消費券」,名稱不同,但目的應該都一樣,就是為第五波疫情下受苦的市民紓困。

新冠疫情反覆肆虐,到今年已進入第三年,很多行業和家庭都面臨「彈盡糧絕」困境,相比過去幾波疫情,現在更應該派錢為民紓困。

香港貧困戶頗眾 疫下受打擊最深

按政府統計處去年11 月30 日公布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21年第三季),全港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2.65萬元(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下同),約17%、即約45萬個家庭住戶每月入息少於8000 元,更有8.2% 、即22.1萬個家庭每月入息只有4000元以下。數字顯示,香港「貧困戶」數目頗眾,他們在疫情下受打擊最深!

第三波疫情來襲時,本地的失業和就業不足情况一度惡化,2020年8至10月失業率高達6.4%,較疫情前(2019年10至12月)的3.3%大幅上升。政府公布最新失業率( 2021 年10 至12 月)為3.9%,較高峰期緩和;但如果第五波疫情持續幾個月,失業情况無可避免會惡化。

樂施會在2020年底發表報告《疫情下貧窮人口的失業情况》,指2019年第二季「貧窮住戶」(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五成以下)失業人口有4.2萬;至2020 年第二季,大幅上升至10.94 萬人,增幅達1.6 倍,而貧窮戶的失業人數佔整體失業人數達45.5%。此外,2020年第二季有3.31萬貧窮人口失業3至6個月,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2.37萬人。

熱議「無條件基本收入」 源於現有制度失效

政府向每名市民不論貧富一律派錢,輿論習慣稱之為「派糖」,但其性質,其實頗近乎現在歐美引起爭議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概念。這種近乎烏托邦式的主張,是不設任何條件、沒有資格限制、不做資格審查,每個民眾都可定期領取一定金額的金錢,以滿足民眾的基本生活開支。

「無條件基本收入」有5個標準:(1)定期發放;(2)以現金支付,不限特定用途,個人可自行決定如何使用;(3)以個人為主體,不是家庭、組織等;(4)向全民派發,沒有資格審查;(5)毋須與工作「掛鈎」,沒有意願工作者也可獲這筆「收入」。

天方夜譚式的「派錢」,批評者都會指UBI會養懶人、鼓勵人不勞而獲,將會令庫房水乾、無以為繼。但這些極端建議之能夠成為廣泛討論的議題,皆源於現有制度已經失效,社會矛盾長期無法解決,唯有以極端方法希望突破困局。世界各國要解決貧富懸殊談了多少年,也嘗試過不同福利制度、最低工資、向富人抽重稅等等,惟貧富懸殊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愈趨尖銳。

科技大躍進,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化系統等科技臻於成熟,正在重塑全球勞工市場,各類工種以及工人技術的要求都跟過去大大不同,新科技創造就業職位的速度,可能追不上淘汰傳統產業工人的進程,失業者將會失去參與經濟分配的權利,重回職場非常困難。「無條件基本收入」之議突然變得時髦,就是因為主催者認為新科技影響深遠,勞工階層必須有更可靠的保障。

教育社福投資源 貧富懸殊仍擴大

傳統智慧認為,教育可以改變命運,扭轉貧富不均,改善收入不平等,但3位經濟學者研究結果證明此路不通——《紐約時報》曾刊出文章,講述由美國前財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及學者赫什本(Brad Hershbein)、科爾尼(Melissa Kearney)3人合作的一項「小實驗」,得出結果是教育有助提高薪金水平、加強個人的經濟保障,但並不能有效緩解收入不均的問題(註1)。

曾幾何時,香港也大幅增加教育開支,增教師、增學位,而且不斷把免費教育年期延長,結果是香港人的教育水平大大進步,帶動香港經濟不斷升級,但對改善貧富懸殊卻並無幫助。回歸之後特區政府也投入大量資源在社福、醫療等民生項目上,然而貧富懸殊仍然不斷擴大,而樓價飈升令問題更加嚴重。

坐擁龐大儲備 財爺擔心什麼?

香港當前「最有錢」的機構就是特區政府,當第五波疫情可能令香港跌入谷底之際,政府豈能袖手旁觀?全民派錢其實類近「無條件基本收入」,不論背景,全民派發,低收入階層可用作應付日常開支,富人則可用作消費,對推動經濟都有幫助。

由於金融市場和樓市暢活,原來預計本財政年度逾千億元的財赤,現在估計將大降至180億元,而政府的財政儲備估計仍高達9100億元(安永預計),發放「無條件基本收入」財力綽綽有餘。「無條件基本收入」建議,應該是定期派發,香港沒有這個條件;但在經濟困難期,我們起碼有能力派一次或派有限金額。而即使派出約740億元(每人1萬元),政府仍坐擁8000餘億的財儲,財爺還擔心什麼?

香港廠商會在去年9月一篇長文中,也提出香港應留意兩個風險:一是「作為高度國際化的城市經濟體,全球疫情的演變仍是牽動香港經濟走勢的最大不明朗因素」;二是「特區政府為紓緩疫情影響而推出的多項扶持措施將在未來幾個月相繼到期,財政政策能否持續『發力』亦是關乎此輪經濟復甦能否行穩致遠的另一關鍵」(註2)。政府的財政儲備,除了用作為民生紓困,產業界也希望政府可以繼續提供扶持措施,令經濟盡快重上正軌。

行政長官選舉很快就要舉行,候選人將要就一系列香港面對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疫情令香港停滯了足足兩年,現在進入第三年,但仍看不見盡頭。很少政府可以像特區政府般擁有龐大儲備,派錢以外再推出多輪扶持業界政策,政府財政實力仍絲毫無損。

財多好辦事,香港這幾年相當困難但仍可捱得過去,皆因財政充裕。過去積累下來的儲備,在困難時不用,還待何時?再派「無條件基本收入」,財政司長還要考慮什麼?

 

註1: Irwin, N. (2015, March 31). Why More Education Won't Fix Economic Inequality. The New York Times.

註2: 廠商會:〈香港經濟前瞻:衝破復甦的瓶頸〉,經貿時事短評2021 年第19 期,2021年9月30日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發佈於 博評
By 2022-01-2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