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從民族黨到十年 反映港人二次信心淪陷

2016-04-06 12:51:33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Busy Pedestrian Crossing

【香港輕新聞】從理大學生組建倡議香港獨立建國的「香港民族黨」,到描述一國兩制遭破壞的虛構電影《十年》獲金像獎「最佳電影」,近期關於香港前途的爭論不斷,今日本港多間傳媒關注港人二次信心的淪陷,有評論指是一國兩制的沉淪及港府管治不得人心所致,亦有評論批評有關邏輯無賴,是為掩飾外國勢力的影響。

《明報》今日社論從《十年》獲獎出發,指電影反映出的港人憂慮感,與97回歸之前的不安感一脈相承,都是對未來不可知萌生的信心問題,都是對未來自由、生活方式會否不保,核心價值會否因為「內地因素」而消退的擔心。

《明報》「觀點」欄目刊登的資深媒體人吳志森的評論文章則從「香港民族黨」建黨出發,指明智的人都知道港獨不可行,因歷史上多少武裝分離運動,死傷無數,都以失敗告終,而香港年輕人卻對港獨思潮趨之若鶩,是因他們目睹今日香港的衰敗,心焦如焚。

《信報》刊登的王永平評論文章則以愛國人士常用的「一家人」比喻,指「當孩子明知前路茫茫也要離家出走時」,做父母的豈能只怪他們幼稚、衝動,「而不好好反省自己的責任?」又指,只知斥責港獨無腦的官員及社會人士,根本沒有了解應屬精英的年輕人的想法,而一味以民族大義的譴責,及中國停水斷糧的威脅回應年輕人的訴求,只會令他們對政權及既得利益者更加反感。

三篇文章均認為,港人的憂慮感及港獨興起是一國兩制受衝擊、港府管治失效的結果,吳志森文章反問「誰才是『港獨之父』?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對於這種論述,《東方日報》「坦言集」刊登的陳文鴻專欄文章從港大張達明關於港獨活動由梁振英及特區政府導致的言論著眼,指有關言論無厘頭,諷刺與作者自己「幾歲大的孫子無賴起來的邏輯相同,」就是認為任何錯誤不管自己事,都是別人的錯。

陳文鴻文章指,這種無賴邏輯實際上是為了掩飾從佔中、政改、旺角騷亂及港獨公開組黨的香港政治思潮演變過程中,他們與外國政府、政治勢力的聯繫,認為他們別有用心和政治企圖。

By 2016-04-06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