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港矛盾多層次 激發港獨思潮

2016-04-18 21:11:38
黃振權

香港工程師學會註冊電機工程師

14250400993125

最近鼓吹自決港獨的政黨相繼成立,香港正一步步由矛盾走向獨立思考,要探究此原因,需要從歷史說起。

自鴉片戰爭以來,香港就實際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特地發展,引致和祖國在這百多年間發展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差異,並於回歸後因接觸增加,引發出不同層次的矛盾:

1. 生活語言差異矛盾。中港雖是同民同種,香港日常言語卻是廣東方言,普通話教育在殖民時期並沒有被鼓勵,並且排除在只有英文及廣東白話的正統教育之外,好處是方便身份識別認同上分離港人跟大陸人,但也引致回歸後中港同胞在各生活細節上難以了解融合,常生誤解。

兩地語言經濟文化 差異多

2. 經濟差異矛盾。過去百多年間中國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結果是長期貧窮落後,香港社會出現慣性優於大陸心態,及至國內最近經濟成功,卻因小部分同胞的突然暴富心態、爭奪港人一部分生活資源、與港人優越感漸失,引發一系列中港矛盾;回歸後為穩定大局,香港實行了利商、扶貧、保障既得利益階層「馬照跑舞照跳」等政策,但對整體社會不同界別的需求,卻因政府執行力長期低下而沒全面照顧,其中忽略了八九十後新生代需求,進而衍生出一系列複雜經濟矛盾。

3. 文化差異矛盾。改革開放也不能改變長期閉關自守導致中國與普世的差異,但香港的百多年殖民歷史,卻與英語系國家有長期接觸,令港人在生活、潮流文化比較接近西方,所以每當中港同胞因文化不同而引起爭執,小至地鐵裏吃東西,都引發廣泛報道,揭示並放大文化差異。

港人重西方哲學 輕東方思想

4. 意識形態差異矛盾。二戰後世界局勢是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兩極對立,作為資本主義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對共產主義中國有着長期的意識形態對立,回歸前,從童年教育到公眾輿論,港人對共產主義都接收着大量負面資訊,經年累月的熏陶使得在香港本土長大的人,大部分對現在西方制度十分崇拜,對中國現制度卻缺乏好感,每每對國內的態度是隱善揚惡。

5. 社會哲學差異矛盾。很久以前的中國社會,在思維哲學上已採納了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等儒家思想,但思想主體都是以服從(Obey)及相信(Believe)為主;此情況在西方的文明歷程也類同,但經歷了十三世紀英國大憲章事件,及十六世紀德國馬丁路德事件,此情况卻出現了歷時數百年的重大變化。當君權及神權被削弱後,理性年代(Age of reason)便乘時而起,新哲學,如我思故我在(笛卡爾),以懷疑態度(休謨)去理性觀察(培根)、滙集(狄德羅)、演釋(培根)、歸納(笛卡爾)分析,取代以往單純服從相信的思考模式;啟蒙運動(Age of Enlightenment)更把哲學推延至社會管治層面,推廣言論、思想、宗教自由(伏爾泰),國家權力分立、相互制衡(孟德斯鳩),社會以契約形式管治(盧梭)而非君權神授。凡此種種,形成東西方社會巨大的哲學差異,甚至今天中港在這方面的差異仍然存在。

香港曾是移民城市,在老一輩人中,除了少數精英華人外,一般老百姓都習慣了東方哲學;但中年及以下的香港新生代,在教育普及與資訊科技配合下,卻比較接受西方哲學;且最近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下,通過音像、媒體、網絡的影響,出現了愈年輕愈激進的極端現象。

本土思潮壯大 中庸是否出路?

中港眾多層次的矛盾,回歸以來在一國兩制、河水不犯井水下,十多年間沒有被激化,但也沒有被化解。然而因香港內部種種問題而引發的一連串議題,如國教、人心回歸、普選行政長官等,卻把這些矛盾,因與中央直接接觸而激化。

當一國兩制白皮書,人大常委會的八·三一決定,於2014年中,以中國自古至今的五倫君臣從屬思想,由上而下地加插於香港時,香港的新生代,尤其在網絡習以啟蒙思想長大的一代,感覺他們所認識的,社會應以契約關係組成的香港,頓時間如天塌了下來。在佔中運動各種領袖的帶領下,所有十多年間積累的哲學、意識形態、內外經濟矛盾,皆如噴井般被激化出來;受新自由主義教育長大的大中小學生、在西方意識形態成長的社會領袖、或遭逢才華埋沒、經濟失意的年輕人,皆以守衞我城為口號,舉起雨傘抗拒這瞬間被收窄的中港差異。

佔領運動雖然過去,但被激化的矛盾卻在破窗效應下沒有過去,在最近一兩年,不同層次的矛盾如非殖民化,三權分立,保持廣東話、繁體字等,此起彼落地在社會討論不停,造就了以維持中港差異的本土思潮,如城邦或港獨等的壯大,最近甚至以以武制暴的形式出現。

面對每況愈下的香港,我們應否想想先祖遺留下的「中庸」,是否能找到出路。

By 2016-04-18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