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黃振權:一國兩制下的港獨城邦殖民地

2016-02-12 17:43:04
黃振權

香港工程師學會註冊電機工程師

HKMAflags

近期有前中央官員形容香港在近期發展上給澳門及新加坡比下去,原因在於「非殖民化」在一國兩制落實其間沒有做好,並因此引起社會大量回嚮;但非殖民化只是一個概念詞,怎麼演釋卻因人而異,現在最好是跟大家回看過去,去思索一下過渡特區的安排,看問題是出自何處。

大英帝國曾稱日不落之國,其統治面積一度佔全球總陸地面積四分一,要管理散落各地並在語言文化大大不同於英國本土的殖民地,單靠英倫三島的居民數目是遠遠無法管冶。於是英國自然地在各殖民地培養一定數量(大約2-3%人口)的精英階層(Elite population),來協助宗主國管理殖民地。

香港由鴉片戰爭開埠後的二十多年起,英國殖民統治者就開始聘用本地精英華人(Chinese Elite)去協助管理,及後經歷百多年發展,一套包含思想、制度、文化的完整的殖民管冶體制已在香港牢牢建立。在此體制下,香港分為三個等級的族群;在最上層是英國殖民統治族群,他們在殖民地擁有絶對的統治權力,掌握殖民地的軍事,管治策略,社會公共資源和主要人事任命等重要權力,也在殖民地維持高高在上的地位。

在統治族群下面是精英華人階層,他們主要是輔助殖民者管理本土華人事務,一般來說要成為精英華人,是要通過社會拔尖過程,由指定的殖民地大學經過英式培訓加強對英國及殖民地的價值認同,及後會被提升社會地位,就業優勢,優先安排至政府或大型機構當華人管理剛位,輔助殖民者執政和管治,或成為本地専業界別的行業領導,分享一部份管理權。

在社會最下面就是一般華人階層,是被受管理的一群,為方便管理,殖民統治者並沒有全盤引入英式思考及啟發性教育,反而維持傳統填鴨式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及限制大學學額至百分之一至二的人囗比例以方便精英管理,對社會大量的技術需求只以職業技能培訓取代。

及至大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香港回歸祖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順利過渡等安排塵埃落定,除一部份將擺脫政府架構的公共服務如鐵路、醫療外,英國殖民統治階層註定要在1997年後的特區政府喪失權力,而原來的華人精英階層則能在悉心的安排下,成為無可取締的實際管治階層去承襲殖民管冶權,於是殖民體制被重新部署,把高級公務員本地化,讓殖民地華人精英熟習並管理複雜且行政程序高度規範化的殖民地行政制度;且賦予三十多萬和英國關係密切的精英華人人口英國本土居英權,以安撫這群精英及保証英國政府對他們在回歸期前後的支持;同時也一反殖民地慣例大幅擴大大學學位,及發展公民社會教育於中學教育基礎上。

所以當香港於97回歸時,原來已本地化的殖民地管冶班子被大至保留到特區相應的工作,殖民體制基本保留及只作小量更改,但和主權有關的層面如行政首長,和負責總體國家戰略的階層則無法過渡特區,改由沒有多大政治經驗的港人出任最高決策職位,令情況可比喻為一輛安裝有十分複雜的自動巡航的汽車,在沒有說明書下交到一個沒有相關經驗的司機去駕駛,在正常情況下已弄得那司機滿頭大汗,在遇突發事故下更別無選擇地請回殖民地培養出的精英來駕駛;再加上要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所有在港傳統左派及中央機關不會再像97前一樣制衡殖民地的官員施政,反過來倒是要忍讓及支持前殖民地官員執行各政策,在此消彼長下經過了十多年發展,前殖民地官員差不多重掌各領域的行政及決策權,復辟了97前的行政架構,中央及左派在港能作出的影響日漸式微,在近兩三年甚至表面化至在各遊行中出現代表殖民地的龍師旗,為中央直接處理香港事務埋下了伏筆。

一國兩制白皮書的出現在2014年對香港可以説是一個大轉折,隨著佔中的發生,愛國勢力被重新集結,並附以中央的支持令復辟的形勢無論在街頭或議會都被逆轉,但此反覆的情況卻令香港人迷失了大方向;此情況類似於帝制復辟失敗後的辛亥革命,從封建帝制到共和體制的大方向一時間變成無論左中右思潮都瘋湧澎湃,也解釋了最近在香港民間出現的左膠、右膠、殖民復辟、城邦論以至港獨論的興起。

從洋務運動開始,中國就一直尋求變革圖強之路,由最初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式,到晩清發展到如「戊戌變法」和「君主立憲」之體制變革,但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投入多大的金錢精力,總以失敗告終,當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時,當年的魯迅先生,在觀看一張描寫日俄戰爭時的圖片時就發覺,中國人之間因有了一樣東西,而令變革圖強失敗,那就是祗懂逢迎殖民者之威而忘卻同胞之情的心,並從此棄醫從文希望治療這顆心。

今日香港,在經歷一國兩制的變革過程中也遇到無比困難,無論如何心機算盡,社會皆分崩離析,煮豆燃萁,長此下去歲月蹉跎,香港祗會無聲地消失於歷史洪流;或勉強地在玉石俱焚的瓦礫下建立起一個你我皆不認識的香港,凡此種種,是否也應歸咎今天我們有祗懂緬懷昔日殖民地鉛華,而忘卻今日同舟之情的心?

黃振權

By 2016-02-12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