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退保聯沒有講清楚的事實

2016-01-12 16:41:07
蘇蘭斯

2015 年起於「香港輕新聞」開博評論時事。
2019 年成為香港電台一台「講東講西」節目招才計劃「才雋」,「哈林奭失眠」主持,在後不惑之年在多媒體界開展 Slasher 事業。
正職於航運物流公司總部,曾派駐國內工作五年,有豐富的商業機構管理經驗。善用案例類比,數據作理性持平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士、香港公開大學電子商貿碩士、美國麻省理工(MIT)供應鏈管理碩士。

https://www.facebook.com/lanceso
__20160102122244289564(1)_popup

再論政府現正進行的《退休保障》諮詢工作關於「全民」又或「不論貧富」方案的爭論。

首先在此先把基本概念弄清楚

1. 適用範圍:

「全民」或「不論貧富」方案的基本理念是政府有責任為所有長者提供固定並隨通脹調整的每月收入。

而政府方案是指用收入及資產作為界線為最有需要的長者提供每月收入。

兩者的主要分別在於大家是否同意當時的工作人口需要為當時的長者提供每月收入又或只幫助低收入及資產的長者。

因為所有方案皆無需受益人曾經供款,我覺得而整個討論聚焦在收入及資產而不討論何謂香港居民是一大盲點:我們應該討論是否只有永久居民甚或包括永久居民亦必須在一生中居港滿一定年期才有資格;領取時又是否在香港定居的規定。舉例移民海外的港人及其子女是否有資格回流領取退保,而港人外籍配偶又可否在移居香港後領取等。經李波一役大家明白香港永久居民可以同時有外國國籍,而就算立法時有相關規定又能否成功避過司法覆核的挑戰-終院在居港權一役已經證明香港司法獨立並且法院在追求公義過程中是不會看財政承擔的。「全民」方案在港人的界定存在的風險是相當大的。

2. 財政來源:

退保聯強調不用增加打工仔的供款「全民」方案可以維持50年,而林鄭及多位財金官員多次強調「不論貧富」方案必需加稅,到底雙方的言論是否有矛盾呢?

退保聯方案的資金來源之中有以下幾項

  1. 政府的老人高齡津貼
  2. 六十五歲 或以上受助人的綜援金
  3. 一筆過撥款500億的啟動基金
  4. 僱主一半的強積金供款
  5. 應評稅利潤高於1,000萬的企業,每年額外繳 交約1.9%的利得稅
  6. 僱員一半的強積金供款

1-2來自社會福利支出,在現今的稅收中支付

3是打財政儲備主意-雖然不增加個人供款,但令香港整體儲備下降,增加將來的加稅風險。

4/6打強積金主意,雖然亦不增加個人「供款」但實質是收入5%的老人年金稅,而且是月入3萬以上可以稅率下降的累退稅,對月入7200開始供強積金至月入3萬的大部分打工仔非常不公平。,

5是直接加稅,加企業稅雖然不增加打工仔「供款」但仍然是林鄭口中的加稅。

其實不論退保聯或政府對於「全民」方案要「加稅」是有相同的認知的。

3.可持續性:

各方的數學模型皆有對將來的人口結構及收入的假設,討論假設是否可信沒有實質意義。但退保聯賣的是幾十年內方案不需額外注資或增加供款的一個美麗承諾,但建築於年度收入及年度支出並不平衡的數學模型上,因為時間長,有很多不確定性,國際經驗是這類方案早晚會爆煲-在減小月金,推遲領取年齡,政府借錢注資及加稅之中作一項甚至多項選擇。

最後説說個人看法:我是支持香港應該有更好的長者照顧,亦不反對加稅(我是強積金月供1500相對高薪一族)令有能力的人及企業多付出一點。但必須要

1.收支平衡-量入為出,不要為我們的子女開下支票。

2.可以用於增加醫療或政府老人院舍的方式而不必每人派錢。

希望本文可以幫助大家了解相關討論。

By 2016-01-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