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觀點】《十年》獲獎是對政治綁架電影的反抗

2016-04-07 13:02:41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0407 觀點

【香港輕新聞】電影《十年》爆冷獲得第三十五屆金像獎「最佳電影」,爭論仍未停息,有電影界業內人士批評電影獲獎因評審不理性、情緒化投票,反映金像獎現行評審制度需要檢討(點擊查看 【懶人包】香港金像獎「小圈子選舉」產物?

【懶人包】香港金像獎「小圈子選舉」產物?

【香港輕新聞】金像獎落下帷幕,今屆獲獎結果備受關注,不僅因為業界及社會關注這一代表華語片極高殊榮最終花落誰家,更...

" target="_blank">金像獎評審機制及代表業界品味的評委人選),今日本港多間傳媒刊登評論文章,關注評審機制是否合理,及政治電影的美學要求。

《蘋果日報》刊登李怡「世道人間」專欄文章引述金像獎評審畢明、舒琪指,目前評審機制是記名投票,在政治選舉中,不記名投票是民主,而在專業性評審中,記名可防止圈內人「造馬」,是合理的機制。

《明報》「筆陣」刊登蔡子強的文章則指現時香港影業活在政治恐懼之下。文章有回顧香港電影發展史,指七八十年代,在大陸、台灣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受專制政權高壓的背景下,香港受惠於自由的創作環境,影業蓬勃發展,而近年大陸的政治禁忌入侵香港,有時受壓於當局,有時因業內人士杯弓蛇影、自我審查,香港電影風光不再。

李怡就認為,在這種壓力之下,《十年》獲獎是香港電影界頂住記名帶來的負擔,「想到或許『罪不治眾』,也就憑專業精神投下良心一票」,又指投票給《十年》的電影人,不是被政治、情緒綁架,而是對「政治綁架電影」發出抗議聲音。

同樣刊登在《蘋果》的時事評論員黃世澤文章則指,若論政治意味,今屆金像獎中《智取威虎山》的政治意味更濃,脫胎於文革樣板戲,藝術價值更低,認為《智取》導演徐克獲最佳導演,是評審與《十年》作出的政治平衡之舉。文章又指,香港影界的親共人士只指責《十年》獲獎,而不見《智取》獲獎,是貪得無厭,更是雙重標準。

關於電影的美學價值與政治意味的平衡,陳景輝在發表於《明報》的評論文章中表示,《十年》的出現意味着政治電影的興起,但政治電影亦不可放棄審美要求,他強調自己對審美的定義並非簡單的電影技巧玩弄,而認為好的電影應觸發觀眾對自我、人際、社會或世界進行反思。

文章反觀《十年》,認為其只是將社會焦慮情緒放大,並未賦予時代高瞻遠矚的感知能力,「最終成為時代的俘虜」。不過,陳景輝也看好《十年》的成功,認為可帶動下一波政治電影浪潮,成為令政治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文化前提。

By 2016-04-07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