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觀點】教育者失專業精神 區議員荒腔走板?

2016-05-10 13:15:34
張心怡

香港輕新聞編輯

0510 觀點

【香港輕新聞】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昨一致支持東灣莫羅瑞華群育學校搬遷至屯門的計劃,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希望教育界能本着有教無類的精神,支持遷校計劃;又強調反對遷校的新址毗鄰的中學校長只引用教育局相關文件的極端例子,是以偏概全。今日多間傳媒刊登評論文章,繼續關注大嶼山群育學校遷校風波。

《明報》今日社論詳細解釋群育學校設立的目的及意義,指全港7所群育學校招收的學生大多基於情緒、行為等原因,需暫時轉介至群育學校,當中不少學生經過調適後,重返主流學校,因此群育學校是當前教育體制中重要的一部分,起到支援主流學校的作用。《文匯報》社論就指,特殊學校幫助問題學生重回正軌,對社會安穩和諧貢獻巨大。因此,特殊學校理應得到社會廣泛的肯定和尊重。

《蘋果日報》刊登的理大社會研究政策中心主任鍾劍華的評論文章就指,作為教育隊伍中資深成員,反對遷校的新址毗鄰仁愛堂中學的校長斷然沒有理由,沒有對群育學校基本的概念,而是人云亦云,以群育學校的學生或成為黑社會控制的對象、參與吸毒、性濫交、援交及邪教活動等負面標籤侮辱學生,令教育專業感到尷尬。

該校長其後的道歉聲明中表示,對以上負面評述援引自教育局的一份文件。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昨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解釋指,教育局一向按需要檢視和更新相關文件,而該校長只引用當中最嚴重和極端的例子,導致以偏概全,產生誤解。

鍾建華文章就指,該校長不經考證地引述,有違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精神、承擔及責任感,而教育局的確長期沒有對這份按1994年標準撰寫的資料作修訂,亦反映教育局行事疏漏、敷衍塞責的問題已經引致整體教育工作的混亂。

對此《文匯》就指,群育學校中確有部分學生「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比較複雜,成長過程留下一些污點」,《大公報》的「井水集」專欄則指,教育當局應該與辦學團體、地方議會及居民團體有更好的溝通,但也要承認一些顧慮並非全無道理,不能把「有事」講成完全「沒事」。

另一方面,仁愛堂校長的反對信早前曾獲得7名當區區議員支持,聯署要求擱置群育學校計劃。《明報》社論批評這些政客眼中只有政治利益,罔顧弱勢社群的實際需要;在其後的社會反彈聲中,黨派和政客又急速退卻,言行「荒腔走板,顛三倒四,完全反映那副聲聲為民請命、實則為私利而謀的嘴臉」;更指目前區議會為建制派控制,他們的表現令人失望。

By 2016-05-10

手機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