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沒有起跑線?

2016-06-21 10:17:17
蘇蘭斯

2015 年起於「香港輕新聞」開博評論時事。
2019 年成為香港電台一台「講東講西」節目招才計劃「才雋」,「哈林奭失眠」主持,在後不惑之年在多媒體界開展 Slasher 事業。
正職於航運物流公司總部,曾派駐國內工作五年,有豐富的商業機構管理經驗。善用案例類比,數據作理性持平分析。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士、香港公開大學電子商貿碩士、美國麻省理工(MIT)供應鏈管理碩士。

https://www.facebook.com/lanceso
57640d57e70e3_1466174807

昨晚無線電視的節目「沒有起跑線」,在網上討論區引起很多回嚮。電視臺找一些極端例子引起觀眾討論,完全合乎商業運作原則,但不代表大部份香港家長的想法。

人類是群體動物,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人做我做」成為合理化自己行為,得到身邊朋輩認同的一個普遍法則。但部份香港及亞洲家長「贏在起跑線」的行為,到底有沒有正面效果,其實没有數據支持。起碼,在歐美完全不同的教育風氣下,社會發展並不比亞洲地區差。

大部份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是私營教育產業提出來的宣傳口號,目標只是賺家長錢,沒有數據或學術研究支持成效。

香港有小部份家長相信這些口號,把大部家庭可支配收入花在為小朋友報讀私人教育產業的課程,影響自己生活質素及退休計劃,一些嚴重的情況甚至出現過度消費及欠債,已經非常接近消費型強逼症。只是花錢在孩子教育上,相對容易被其他人接受,而不容易被發覺是消費狂。

其實家庭支出有預算是很重要的,不計「衣食往行」,用20%可支配收入在小朋友身上,已經是合理的家庭理財的極限,不然容易忽視醫療,退休等其他方面的實際需要。

再想深一層,引用最頂尖,並有實例的商界理論,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成功的一些法則。只是知易行難,而家長對孩子的直接影響其實亦非常有限。

  1. 找到藍海——人做你做的「紅海」競爭非常激烈亦難成功。但家長要為孩子找到廿年後的市場藍海是無可能的,不如為自己找藍海實在。
  2. 優勢是相對,而非絕對。要開心又有一定收入水平,最重要是知道自己做什麼事可以出類拔萃(Good to Great),在孩子有相對優勢的範疇發展自然事半功倍。
  3. 對小朋友也應該著重引導(Coaching),而非教授(training),主動學習勝過你迫佢百倍。這點源於 Leadership pipeline的理論,要引起孩子自己的積極性才是持久的。

家長亦應訂下合理的期望,幫助你的孩子發揮潛能,做他們喜歡而善長的工作已經足夠,如果他們能追求自己理想就更是超額完成。將孩子變成家長希望的人版,如成為專業人士等,其實只是滿足家長自己。

人生是孩子他們的,我比女兒大39年,不一定可以倍她走太長的人生路。我自己老來可以財務自由不成孩子的負擔,加上孩子能自力更生,願意陪下我就夠了。

By 2016-06-21

手機分享本文: